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和探究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如何上好九年级化学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探究、思维能力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化学实验;演示实验;实验课前准备;探究性实验;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35-01
运用化学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锻炼学生去观察实验现象,探究实验步骤,领会操作要领,再得出实验结论,体会自主学习带来的愉悦心情极为重要,而九年级的化学实验刚好就是一个学科基础的开始。所以上好九年级化学实验课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实验课的质量和效率,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实验前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要求学生明白实验目的和任务,为了能让学生实验顺利进行老师必须做好课前演示实验,对于一些要求较高而实验现象不明显或者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就需要老师、提前做好演示实验,边演示边让学生观察现象,记录结果,探讨得出结论,同时提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同学之间讨论实验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措施,这样为自己亲自做实验铺垫基础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不容易观察现象,反应时间较长、对环境有一定影响或者具有危险性的实验。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教师一定要操作规范,为了帮助学生加强记忆,演示实验时强调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试验结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二、学生实验前老师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为了保证学生实验顺利进行,老师需要将准备好的药品、仪器摆放整齐,从药品到实验装置一点都不能遗漏,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和反常现象,要提前预测和评估,做到心中有数,课前排除障碍,保证学生实验的安全和有序。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前复习,明确实验目的,并按照老师的演示实验的基本操作,并且提前完成实验讲义,掌握实验基本步骤,注意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关键点,严格自己的操作流程,做到做实验前对实验心中有数。而不是盲目实验,导致实验失败,或者其他意外。最后学会观察自己的实验现象,做好相关记录,如果有实验报告需要根据自己的现象和数据如实填写,并和老师的演示实验进行比对,找出自己的不足和成功的地方。
三、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迎合新课改,提倡“主导式”教学
九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会充满好奇,一开始进行化学实验时学生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极强,但是时间久了,并且九年级化学实验更多的是验证实验,为了掌握化学知识点迎接中考,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失去新鲜感,觉得实验没劲,并且好多实验都是老师演示过,讲过,重复过,只不过是自己再重新做一遍而已,这样就达不到新课改的理念和效果。
单纯的实验只能验证实验结果,而不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然而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为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和兴趣,可以试图将验证实验朝着探究实验转化。对于这类实验,老师需要做出充分的准备,精心筛选,适当准备多套方案,选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实验供学生选择。例如我们教材中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燃烧的条件”、“电解水”等实验,这些实验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水平。通过这些探究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极其重要,也能实现“主导式”所倡导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老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不仅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化学知识,还能通过自己动手亲自体验这些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趣味性而不是盲目的吸收课本知识,照搬照抄。
四、运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教学中会碰到一些难以用具体语言表述的抽象概念,比如分子能做无规则运动,物质的微观结构,固体的溶解以及气体的溢出和化学反应的实质等一些比较抽象的微观世界实验,用语言表述显得苍白无力,那我们就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比如flash动画,通过动画模拟,把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运动特征由抽象变直观,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容易接受微观世界,通过多媒体投影仪,能放大、放慢、定格、重播指定的现象和效果,帮助学生清楚的观察到颜色的变化,气体的产生,以及沉淀的析出等肉眼很难分辨的细微现象,这样不但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还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五、实验结束,老师要做小节
通过实验小结,指出问题所在,表扬鼓励做的比较好的同学,共同帮助学生找出做失败的原因。教学经验发现,往往会出现成绩差基础不好的孩子有部分孩子动手能力比成绩好的孩子强,化学实验做的更好。通过这些脱离课堂成绩的实验,去及时发现部分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及时奖励,这样会收获教学课堂上意想不到的结果,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孩子找到自信这是每个老师的天职。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对知识传播的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实验教学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还需要我们不断开发探索。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化学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化学课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化学实验,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所获得的乐趣是任何外来的奖励无法做到的。
参考文献:
[1]刘知新 沈惠姝 郑长龙 化学实验论
