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新年伊始,雾霾污染带笼罩京津冀。稍后,污染黑榜单继续延长,污染带由中北部逐渐向南、向东扩展。这次雾霾过程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重、波及范围广,固然与上述地区持续的雨雪和低温有关,更多的原因则来自人类生产生活的污染排放
2013年1月10日起,中国中、东部地区就陷入严重“雾霾”之中,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全国半数城市都出现了大范围的严重空气污染,北京市气象台更是发布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
这样恶劣、普遍的极端空气状况,是如何产生的?北京奥运期间提出的“蓝天计划”为何离人们越来越远?
大雾天气推波助澜
2008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温哥华说:“我不能隐瞒这样的事实,即如今在北京存在空气污染的危险。但是,我们的中国朋友正在为减少空气污染作出巨大努力,这不仅将在今年8月的奥运会上,而且在今后几十年都将产生良好效果。”
罗格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2008年8月19日,北京市环保局宣布:奥运会开幕以来空气质量天天达标,一级天占50%以上,为10年来历史最好水平。这个数据,基本和北京市民在奥运期间的切身感受接近。遗憾的是,三年后,2011年9月26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汇总,北京的空气质量在91个国家近1100座城市中排名第1036位。昨日,根据官方数据,北京有多个监测点PM2.5指数接近900,在环境类手机应用软件上显示为“爆表”,并且已连续3天达到空气质量六级污染。究竟是什么原因制造了奥运前后北京空气质量的巨大反差呢?客观地说,这不是完全和气候条件无关。
在这次涉及全国半数城市的严重污染事件中,媒体都提到一个词,即“雾霾”。市民出行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雾茫茫”,那么,是雾霾导致了空气污染还是空气污染形成了雾霾呢?准确地说,雾是雾,霾是霾,连在一起表述并不科学。雾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天气现象,即使没有人为污染,雾照样会发生,雾本身既不是空气污染的原因,也不是空气污染的结果。之所以雾和污染物相生相伴,是因为雾天的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使城市的空气质量持续地维持在低位。而霾,则主要是人类排放的颗粒污染物所致,是结果不是原因。
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雾天是我国每年秋末到初春这段时间极易出现的天气现象(北京奥运期间值夏季,雾少),由于这两天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弱,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有所回升,这为大雾天气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全国雾区图可清楚地看见,空气污染较重的地方和雾较重的地方吻合,集中在河北、京津、河南、陕西、安徽、浙江、湖北、四川等省市的部分地区。
自身排放的污染是问题的根本
虽然肉眼看不见空气中的颗粒物,但是颗粒物却能降低空气的能见度,使蓝天消失,天空变成灰蒙蒙的一片,这种天气就是“霾”。根据《2010年灰霾试点监测报告》,在灰霾天,PM2.5的浓度明显比平时高,PM2.5的浓度越高,能见度就越低。
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地区PM2.5污染物的构成中,机动车直接和间接的排放占22%,煤炭污染占16.7%,工业喷涂占16.3%,城市扬尘污染占16%,农村秸秆焚烧等占4.5%,还有24.5%来自北京周边地区。
在这些因素中,占据前两条的都可以和北京这次PM2.5严重超标相对应。污染最严重的两天正值双休日,不限行,车辆排放的尾气大大增加;冬季燃煤供暖,其直接排放源占PM2.5很大比重,同时,燃煤会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硫通过反应聚集成小粒径的颗粒物,从而间接影响大气PM2.5的浓度。
而在奥运期间,政府用行政手段关停北京及周边部分工厂、长达两个月的单双号限行、无需供暖、没有大雾天气,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彼时北京的“蓝天计划”能实现了。
治理空气污染迫在眉睫
一直独自检测空气质量的美国驻华使馆,在2010年,突然觉得传统的形容词已经无法描述北京的空气质量了,于是在他们发布检测结果的推特上,悍然抛出了“Crazybad(令人发疯的糟糕)”的说辞。后来因为一些原因,美使馆迅速删除了“Crazybad”这一说法,并以“Beyondindex(指数超标)”的结果取而代之,然而即便是这一剥离出个人情绪的措辞,也被网友戏称为“机器爆表”。
这表明,监测机器已经无法读出空气中细颗粒物的浓度,也就是此时的细颗粒物浓度(PM2.5)已经超过500大关。根据美环保署的空气质量标准,这意味着,空气污染的状况已经比现有的最高“危险”级别还要严重。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呢?简单地说,颗粒物越渺小,越可怕。越是细小的颗粒,越容易深入人体内部,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也越加复杂。PM10被吸入后,小于10微米大于5微米的颗粒物会被上呼吸道挡住,主要累积在上呼吸道;小于5微米大于2微米的颗粒物会进入到呼吸道的深部,而小于2微米的颗粒物会进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
据世卫组织估计,2011年有200多万人因吸入室内和室外空气污染中的细小颗粒而死亡,2004年的数字是115万,2008年是134万。这种逐年递增的趋势不可谓不危急。
以伦敦为例谈治理
