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岩画是一种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甘肃岩画研究课题,除了研究原始艺术的起源问题,还要花大量精力去研究图形本身所反映的原始人的特定心理趋向和创作方式。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在现有的原始符号和文化境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甘肃省原始人类的各种不同造型意识和构形特征。
[关键词]甘肃岩画;原始艺术;岩画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6-0011-02
一、甘肃岩画研究概况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原始艺术的研究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课题。原始岩画是一门既显幼稚又显成熟的艺术,它的魅力也在于此。对它的研究不但可以使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的特殊形态与特殊规律,而且还可以使我们理解当代美术创作与审美意识的内在联系。也正因如此,它具有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
虽然甘肃省对原始艺术的研究是多方面的,态度也是积极的,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岩画研究情况不容乐观,要认识到与其他省份的成果差距还很大。
对于甘肃岩画,如果仅从数据测定、断代和简单分类等角度去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这种研究终究无法探寻其文化内涵和精神特征。我们的研究如果仅仅局限在考古学领域,也无法复现原始艺术的光辉和人类早期的精神内涵。我们需要加强田野考察能力、对材料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对理论的抽绎能力,孜孜不倦地对资料进行考证和分析。正如弗雷泽所说:“我确信,一切理论都是暂时的,唯有事实的总汇才具有永久的价值,因此,在我的种种理论由于丧失了用处,而和那些习俗和信仰一样承受废止的命运的时候,我的书,作为一部古代习俗和信仰的集录,会依然保留其效益。”①对于甘肃岩画的研究必须基于图像造型,通过甘肃省的民俗、社会结构、宗教体系、巫术等各种文化仪式,去探寻其生命活动的深层意义。仔细分析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独特的理论体系,每位岩画专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甘肃省岩画的研究也应因地制宜,根据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建立一套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这不仅需要大量的原始资料,还需要独到的研究方式、方法。原始资料的积累需要岩画高清照片数据库的建立,其中还包括每张岩画图像摹本数据库的确认。这对于甘肃省的研究人员来说,确实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因为甘肃省岩画分布地较分散,数量较大,情况较为复杂,会面临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还需付出更大的努力。“对于原始艺术的研究现在已进入到一些复杂的理论框架中……对于原始社会、原始艺术家的目的、意图的研究和解释,已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而且,不断变化的研究态度、方法及技术手段都已使对原始艺术的研究从群体发展到对个别艺术家以及他的审美观的研究。”②也就是说,对于甘肃省岩画的研究必须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式、方法。细分全国其他省份的岩画手法,我们不难发现每个省都有自己独特的造型心理、形态、方法和规律。
二、甘肃岩画研究方法
那么,如何研究甘肃省岩画的构成形式、造型形态,并以此探索原始人的创作心态和原始意识,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环节。研究的具体方法有几下几种。
第一,图像学方法。岩画可以说是一门边缘性学科,是美术学、考古学、人类学相结合的产物。所以,从美术学图像学的角度去分析甘肃省原始人的造型能力和造型规律是研究原始岩画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从图像学的方法出发可以发现甘肃省岩画自身独有的造型特点和创作手法,只有对岩画本身的题材、内容、形式、造型特点等进行细致研究,才能显现隐藏在图像背后的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
第二,考古学方法。历史是研究原始艺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传统研究都是用考古学方法来研究岩画的。当然,甘肃省岩画研究也要构筑于考古学文化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的材料来证实原始艺术的审美价值。但是,我们一味地只使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最终还是无法向世人澄清原始人的创作心理与原始艺术的精神形态。这种人类早期精神内涵还是不能完全通过硬性的古文化来印证的。
第三,民族学方法。对于甘肃省原始人类审美意识和精神内涵的研究还需借鉴民族学方法。我们要从繁杂的图像中努力分辨出各地区岩画造型形态的手法和特点,其方法就是将许多复杂现象反复做比较。正如格罗塞在他的《艺术起源》中所说:“艺术科学,和其他全靠观察作基础的科学所处地位一样,一个简单的现象只能全做很少的证明,甚至全不能说明什么,只有将许多不同的事实不禅厌烦地做一些比较研究,才能得到相当的真理。”③将归纳总结出来的要素放在甘肃省原始文化背景中去分析,只有结合甘肃省特殊的地理情况才能印证原始人的创造心理和审美精神内涵,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确定一件原始艺术品的原始特征。