[2]张修林 开展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化学教学改革 中学化学参考 2004.4.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熊言林 化学教育 2011(2) 5-8
关键词:化学实验;演示实验;实验课前准备;探究性实验;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35-01
运用化学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锻炼学生去观察实验现象,探究实验步骤,领会操作要领,再得出实验结论,体会自主学习带来的愉悦心情极为重要,而九年级的化学实验刚好就是一个学科基础的开始。所以上好九年级化学实验课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实验课的质量和效率,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实验前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要求学生明白实验目的和任务,为了能让学生实验顺利进行老师必须做好课前演示实验,对于一些要求较高而实验现象不明显或者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就需要老师、提前做好演示实验,边演示边让学生观察现象,记录结果,探讨得出结论,同时提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同学之间讨论实验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措施,这样为自己亲自做实验铺垫基础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不容易观察现象,反应时间较长、对环境有一定影响或者具有危险性的实验。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教师一定要操作规范,为了帮助学生加强记忆,演示实验时强调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试验结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二、学生实验前老师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为了保证学生实验顺利进行,老师需要将准备好的药品、仪器摆放整齐,从药品到实验装置一点都不能遗漏,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和反常现象,要提前预测和评估,做到心中有数,课前排除障碍,保证学生实验的安全和有序。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前复习,明确实验目的,并按照老师的演示实验的基本操作,并且提前完成实验讲义,掌握实验基本步骤,注意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关键点,严格自己的操作流程,做到做实验前对实验心中有数。而不是盲目实验,导致实验失败,或者其他意外。最后学会观察自己的实验现象,做好相关记录,如果有实验报告需要根据自己的现象和数据如实填写,并和老师的演示实验进行比对,找出自己的不足和成功的地方。
三、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迎合新课改,提倡“主导式”教学
九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会充满好奇,一开始进行化学实验时学生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极强,但是时间久了,并且九年级化学实验更多的是验证实验,为了掌握化学知识点迎接中考,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失去新鲜感,觉得实验没劲,并且好多实验都是老师演示过,讲过,重复过,只不过是自己再重新做一遍而已,这样就达不到新课改的理念和效果。
单纯的实验只能验证实验结果,而不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然而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为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和兴趣,可以试图将验证实验朝着探究实验转化。对于这类实验,老师需要做出充分的准备,精心筛选,适当准备多套方案,选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实验供学生选择。例如我们教材中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燃烧的条件”、“电解水”等实验,这些实验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水平。通过这些探究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极其重要,也能实现“主导式”所倡导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老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不仅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化学知识,还能通过自己动手亲自体验这些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趣味性而不是盲目的吸收课本知识,照搬照抄。
四、运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教学中会碰到一些难以用具体语言表述的抽象概念,比如分子能做无规则运动,物质的微观结构,固体的溶解以及气体的溢出和化学反应的实质等一些比较抽象的微观世界实验,用语言表述显得苍白无力,那我们就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比如flash动画,通过动画模拟,把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运动特征由抽象变直观,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容易接受微观世界,通过多媒体投影仪,能放大、放慢、定格、重播指定的现象和效果,帮助学生清楚的观察到颜色的变化,气体的产生,以及沉淀的析出等肉眼很难分辨的细微现象,这样不但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还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五、实验结束,老师要做小节
通过实验小结,指出问题所在,表扬鼓励做的比较好的同学,共同帮助学生找出做失败的原因。教学经验发现,往往会出现成绩差基础不好的孩子有部分孩子动手能力比成绩好的孩子强,化学实验做的更好。通过这些脱离课堂成绩的实验,去及时发现部分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及时奖励,这样会收获教学课堂上意想不到的结果,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孩子找到自信这是每个老师的天职。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对知识传播的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实验教学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还需要我们不断开发探索。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化学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化学课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化学实验,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所获得的乐趣是任何外来的奖励无法做到的。
参考文献:
[1]刘知新 沈惠姝 郑长龙 化学实验论
[2]张修林 开展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化学教学改革 中学化学参考 2004.4.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熊言林 化学教育 2011(2)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