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木兰诗》的文化意蕴——以“唧唧复唧唧”为例

来源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feiw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素有"乐府双壁"之称的《木兰诗》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作为北朝时期的一首民歌,它通过直言叙述并结合铺排、象声、悬念等手法的运用,突出了木兰这一真实感人的女英雄形象。其语言朴实,情真意切,也因此作为经典篇目被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录,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课,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木兰诗》最早见于陈朝释智匠编选的《古今乐录》,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并且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等语,可以确定其产生地域在北方。结合当时
其他文献
利用HPLC测定注射用氨氯青霉素钠中氨苄西林和氯唑西林的含量。用Hypersil ODS2(150&#215;4。6mm,5um)色谱柱,流动相为水-1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1mol/L乙醇溶液-甲醇(492:7.5:0.5:500,p
<正>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主张文学作品的语言不只是载体,也是本体。因而不论是小说创作还是散文写作,汪曾祺都极力追求实现语言本身的魅力。在当代文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