第四,心理学方法。对于原始人来说,无论创作手法怎么拙劣,也是他们的精神产物。那么,对于岩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会运用到人类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原始岩画所反映出的象征性需要结合心理学理论来分析,也正是这种象征性才使得原始岩画具有了强烈的神秘感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第五,人类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是探究和研究原始造型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类各种精神形式的发展有其明显的一致性,以此构成了人类精神的整体性质和特征。在我们试图确立原始造型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功能意义时,必须注意它曾置身于其中的人类精神的整体特征,注意在这一整体特征之下的各类精神形式的具体内容,然后探寻造型艺术所发生的复杂关系。
因此,我们要对纷繁复杂的原始资料进行全方位研究,以独特的方法演绎出蕴藏在原始艺术中的精神内涵。
甘肃岩画是一种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在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对甘肃岩画进行抢救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甘肃还没有专业的高层次岩画研究团队,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岩画保护也做得不太好,一些地方的岩画已经遭到严重破坏,这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例如甘肃靖远吴家川千年岩画受风吹雨蚀和人为破坏严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亟待加强保护。从最初发现到现在的20多年,这里的岩画已经面目全非,原来清晰的图像已经变得十分模糊,甚至一些好事者在岩画周围刻画了他们自己的“杰作”。还有嘉峪关黑山峡的崖壁上,分布着自战国至明代的黑山摩崖浅石刻岩画,共计150多幅。1981年,这些岩画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这些宝贝长期以来屡遭人为破坏,一些画面或脱落或被盗割。除了人为破坏外,自然因素也对岩画构成了严重威胁。但由于受技术和资金等因素限制,目前很难找到有效的保护方法。可以说,在岩画的保护与发展方面甘肃还是个空白。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我们除了要参考学习其他省份的方法外,还要根据自身地理特点,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办法。 三、甘肃岩画保护措施
甘肃岩画究其破坏原因主要有两种: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针对这些破坏原因,可以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第一,坚持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使得岩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应加强岩画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周边绿化环境,避免现代化的过度开发对岩画造成的破坏。
第二,建立甘肃岩画博物馆。应针对一些能够被移走的岩画建立博物馆,在馆内模仿当时岩画存在地的现状来放置岩画,使它们重现田野里的原始情况,给学者的研究和参观者提供最能接近它们原来表现形式的环境。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学者持不赞成态度,他们认为岩画一旦离开原始位置,再考察其创作年代、民族、生活地域等显然就失去了意义。对于无法移动的除了在当地尽量保护以外,还要在博物馆内陈设仿真品。另外,馆内应有一套完整的岩画图像摹本数据库,除了省内所有岩画的高清照片以外,还要利用一切可能技术取得岩画图像摹本。
第三,以各种形式向当地人介绍岩画的重要性,让他们树立岩画保护意识。人为的破坏是导致岩画迅速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所以,首先要从思想上让普通老百姓认识到岩画的重要性,才能真正起到保护的作用。特别是联合当地的教育机构,通过学校以教学的方式宣传岩画的有关常识,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保护岩画的观念。
第四,定期举办甘肃岩画文化节。当地媒体应该经常向广大受众大量宣传有关岩画的情况,在居民心中形成一种强烈的保护意识,让甘肃省居民为生活在一个岩画大省而感到自豪。
第五,举办甘肃岩画学术研讨会。有关部门应定期组织研究人员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外省学者来做讲座,这样一方面可以和其他省份及时交流,还可以督促甘肃省研究人员积极研究。
目前甘肃岩画研究正处于暂时的低迷状态,但有关的研究工作却从没停止,也有不少新的进展,我们经常还听到有关甘肃省岩画的报道,这些新进展一定会为甘肃岩画研究注入新的血液。
[注 释]
①弗雷泽:《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0页。
②朱狄:《原始文化研究》,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20页。
③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0页。
[参考文献]
