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湖南省是我国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省份之一,旅游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张家界、韶山、岳阳楼、桃花源等耳熟能详的旅游胜地,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流连忘返。近十年来,湖南省旅游总收入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年均增幅。在大兴旅游热的今天,旅游拉动经济飞速发展被摆上更为重要的议事日程。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亲自部署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
深化认识,加快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把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小康湖南的重要内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强省富民目标的重要举措,进一步落实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坚持贯彻落实好省委关于“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促进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决策,牢牢把握全省旅游业面临的消费升级、中部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要机遇。

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宾至如归,拿出火火的热情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在继续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不断完善张家界、韶山、岳阳楼、桃花源等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把发展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旅游放在重要位置,按照“重点推动、以点带面”的思路,加快长沙、张家界、湘潭、衡阳、郴州、常德、湘西等地的一批重点旅游区休闲度假旅游发展。
宜景宜人,丰富旅游娱乐文化,迎合消费口味,寓景于情,回味悠长。借鉴《丽水金沙》、《云南印象》等主题晚会的做法,认真挖掘资源,创新表现形式,营造环境,加强招商。着力吸引大企业,运作大手笔、大制作,丰富游客的旅游生活,调动游客夜间娱乐的热情。特别是要配合全省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力争在湘西、张家界、南岳、韶山等地推出一些特色鲜明的旅游晚会、篝火晚会或是地方民族歌舞晚会,强化互动,增加旅客休闲度假的娱乐和趣味。
大力开发一批特色鲜明、便于携带、富有纪念价值的旅游商品,使游客乘兴而至,满载而归。用民族的来回报世界,以湘绣、湘烟、湘酒、湘茶和红瓷等传统和新兴的旅游商品为基础,开发一批砂岩画、瓷器等特色鲜明的地方旅游纪念品。适当加大对旅游商品研究、开发、生产的扶持,做大做优并做强几家旅游商品企业,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市场。推行入境游奖励政策,落实入境游奖励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入境旅游积极性。按照市场重点突破原则,在充分总结开拓韩国旅游市场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其他重点境外市场开发。利用泛珠三角区域和中部区域旅游合作的机遇,加强张家界、韶山、南岳、郴州、炎帝陵等主要旅游区(点)和周边省份的九寨沟、广东、桂林、西安等重点旅游城市(区)之间的对接。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省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资源好、基础好、市场大的优势。根据全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在搞好调研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抓好乡村旅游发展的培训,使乡村旅游在保持乡土特色的同时,提供较为规范化的旅游服务,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
加强综合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旅游发展承载能力。按照“快旅慢游”的要求,以提高旅游的舒适性为重点,切实搞好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以交通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设置旅游专线、建设旅游专用码头、发展新型快速游船、增开旅游专列、增辟热点地区旅游航线等方式,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和便捷性。将长沙、张家界开辟为口岸机场,开辟与客源国间直航,增加与境内外旅游城市、景点的直航。强化城市旅游功能建设。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最佳旅游城市”为重点,充分发挥在旅游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快长沙作为全省旅游发展中心和张家界作为龙头的城市建设。不断加大旅游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提升旅游区的整体竞争实力。
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品味。统筹规划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全省文化产业优势,深度挖掘湖湘文化内涵,把全省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娱乐活动和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设施和具有独创性的文化活动的旅游功能。认真挖掘和发挥全省电视文化娱乐在全国影响大的优势,加大这些活动中的旅游元素含量,促进文化和旅游的共同双赢。
努力打造文化旅游的有机载体。在长沙、张家界、韶山、岳阳、南岳、郴州等重点景区,认真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构思新颖、制作大气的主题文化旅游晚会,创作一批雅俗共赏、为游客所喜闻乐见的节目,丰富游客的文化旅游生活。充分利用全省影视文化在全国影响大的优势,调动景区、企业、民间艺人多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发展影视、歌厅、酒吧、茶艺、康体等休闲娱乐业,逐步形成具有湘楚风格的休闲娱乐品牌,使广大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文化、体验风情、追求健康、享受休闲。
壮大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扩大旅游业的内外开放。积极推动省内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合作,加快引进国内外大旅行商、旅游饭店集团的品牌、资本、管理、技术和人才,在国际化竞争中快速成长。在旅游招商引资中,更加重视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和战略投资者,以大企业,大资金,大品牌促进全省旅游业的大发展。
加强龙头旅游企业的培育。从目前全省旅游企业发展情况来看,支持、培育、壮大以华天酒店集团、华天国旅、凤凰古城公司为代表的全省旅游龙头企业,打造湖南旅企品牌,将会收到积极的成效。
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加强对全省旅游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协调相关部门,着力加以解决。规范对旅游企业的执法程序,维护旅游企业合法利益。加强各类旅游企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加快旅游精品建设,增强全省旅游的整体竞争力。依托湖南高品位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按照“一个中心,一个龙头,八条精品旅游线路”的总体旅游精品建设要求,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着力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景区景点,着力抓好张家界、马王堆、凤凰古城、韶山、南岳衡山、炎帝陵、岳麓书院、岳阳楼、郴州温泉度假区、洪江古商城培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同时,要加强重点旅游景区依托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旅游产业发展多元投入渠道。切实加大政府对旅游业的投入。近年来,全省旅游发展势头蓬勃,200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53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省GDP的6.93%。按照全省培育壮大支柱产业的决策要求,进一步扩大政府对旅游业的引导性投入,切实增加省级旅游发展资金,并保持每年适度增长,以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更好地引导各方面的资金,切实扩大旅游业的有效投入。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必须以企业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调动各类投资主体投入旅游业的积极性,多渠道引进内外资本,特别是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大财团以及民间资金投入旅游建设和发展,实现投资的主体多元化,投入项目的多元化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