早在中世纪,伦敦就开始出现煤烟污染大气的问题,当时的英国国会还颁布过国会开会期间禁止工匠使用煤炭的法令。由煤支撑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由于工厂大多建在市内,居民家庭又大量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更是急剧增加。在无风的季节,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形成曾经客居伦敦的老舍先生描绘过的“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
1952年12月5日至9日,浓雾一直笼罩着伦敦。一场持续4天的大雾对于雾都伦敦来说并不罕见,然而4000居民的丧生却让这场雾写入了环境科学的教科书,这就是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大雾过后,伦敦居民的死亡率仍然高于正常水平,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次年的3月。找出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并不困难,当时的伦敦由于大量烧煤空气污染严重,已经设置了12个空气污染监测点,每天测定空气中煤烟和二氧化硫的浓度。在起大雾的那4天,这两种污染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了4-5倍。 1952年的灾难让伦敦人决心走出迷雾: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世界首部《清洁空气法案》,城区内开始设立无烟区,发电厂和重工业等污染大户迁往郊区;1968年又一次颁布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更高的烟囱,以利于污染物的疏散。1965年以后的伦敦,有毒烟雾已经绝迹。1975年,伦敦的雾日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雾都”称号终于不再名副其实。
但是,伦敦治污到此并没有完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数量持续增加的汽车取代煤成为英国大气的主要污染源。起初人们主要关注汽油的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无铅汽油逐渐受到重视。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汽车排放的其他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稳定有机化合物也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对象。为此,英国于1997年设立了必须在2005年前实现的污染控制定量目标,要求工业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减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8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量。
2001年1月30日,伦敦市发布了《空气质量战略草案》。市政府将大力扶持公共交通,目标是到2010年把市中心的交通流量减少10%到15%。伦敦还将鼓励居民购买排气量小的汽车,推广高效率、清洁的发动机技术以及使用天然气、电力或燃料电池的低污染汽车。
雾霾天气有害健康,但若非要出门不可时,可做些小的保护。
选对口罩
首先,室内通风应避开污染高峰时段;如果出行不可避免,那么戴口罩和选对口罩是最有效也是为数不多的选择。
普通口罩边缘并非契合脸型设计,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起到遮挡的作用,这种口罩显然不适合用于抵挡空气中的颗粒物。防尘口罩的最低标准是N95,即“过滤非油性颗粒效率为95%的防尘口罩”,这是在非典时期开始流行的基于美国标准的口罩型号,特别是针对微小的颗粒物,N95有很好的防护、过滤效果。
避免出行
儿童相对于成人是大气污染的易感人群,婴儿、新生儿尤需防护。在污染天减少户外活动,室内通风应避开污染高峰时段;年老体弱者,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患者以及幼儿应减少外出,避免发生意外或加重病情;司机小心驾驶,须打开防雾灯,不要开远光灯,与前车保持足够的制动距离,并减速慢行;需停车时要注意先驶到外道再停车;不要在雾中进行体育锻炼,如跑步等,更不要在雾中作剧烈运动。(来源:腾讯科技)
链接
何谓气溶胶PM2.5?
气溶胶指的是大气中的超细悬浮颗粒物,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或周报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两种大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指直径等于或小于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即直径小于和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本刊资料室)
吃黑木耳猪血旺可预防PM2.5不科学
北方多个城市出现雾霾天气,引发网友热议,一条保护肺的攻略,也被网友大量转发。
微博
吃黑木耳、猪血旺可预防PM2.5
广东一博主:人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其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能力;进入人体的PM2.5颗粒约有50%会沉积在肺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试试预防PM2.5的攻略吧:戴口罩、洗肺,吃凉拌黑木耳、猪血旺等。
网友围观
@“苏小喵V”:想起这两天北方PM2.5爆表的残酷事实,不由得肺疼,看来以后得多吃黑木耳了。
@“疯子付”:看到这个攻略,不知猪血和黑木耳是否真的有助于润肺呢?