[1]陈兆复.古代岩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2]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盖山林.中国岩画学[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4]盖山林.阴山岩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5]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关键词]甘肃岩画;原始艺术;岩画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6-0011-02
一、甘肃岩画研究概况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原始艺术的研究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课题。原始岩画是一门既显幼稚又显成熟的艺术,它的魅力也在于此。对它的研究不但可以使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的特殊形态与特殊规律,而且还可以使我们理解当代美术创作与审美意识的内在联系。也正因如此,它具有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
虽然甘肃省对原始艺术的研究是多方面的,态度也是积极的,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岩画研究情况不容乐观,要认识到与其他省份的成果差距还很大。
对于甘肃岩画,如果仅从数据测定、断代和简单分类等角度去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这种研究终究无法探寻其文化内涵和精神特征。我们的研究如果仅仅局限在考古学领域,也无法复现原始艺术的光辉和人类早期的精神内涵。我们需要加强田野考察能力、对材料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对理论的抽绎能力,孜孜不倦地对资料进行考证和分析。正如弗雷泽所说:“我确信,一切理论都是暂时的,唯有事实的总汇才具有永久的价值,因此,在我的种种理论由于丧失了用处,而和那些习俗和信仰一样承受废止的命运的时候,我的书,作为一部古代习俗和信仰的集录,会依然保留其效益。”①对于甘肃岩画的研究必须基于图像造型,通过甘肃省的民俗、社会结构、宗教体系、巫术等各种文化仪式,去探寻其生命活动的深层意义。仔细分析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独特的理论体系,每位岩画专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甘肃省岩画的研究也应因地制宜,根据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建立一套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这不仅需要大量的原始资料,还需要独到的研究方式、方法。原始资料的积累需要岩画高清照片数据库的建立,其中还包括每张岩画图像摹本数据库的确认。这对于甘肃省的研究人员来说,确实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因为甘肃省岩画分布地较分散,数量较大,情况较为复杂,会面临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还需付出更大的努力。“对于原始艺术的研究现在已进入到一些复杂的理论框架中……对于原始社会、原始艺术家的目的、意图的研究和解释,已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而且,不断变化的研究态度、方法及技术手段都已使对原始艺术的研究从群体发展到对个别艺术家以及他的审美观的研究。”②也就是说,对于甘肃省岩画的研究必须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式、方法。细分全国其他省份的岩画手法,我们不难发现每个省都有自己独特的造型心理、形态、方法和规律。
二、甘肃岩画研究方法
那么,如何研究甘肃省岩画的构成形式、造型形态,并以此探索原始人的创作心态和原始意识,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环节。研究的具体方法有几下几种。
第一,图像学方法。岩画可以说是一门边缘性学科,是美术学、考古学、人类学相结合的产物。所以,从美术学图像学的角度去分析甘肃省原始人的造型能力和造型规律是研究原始岩画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从图像学的方法出发可以发现甘肃省岩画自身独有的造型特点和创作手法,只有对岩画本身的题材、内容、形式、造型特点等进行细致研究,才能显现隐藏在图像背后的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
第二,考古学方法。历史是研究原始艺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传统研究都是用考古学方法来研究岩画的。当然,甘肃省岩画研究也要构筑于考古学文化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的材料来证实原始艺术的审美价值。但是,我们一味地只使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最终还是无法向世人澄清原始人的创作心理与原始艺术的精神形态。这种人类早期精神内涵还是不能完全通过硬性的古文化来印证的。
第三,民族学方法。对于甘肃省原始人类审美意识和精神内涵的研究还需借鉴民族学方法。我们要从繁杂的图像中努力分辨出各地区岩画造型形态的手法和特点,其方法就是将许多复杂现象反复做比较。正如格罗塞在他的《艺术起源》中所说:“艺术科学,和其他全靠观察作基础的科学所处地位一样,一个简单的现象只能全做很少的证明,甚至全不能说明什么,只有将许多不同的事实不禅厌烦地做一些比较研究,才能得到相当的真理。”③将归纳总结出来的要素放在甘肃省原始文化背景中去分析,只有结合甘肃省特殊的地理情况才能印证原始人的创造心理和审美精神内涵,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确定一件原始艺术品的原始特征。
