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黄曲霉遗传多样性与产毒特性

来源 :生物多样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s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是一种广泛分布的腐生真菌,是黄曲霉毒素B(aflatoxin B,AFB)和圆弧偶氮酸(cyclopiazonic acid,CPA)的主要产生菌,也是动植物的条件致病菌。全球的玉米、花生和棉籽均不同程度地遭到黄曲霉及其毒素的污染。黄曲霉菌株间在形态学、遗传学和产毒特性上变异较大,且其居群遗传结构也尚不明确。为了揭示黄曲霉居群遗传结构及其产毒素特性的规律,本研究选取了从我国26省区(包括大小兴安岭)不同环境中分离的黄曲霉88株,结合模式菌株和国际权威菌株9株,基于钙调蛋白基因(Ca M)和β-微管蛋白基因(ben A)进行多基因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使用MEGA 6.0和Structure 2.3.4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和居群结构推导,并结合菌株的产毒特性(AFB和CPA)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的97株黄曲霉可分为3个居群,即黄曲霉居群I、黄曲霉居群II和米曲霉居群,该97株黄曲霉共有17个序列型(sequence type,ST),其中我国的88株菌分布于15个序列型。米曲霉居群均不产AFB,黄曲霉居群Ⅰ和Ⅱ的菌株绝大多数都产AFB和CPA,其产毒特性只具有菌株特异性,与居群和序列型无关。黄曲霉菌株产毒特性与地理分布或农作物类型间存在一定关系。我国东北玉米产区、西北干旱棉花产区和南方花生产区的黄曲霉居群Ⅰ和Ⅱ菌株均产AFB和CPA,我国青海可可西里和四川阿坝地区的黄曲霉仅产CPA而不产AFB,不产AFB的米曲霉居群大部分来自我国气候和地理环境多样的华北地区,该地区也是我国农村传统酿造黄豆酱的地区。
其他文献
文章介绍了光电式电流互感器中高压端悬浮式电源的基本原理、特点和技术关键。该电源适用于母线电流数A至数千A的变化范围,为高端设备提供5V、100mA的电源。
全蝎作为传统的动物性中药, 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现代研究证明, 其成分除含蝎毒(Buthotoxin)之外, 还含三甲胺、甜菜碱、胆甾醇、牛磺酸、软及硬脂酸、卵磷脂、多种氨基
通过对几个典型110kV变电站多次事故的剖析,从保系统、保主设备的观点,针对现有继电保护状况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供从事变电站继电保护设计、计算和运行管理人员作参考。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部门对初中生的物理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物理学科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而初中生的发展都是存在着差异性的,因
本文对jQuery、AngularJS、Backbone、ReactJS、VueJS五种主流前端开发框架进行研究介绍,给前端开发人员带来选择框架和编写前端项目的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