观点
这种说法不太科学
中国农业大学何计国副教授:黑木耳的主要成分是木耳多糖,它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粒子,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更多的是在呼吸道,木耳多糖无法对它产生作用。吃黑木耳、猪血能预防PM2.5的说法不太科学。
国家二级营养师胡杨说:黑木耳、血旺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吃这些食材能清肺和清除呼吸道里粉尘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已久,但食物无法进入到呼吸道。即使清除也无法去取证,此说法的真实性有待验证。
2013年1月10日起,中国中、东部地区就陷入严重“雾霾”之中,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全国半数城市都出现了大范围的严重空气污染,北京市气象台更是发布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
这样恶劣、普遍的极端空气状况,是如何产生的?北京奥运期间提出的“蓝天计划”为何离人们越来越远?
大雾天气推波助澜
2008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温哥华说:“我不能隐瞒这样的事实,即如今在北京存在空气污染的危险。但是,我们的中国朋友正在为减少空气污染作出巨大努力,这不仅将在今年8月的奥运会上,而且在今后几十年都将产生良好效果。”
罗格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2008年8月19日,北京市环保局宣布:奥运会开幕以来空气质量天天达标,一级天占50%以上,为10年来历史最好水平。这个数据,基本和北京市民在奥运期间的切身感受接近。遗憾的是,三年后,2011年9月26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汇总,北京的空气质量在91个国家近1100座城市中排名第1036位。昨日,根据官方数据,北京有多个监测点PM2.5指数接近900,在环境类手机应用软件上显示为“爆表”,并且已连续3天达到空气质量六级污染。究竟是什么原因制造了奥运前后北京空气质量的巨大反差呢?客观地说,这不是完全和气候条件无关。
在这次涉及全国半数城市的严重污染事件中,媒体都提到一个词,即“雾霾”。市民出行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雾茫茫”,那么,是雾霾导致了空气污染还是空气污染形成了雾霾呢?准确地说,雾是雾,霾是霾,连在一起表述并不科学。雾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天气现象,即使没有人为污染,雾照样会发生,雾本身既不是空气污染的原因,也不是空气污染的结果。之所以雾和污染物相生相伴,是因为雾天的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使城市的空气质量持续地维持在低位。而霾,则主要是人类排放的颗粒污染物所致,是结果不是原因。
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雾天是我国每年秋末到初春这段时间极易出现的天气现象(北京奥运期间值夏季,雾少),由于这两天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弱,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有所回升,这为大雾天气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全国雾区图可清楚地看见,空气污染较重的地方和雾较重的地方吻合,集中在河北、京津、河南、陕西、安徽、浙江、湖北、四川等省市的部分地区。
自身排放的污染是问题的根本
虽然肉眼看不见空气中的颗粒物,但是颗粒物却能降低空气的能见度,使蓝天消失,天空变成灰蒙蒙的一片,这种天气就是“霾”。根据《2010年灰霾试点监测报告》,在灰霾天,PM2.5的浓度明显比平时高,PM2.5的浓度越高,能见度就越低。
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地区PM2.5污染物的构成中,机动车直接和间接的排放占22%,煤炭污染占16.7%,工业喷涂占16.3%,城市扬尘污染占16%,农村秸秆焚烧等占4.5%,还有24.5%来自北京周边地区。
在这些因素中,占据前两条的都可以和北京这次PM2.5严重超标相对应。污染最严重的两天正值双休日,不限行,车辆排放的尾气大大增加;冬季燃煤供暖,其直接排放源占PM2.5很大比重,同时,燃煤会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硫通过反应聚集成小粒径的颗粒物,从而间接影响大气PM2.5的浓度。
而在奥运期间,政府用行政手段关停北京及周边部分工厂、长达两个月的单双号限行、无需供暖、没有大雾天气,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彼时北京的“蓝天计划”能实现了。
治理空气污染迫在眉睫
一直独自检测空气质量的美国驻华使馆,在2010年,突然觉得传统的形容词已经无法描述北京的空气质量了,于是在他们发布检测结果的推特上,悍然抛出了“Crazybad(令人发疯的糟糕)”的说辞。后来因为一些原因,美使馆迅速删除了“Crazybad”这一说法,并以“Beyondindex(指数超标)”的结果取而代之,然而即便是这一剥离出个人情绪的措辞,也被网友戏称为“机器爆表”。
这表明,监测机器已经无法读出空气中细颗粒物的浓度,也就是此时的细颗粒物浓度(PM2.5)已经超过500大关。根据美环保署的空气质量标准,这意味着,空气污染的状况已经比现有的最高“危险”级别还要严重。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呢?简单地说,颗粒物越渺小,越可怕。越是细小的颗粒,越容易深入人体内部,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也越加复杂。PM10被吸入后,小于10微米大于5微米的颗粒物会被上呼吸道挡住,主要累积在上呼吸道;小于5微米大于2微米的颗粒物会进入到呼吸道的深部,而小于2微米的颗粒物会进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
据世卫组织估计,2011年有200多万人因吸入室内和室外空气污染中的细小颗粒而死亡,2004年的数字是115万,2008年是134万。这种逐年递增的趋势不可谓不危急。
以伦敦为例谈治理
