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油水井生产时间的延长,套管受地层水电化学腐蚀、地层应力及修井作业多种因素影响,出现腐蚀、穿孔甚至错段的现象日益增多,套损会严重影响油水井的正常生产。如何找到套损部位,了解套损状况,为套损井治理提供依据至关重要,很多生产测井技术已经很好的解决了井下套损检测问题。本文简单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套管检测工艺及应用情况,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资料解释符合率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案。
关键词:工程测井;套损检测;井径测井;应用情况
1 四十臂井径测井在套管检测中的应用
1.1工作原理
四十臂井径仪共有40个机械探测臂,每一个探测臂都连接一个非接触式位移传感器。当用仪器对套管内径进行测量时,每一个探测臂就会把其所感知到套管内径通过一定的机械系统传递给位移传感器,将位移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经过差动放大、整流滤波处理后,就可以得到与套管内径有关的电压,将此电压通过A/D转换器转换为数字量并传输给地面数控系统,再由地面数控系统将所得到数据转换为套管的内径值。
40臂井径测井仪采用伞形机械结构,臂间夹角为9度,测量40条曲线并能成像,同时自动计算最大、最小和平均内径值,其最大内径可计算出套管的剩余壁厚,最小内径可用于套管通径的测量,可以形成套管内径展开成像、圆周剖面成像、柱面立体成像。
1.2主要作用
了解套管的损伤、腐蚀、穿孔、错断、破裂、漏失位置以及内径的变化情况;检查射孔质量。
2 多参数组合测井在套管检测中的应用
自20世纪3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温度测量技术的应用,人们逐渐把这一方法用于油气井生产测试。通过测量和分析温度异常,可用来判断漏失、窜槽等。这一测井工艺要求测量井筒在静止、加压和产液三种状态下的参数曲线。在套管漏失段,地温场受到破坏,温度线出现明显异常。压力曲线辅助分析, 伽马和磁定位用于校深。
2.1工作原理
井温测井是测量地温梯度和局部温度差异(微差井温)。仪器电路中采用铜、钨、钼、或合金做热敏电阻,对温度都有灵敏的反应,随着温度升高或降低伴有相应电阻的变化。井下仪器送温度信号到地面仪器,得到地温梯度曲线。若某部地温出现异常,则井温曲线会有明显变化。利用自然伽马仪和磁定位确定温度异常点的位置。
2.2仪器组成及作用
多参数测井仪主要由地面和井下两大部分组成。地面部分包括地面接受控制面板和地面供电电源,井下部分包括遥测筒磁定位短节、伽玛短节、压力温度短节和超声波流量计短节。井下部分四个短节可根据不同的测井任务选择连接。 数组合测井技术主要用于井温找漏、井下工具校深及软探等施工工艺,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
3 对策实施
3.1完善井温找漏测试工艺,提高解释符合率
为进一步提高套管找漏符合率,推广应用双流量加井温的组合测井,双流量是利用不同的类型的流量计录取两组流量参数,再辅以井温、压力、磁定位等参数,以准确判断套管漏失位置。 流量参数可以说是套管找漏参数组合中最重要的参数,在注入压力相对恒定的情况下,流量的变化必然对应着套管的局部漏失。流量测量方式目前主要有涡轮、电磁、超声等三种方式,每一种方式流量都有其局限性,如渦轮流量计结构简单、耐用,但受井况影响较大,易缠、易卡;电磁、超声为非接触式测量,但易受油帽影响,探头被死油粘黏后影响测量精度。考虑到全井眼流量计和电磁流量计过流面积大,互补性强,可以相互验证和补充,确保找漏测试中流量的测试成功率。双流量加井温的组合测井总共录取5个参数,各参数的作用见下表。
3.2 实施组合测井,提高资料符合率
井温和井径测井都可以用于套管的检测,但井温测井由于温度传递井段长,只能确定漏失段,不能确定漏失点。所以我们先用井温套漏检测法,大致确定套漏井段,然后用40臂井径仪对井温异常井段的套损程度进行具体套漏位置的确定。井温井径组合测井能够准确验证漏点位置,为实施水泥封堵等工艺措施提供依据。单一测井工艺的局限性:河91-侧15井于2014年9月21实施了井径测井,资料显示2118-2120米套管穿孔,工艺所对其进行了水泥封堵,但开井后依旧含水高,产量低,仅凭本次井径测井资料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为此我们建议对该井重新实施井温+井径组合测井。
2014年10月23对该井实施了井温+井径组合测井。两项测试结果同时指示原2118-2120米存在套穿,确认水泥封堵不成功,与工艺所结合后,决定对该井实施二次封堵。措施实施开作后该井含水降至28%,日增油1.3吨。
4.结论与认识
⑴.多参数组合测井在我厂应用广泛,不仅可以降低作业时间和作业成本,而且提高作业效率,确保油井产能。但套管找漏时主要依据井温资料有时不好解释甚至会造成不符合,辅以流量参数会大大提高解释的符合率。⑵.井径测井时井斜不能超过35°,否则就会影响资料的解释结果。⑶.井径测井能够直观地反映套管腐蚀、漏失及错断情况,但由于其臂间夹角为9度,对直径小于1cm的孔洞、孔眼和腐蚀,或宽度小于1cm的竖缝会产生漏测,套管内径越大的井,漏测面积越大。⑷.实施多参数找漏与四十臂井径组合测井,提高了测井解释的符合率,为堵漏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提高了作业效果,确保油井的正常生产。