积极探索旅游景区景点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进一步完善和探索全省推进景区经营企业化、景区运作市场化、景区管理属地化的工作,转变经营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作者系湖南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深化认识,加快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把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小康湖南的重要内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强省富民目标的重要举措,进一步落实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坚持贯彻落实好省委关于“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促进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决策,牢牢把握全省旅游业面临的消费升级、中部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要机遇。

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宾至如归,拿出火火的热情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在继续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不断完善张家界、韶山、岳阳楼、桃花源等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把发展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旅游放在重要位置,按照“重点推动、以点带面”的思路,加快长沙、张家界、湘潭、衡阳、郴州、常德、湘西等地的一批重点旅游区休闲度假旅游发展。
宜景宜人,丰富旅游娱乐文化,迎合消费口味,寓景于情,回味悠长。借鉴《丽水金沙》、《云南印象》等主题晚会的做法,认真挖掘资源,创新表现形式,营造环境,加强招商。着力吸引大企业,运作大手笔、大制作,丰富游客的旅游生活,调动游客夜间娱乐的热情。特别是要配合全省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力争在湘西、张家界、南岳、韶山等地推出一些特色鲜明的旅游晚会、篝火晚会或是地方民族歌舞晚会,强化互动,增加旅客休闲度假的娱乐和趣味。
大力开发一批特色鲜明、便于携带、富有纪念价值的旅游商品,使游客乘兴而至,满载而归。用民族的来回报世界,以湘绣、湘烟、湘酒、湘茶和红瓷等传统和新兴的旅游商品为基础,开发一批砂岩画、瓷器等特色鲜明的地方旅游纪念品。适当加大对旅游商品研究、开发、生产的扶持,做大做优并做强几家旅游商品企业,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市场。推行入境游奖励政策,落实入境游奖励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入境旅游积极性。按照市场重点突破原则,在充分总结开拓韩国旅游市场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其他重点境外市场开发。利用泛珠三角区域和中部区域旅游合作的机遇,加强张家界、韶山、南岳、郴州、炎帝陵等主要旅游区(点)和周边省份的九寨沟、广东、桂林、西安等重点旅游城市(区)之间的对接。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省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资源好、基础好、市场大的优势。根据全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在搞好调研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抓好乡村旅游发展的培训,使乡村旅游在保持乡土特色的同时,提供较为规范化的旅游服务,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
加强综合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旅游发展承载能力。按照“快旅慢游”的要求,以提高旅游的舒适性为重点,切实搞好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以交通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设置旅游专线、建设旅游专用码头、发展新型快速游船、增开旅游专列、增辟热点地区旅游航线等方式,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和便捷性。将长沙、张家界开辟为口岸机场,开辟与客源国间直航,增加与境内外旅游城市、景点的直航。强化城市旅游功能建设。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最佳旅游城市”为重点,充分发挥在旅游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快长沙作为全省旅游发展中心和张家界作为龙头的城市建设。不断加大旅游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提升旅游区的整体竞争实力。
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品味。统筹规划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全省文化产业优势,深度挖掘湖湘文化内涵,把全省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娱乐活动和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设施和具有独创性的文化活动的旅游功能。认真挖掘和发挥全省电视文化娱乐在全国影响大的优势,加大这些活动中的旅游元素含量,促进文化和旅游的共同双赢。
努力打造文化旅游的有机载体。在长沙、张家界、韶山、岳阳、南岳、郴州等重点景区,认真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构思新颖、制作大气的主题文化旅游晚会,创作一批雅俗共赏、为游客所喜闻乐见的节目,丰富游客的文化旅游生活。充分利用全省影视文化在全国影响大的优势,调动景区、企业、民间艺人多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发展影视、歌厅、酒吧、茶艺、康体等休闲娱乐业,逐步形成具有湘楚风格的休闲娱乐品牌,使广大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文化、体验风情、追求健康、享受休闲。
壮大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扩大旅游业的内外开放。积极推动省内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合作,加快引进国内外大旅行商、旅游饭店集团的品牌、资本、管理、技术和人才,在国际化竞争中快速成长。在旅游招商引资中,更加重视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和战略投资者,以大企业,大资金,大品牌促进全省旅游业的大发展。
加强龙头旅游企业的培育。从目前全省旅游企业发展情况来看,支持、培育、壮大以华天酒店集团、华天国旅、凤凰古城公司为代表的全省旅游龙头企业,打造湖南旅企品牌,将会收到积极的成效。
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加强对全省旅游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协调相关部门,着力加以解决。规范对旅游企业的执法程序,维护旅游企业合法利益。加强各类旅游企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加快旅游精品建设,增强全省旅游的整体竞争力。依托湖南高品位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按照“一个中心,一个龙头,八条精品旅游线路”的总体旅游精品建设要求,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着力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景区景点,着力抓好张家界、马王堆、凤凰古城、韶山、南岳衡山、炎帝陵、岳麓书院、岳阳楼、郴州温泉度假区、洪江古商城培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同时,要加强重点旅游景区依托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旅游产业发展多元投入渠道。切实加大政府对旅游业的投入。近年来,全省旅游发展势头蓬勃,200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53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省GDP的6.93%。按照全省培育壮大支柱产业的决策要求,进一步扩大政府对旅游业的引导性投入,切实增加省级旅游发展资金,并保持每年适度增长,以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更好地引导各方面的资金,切实扩大旅游业的有效投入。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必须以企业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调动各类投资主体投入旅游业的积极性,多渠道引进内外资本,特别是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大财团以及民间资金投入旅游建设和发展,实现投资的主体多元化,投入项目的多元化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
积极探索旅游景区景点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进一步完善和探索全省推进景区经营企业化、景区运作市场化、景区管理属地化的工作,转变经营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作者系湖南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