早在中世纪,伦敦就开始出现煤烟污染大气的问题,当时的英国国会还颁布过国会开会期间禁止工匠使用煤炭的法令。由煤支撑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由于工厂大多建在市内,居民家庭又大量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更是急剧增加。在无风的季节,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形成曾经客居伦敦的老舍先生描绘过的“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
1952年12月5日至9日,浓雾一直笼罩着伦敦。一场持续4天的大雾对于雾都伦敦来说并不罕见,然而4000居民的丧生却让这场雾写入了环境科学的教科书,这就是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大雾过后,伦敦居民的死亡率仍然高于正常水平,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次年的3月。找出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并不困难,当时的伦敦由于大量烧煤空气污染严重,已经设置了12个空气污染监测点,每天测定空气中煤烟和二氧化硫的浓度。在起大雾的那4天,这两种污染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了4-5倍。 1952年的灾难让伦敦人决心走出迷雾: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世界首部《清洁空气法案》,城区内开始设立无烟区,发电厂和重工业等污染大户迁往郊区;1968年又一次颁布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更高的烟囱,以利于污染物的疏散。1965年以后的伦敦,有毒烟雾已经绝迹。1975年,伦敦的雾日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雾都”称号终于不再名副其实。
但是,伦敦治污到此并没有完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数量持续增加的汽车取代煤成为英国大气的主要污染源。起初人们主要关注汽油的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无铅汽油逐渐受到重视。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汽车排放的其他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稳定有机化合物也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对象。为此,英国于1997年设立了必须在2005年前实现的污染控制定量目标,要求工业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减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8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量。
2001年1月30日,伦敦市发布了《空气质量战略草案》。市政府将大力扶持公共交通,目标是到2010年把市中心的交通流量减少10%到15%。伦敦还将鼓励居民购买排气量小的汽车,推广高效率、清洁的发动机技术以及使用天然气、电力或燃料电池的低污染汽车。
雾霾天气有害健康,但若非要出门不可时,可做些小的保护。
选对口罩
首先,室内通风应避开污染高峰时段;如果出行不可避免,那么戴口罩和选对口罩是最有效也是为数不多的选择。
普通口罩边缘并非契合脸型设计,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起到遮挡的作用,这种口罩显然不适合用于抵挡空气中的颗粒物。防尘口罩的最低标准是N95,即“过滤非油性颗粒效率为95%的防尘口罩”,这是在非典时期开始流行的基于美国标准的口罩型号,特别是针对微小的颗粒物,N95有很好的防护、过滤效果。
避免出行
儿童相对于成人是大气污染的易感人群,婴儿、新生儿尤需防护。在污染天减少户外活动,室内通风应避开污染高峰时段;年老体弱者,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患者以及幼儿应减少外出,避免发生意外或加重病情;司机小心驾驶,须打开防雾灯,不要开远光灯,与前车保持足够的制动距离,并减速慢行;需停车时要注意先驶到外道再停车;不要在雾中进行体育锻炼,如跑步等,更不要在雾中作剧烈运动。(来源:腾讯科技)
链接
何谓气溶胶PM2.5?
气溶胶指的是大气中的超细悬浮颗粒物,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或周报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两种大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指直径等于或小于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即直径小于和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本刊资料室)
吃黑木耳猪血旺可预防PM2.5不科学
北方多个城市出现雾霾天气,引发网友热议,一条保护肺的攻略,也被网友大量转发。
微博
吃黑木耳、猪血旺可预防PM2.5
广东一博主:人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其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能力;进入人体的PM2.5颗粒约有50%会沉积在肺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试试预防PM2.5的攻略吧:戴口罩、洗肺,吃凉拌黑木耳、猪血旺等。
网友围观
@“苏小喵V”:想起这两天北方PM2.5爆表的残酷事实,不由得肺疼,看来以后得多吃黑木耳了。
@“疯子付”:看到这个攻略,不知猪血和黑木耳是否真的有助于润肺呢?
观点
这种说法不太科学
中国农业大学何计国副教授:黑木耳的主要成分是木耳多糖,它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粒子,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更多的是在呼吸道,木耳多糖无法对它产生作用。吃黑木耳、猪血能预防PM2.5的说法不太科学。
国家二级营养师胡杨说:黑木耳、血旺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吃这些食材能清肺和清除呼吸道里粉尘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已久,但食物无法进入到呼吸道。即使清除也无法去取证,此说法的真实性有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