参考文献:
[1]刘向君,测井原理及工程应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孙建孟,油田开发测井,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工程测井;套损检测;井径测井;应用情况
1 四十臂井径测井在套管检测中的应用
1.1工作原理
四十臂井径仪共有40个机械探测臂,每一个探测臂都连接一个非接触式位移传感器。当用仪器对套管内径进行测量时,每一个探测臂就会把其所感知到套管内径通过一定的机械系统传递给位移传感器,将位移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经过差动放大、整流滤波处理后,就可以得到与套管内径有关的电压,将此电压通过A/D转换器转换为数字量并传输给地面数控系统,再由地面数控系统将所得到数据转换为套管的内径值。
40臂井径测井仪采用伞形机械结构,臂间夹角为9度,测量40条曲线并能成像,同时自动计算最大、最小和平均内径值,其最大内径可计算出套管的剩余壁厚,最小内径可用于套管通径的测量,可以形成套管内径展开成像、圆周剖面成像、柱面立体成像。
1.2主要作用
了解套管的损伤、腐蚀、穿孔、错断、破裂、漏失位置以及内径的变化情况;检查射孔质量。
2 多参数组合测井在套管检测中的应用
自20世纪3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温度测量技术的应用,人们逐渐把这一方法用于油气井生产测试。通过测量和分析温度异常,可用来判断漏失、窜槽等。这一测井工艺要求测量井筒在静止、加压和产液三种状态下的参数曲线。在套管漏失段,地温场受到破坏,温度线出现明显异常。压力曲线辅助分析, 伽马和磁定位用于校深。
2.1工作原理
井温测井是测量地温梯度和局部温度差异(微差井温)。仪器电路中采用铜、钨、钼、或合金做热敏电阻,对温度都有灵敏的反应,随着温度升高或降低伴有相应电阻的变化。井下仪器送温度信号到地面仪器,得到地温梯度曲线。若某部地温出现异常,则井温曲线会有明显变化。利用自然伽马仪和磁定位确定温度异常点的位置。
2.2仪器组成及作用
多参数测井仪主要由地面和井下两大部分组成。地面部分包括地面接受控制面板和地面供电电源,井下部分包括遥测筒磁定位短节、伽玛短节、压力温度短节和超声波流量计短节。井下部分四个短节可根据不同的测井任务选择连接。 数组合测井技术主要用于井温找漏、井下工具校深及软探等施工工艺,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
3 对策实施
3.1完善井温找漏测试工艺,提高解释符合率
为进一步提高套管找漏符合率,推广应用双流量加井温的组合测井,双流量是利用不同的类型的流量计录取两组流量参数,再辅以井温、压力、磁定位等参数,以准确判断套管漏失位置。 流量参数可以说是套管找漏参数组合中最重要的参数,在注入压力相对恒定的情况下,流量的变化必然对应着套管的局部漏失。流量测量方式目前主要有涡轮、电磁、超声等三种方式,每一种方式流量都有其局限性,如渦轮流量计结构简单、耐用,但受井况影响较大,易缠、易卡;电磁、超声为非接触式测量,但易受油帽影响,探头被死油粘黏后影响测量精度。考虑到全井眼流量计和电磁流量计过流面积大,互补性强,可以相互验证和补充,确保找漏测试中流量的测试成功率。双流量加井温的组合测井总共录取5个参数,各参数的作用见下表。
3.2 实施组合测井,提高资料符合率
井温和井径测井都可以用于套管的检测,但井温测井由于温度传递井段长,只能确定漏失段,不能确定漏失点。所以我们先用井温套漏检测法,大致确定套漏井段,然后用40臂井径仪对井温异常井段的套损程度进行具体套漏位置的确定。井温井径组合测井能够准确验证漏点位置,为实施水泥封堵等工艺措施提供依据。单一测井工艺的局限性:河91-侧15井于2014年9月21实施了井径测井,资料显示2118-2120米套管穿孔,工艺所对其进行了水泥封堵,但开井后依旧含水高,产量低,仅凭本次井径测井资料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为此我们建议对该井重新实施井温+井径组合测井。
2014年10月23对该井实施了井温+井径组合测井。两项测试结果同时指示原2118-2120米存在套穿,确认水泥封堵不成功,与工艺所结合后,决定对该井实施二次封堵。措施实施开作后该井含水降至28%,日增油1.3吨。
4.结论与认识
⑴.多参数组合测井在我厂应用广泛,不仅可以降低作业时间和作业成本,而且提高作业效率,确保油井产能。但套管找漏时主要依据井温资料有时不好解释甚至会造成不符合,辅以流量参数会大大提高解释的符合率。⑵.井径测井时井斜不能超过35°,否则就会影响资料的解释结果。⑶.井径测井能够直观地反映套管腐蚀、漏失及错断情况,但由于其臂间夹角为9度,对直径小于1cm的孔洞、孔眼和腐蚀,或宽度小于1cm的竖缝会产生漏测,套管内径越大的井,漏测面积越大。⑷.实施多参数找漏与四十臂井径组合测井,提高了测井解释的符合率,为堵漏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提高了作业效果,确保油井的正常生产。
参考文献:
[1]刘向君,测井原理及工程应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孙建孟,油田开发测井,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