第四,心理学方法。对于原始人来说,无论创作手法怎么拙劣,也是他们的精神产物。那么,对于岩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会运用到人类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原始岩画所反映出的象征性需要结合心理学理论来分析,也正是这种象征性才使得原始岩画具有了强烈的神秘感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第五,人类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是探究和研究原始造型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类各种精神形式的发展有其明显的一致性,以此构成了人类精神的整体性质和特征。在我们试图确立原始造型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功能意义时,必须注意它曾置身于其中的人类精神的整体特征,注意在这一整体特征之下的各类精神形式的具体内容,然后探寻造型艺术所发生的复杂关系。
因此,我们要对纷繁复杂的原始资料进行全方位研究,以独特的方法演绎出蕴藏在原始艺术中的精神内涵。
甘肃岩画是一种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在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对甘肃岩画进行抢救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甘肃还没有专业的高层次岩画研究团队,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岩画保护也做得不太好,一些地方的岩画已经遭到严重破坏,这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例如甘肃靖远吴家川千年岩画受风吹雨蚀和人为破坏严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亟待加强保护。从最初发现到现在的20多年,这里的岩画已经面目全非,原来清晰的图像已经变得十分模糊,甚至一些好事者在岩画周围刻画了他们自己的“杰作”。还有嘉峪关黑山峡的崖壁上,分布着自战国至明代的黑山摩崖浅石刻岩画,共计150多幅。1981年,这些岩画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这些宝贝长期以来屡遭人为破坏,一些画面或脱落或被盗割。除了人为破坏外,自然因素也对岩画构成了严重威胁。但由于受技术和资金等因素限制,目前很难找到有效的保护方法。可以说,在岩画的保护与发展方面甘肃还是个空白。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我们除了要参考学习其他省份的方法外,还要根据自身地理特点,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办法。 三、甘肃岩画保护措施
甘肃岩画究其破坏原因主要有两种: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针对这些破坏原因,可以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第一,坚持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使得岩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应加强岩画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周边绿化环境,避免现代化的过度开发对岩画造成的破坏。
第二,建立甘肃岩画博物馆。应针对一些能够被移走的岩画建立博物馆,在馆内模仿当时岩画存在地的现状来放置岩画,使它们重现田野里的原始情况,给学者的研究和参观者提供最能接近它们原来表现形式的环境。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学者持不赞成态度,他们认为岩画一旦离开原始位置,再考察其创作年代、民族、生活地域等显然就失去了意义。对于无法移动的除了在当地尽量保护以外,还要在博物馆内陈设仿真品。另外,馆内应有一套完整的岩画图像摹本数据库,除了省内所有岩画的高清照片以外,还要利用一切可能技术取得岩画图像摹本。
第三,以各种形式向当地人介绍岩画的重要性,让他们树立岩画保护意识。人为的破坏是导致岩画迅速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所以,首先要从思想上让普通老百姓认识到岩画的重要性,才能真正起到保护的作用。特别是联合当地的教育机构,通过学校以教学的方式宣传岩画的有关常识,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保护岩画的观念。
第四,定期举办甘肃岩画文化节。当地媒体应该经常向广大受众大量宣传有关岩画的情况,在居民心中形成一种强烈的保护意识,让甘肃省居民为生活在一个岩画大省而感到自豪。
第五,举办甘肃岩画学术研讨会。有关部门应定期组织研究人员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外省学者来做讲座,这样一方面可以和其他省份及时交流,还可以督促甘肃省研究人员积极研究。
目前甘肃岩画研究正处于暂时的低迷状态,但有关的研究工作却从没停止,也有不少新的进展,我们经常还听到有关甘肃省岩画的报道,这些新进展一定会为甘肃岩画研究注入新的血液。
[注 释]
①弗雷泽:《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0页。
②朱狄:《原始文化研究》,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20页。
③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0页。
[参考文献]
[1]陈兆复.古代岩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2]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盖山林.中国岩画学[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4]盖山林.阴山岩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5]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