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6年上海市省级评审员有192人,但各位评审员的评审能力参差不齐。通过上半年度评审次数的统计,笔者发现评审员安排次数不均是造成能力不齐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次数不均的原因,以便今后合理安排评审员。
关键词:评审员;评审次数;评审质量
中图分类号:TB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1
为了更加壮大评审员队伍,较好发挥评审员专业水平,更加合理地使用评审员,提高评审质量,笔者对本市省级评审员2016年上半年度的评审次数进行统计,汇总情况如下:
一、省级评审员使用整体情况
2016年初,《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实施后,中心组织了新、老评审员的培训及考试,最终获证评审员有192人,其中原持证评审员有104人,新招录的评审员有88人。上半年度所安排的省级评审员有89人,其中老评审员75人,超过平均次数2倍的有22人;新评审员17人,超过平均次数的有4人。另外,有28名老评审员和71名新评审员未使用。
二、评审次数偏多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相关专业领域机构申请集中
上半年,从事食品、环境、卫生等专业领域的机构进行首次、扩项、复查、变更申请次数居于前列,因此这类专业的评审员使用次数比较多。
2.相关专业领域评审员数量不足
比如机动车专业,本专业的常用组长数仅为3人,本市有机动车100多家,组长人选数量明显不足,因此组长使用次数递增。
(二)主观原因
1.评审员能力强
有些评审员专业广、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比如有些评审员对食品的微生物、理化指标都熟悉,能对现场试验严格把关、评审材料完成情况认真,且熟悉电子系统操作。这类评审员相对比较占优势,被选择的可能性更大。
2.有充裕的评审时间
有些评审员不是领导职务,时间比较充裕,可以合理安排评审时间,拒绝评审次数较少。
3.项目负责人个人倾向性较多
项目负责人是指本中心安排专家对检验检测机构进行评审的工作人员。目前本中心还未推出系统自动抽取评审员功能,所以安排计划均由项目负责人手动抽取,因此存在主观印象较多,可能更倾向于能力强、积极配合的评审人员,导致任务分配不平均。
三、评审次数为0次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相关专业领域评审员数量充裕,可替代性强
例如食品方面的评审员,大多数为偏理化或者偏微生物,很少有人两者兼具,因此轮到的次数就自然下降。
2.评审员专业冷门,申报机构少
诸如珠宝鉴定、可燃气体报警器、防雷等专业相对冷门,申报机构少,因此无法对这些专家进行多次使用。
3.评审员日常工作繁忙,时间安排困难
随着职务的上升,有些评审员只能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本单位的工作中去,无法抽出时间进行评审。
(二)主观原因
对使用次数少的評审员不了解。
这种现象对新评审员尤为严重。由于对新评审员的专业特长、思想道德、工作方式了解少,不敢多尝试,造成越不敢用越用得少的恶性循环,浪费了一定的人力资源。
四、改进评审员的使用方法
(一)针对新评审员
1.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贯彻“传帮带”的原则,以老带新,扩大评审员使用范围。在安排专家时,注意新老评审员结合使用,给新评审员增加现场评审经历,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增强新评审员的评审能力。进一步了解新评审员的专业特长,熟悉评审员特点,有意识培养提供新评审员专业能力。
2.广泛听取老评审员对新评审员的评价,及时与新评审员沟通,帮助他们尽快掌握评审技巧和提高评审水平。新评审员参与现场评审后,通过电话、问卷等方式,询问组长或其他组员对该评审员的评审能力进行监督和评价,并根据他们的技术能力、工作表现、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表现,确定是否继续使用。
3.制定有针对性的评审员招录计划。比如根据专业领域,对相应的机构数量进行统计,计算出相匹配的比例,合理招录评审员,提高现场评审质量。
(二)针对老评审员
1.进一步规范评审员的管理制度,对有能力的评审员(组员)适时鼓励,可提拔为组长。根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要求》,评审员至少参加10次及以上评审,其中至少3次为初次评审或复评审,经2名以上高级评审员分别评价合格,可申请晋级升为高级评审员。
2.利用组长熟悉体系的特点,对一些有能力的组长进行培训,推荐他们成为其他领域的评审组长,确保各领域组长数量平衡。比如司法、机动车领域的组长比较少,可以将卫生、环境、机械等领域的组长调用过来使用,增强司法及机动车领域的整体评审能力。对评审组长来说,拓宽眼界。对行业来说,起到间接的监督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学习。对中心来说,可以尽量拉平各领域之间的差距,依靠外部力量提升领域的薄弱之处。
3.评审员的技能培训。中心制定评审员技能持续培训计划,对评审员进行持续培训,培训形式包括集中授课、现场观摩、会议研讨或者在线培训。集中授课,新准则发布后,或者每年定期邀请专家,为评审员开展培训讲座。现场观摩,组织现场模拟评审,生动形象地展示评审要点。会议研讨,可开展组长例会制度,或者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在线培训,可将理论和实践汇编成多套试卷的题库,供评审员反复练习,加深理论学习。
参考文献:
[1]罗志武,刘刚.浅谈实验室认可[J].辽宁计量与管理,2000(2):19-22.
[2]付志高,张华,孟为,孙云蓉.影响认证机构认可评审员资源需求因素研究[J].中国认证认可,2012(6):57-59.
关键词:评审员;评审次数;评审质量
中图分类号:TB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1
为了更加壮大评审员队伍,较好发挥评审员专业水平,更加合理地使用评审员,提高评审质量,笔者对本市省级评审员2016年上半年度的评审次数进行统计,汇总情况如下:
一、省级评审员使用整体情况
2016年初,《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实施后,中心组织了新、老评审员的培训及考试,最终获证评审员有192人,其中原持证评审员有104人,新招录的评审员有88人。上半年度所安排的省级评审员有89人,其中老评审员75人,超过平均次数2倍的有22人;新评审员17人,超过平均次数的有4人。另外,有28名老评审员和71名新评审员未使用。
二、评审次数偏多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相关专业领域机构申请集中
上半年,从事食品、环境、卫生等专业领域的机构进行首次、扩项、复查、变更申请次数居于前列,因此这类专业的评审员使用次数比较多。
2.相关专业领域评审员数量不足
比如机动车专业,本专业的常用组长数仅为3人,本市有机动车100多家,组长人选数量明显不足,因此组长使用次数递增。
(二)主观原因
1.评审员能力强
有些评审员专业广、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比如有些评审员对食品的微生物、理化指标都熟悉,能对现场试验严格把关、评审材料完成情况认真,且熟悉电子系统操作。这类评审员相对比较占优势,被选择的可能性更大。
2.有充裕的评审时间
有些评审员不是领导职务,时间比较充裕,可以合理安排评审时间,拒绝评审次数较少。
3.项目负责人个人倾向性较多
项目负责人是指本中心安排专家对检验检测机构进行评审的工作人员。目前本中心还未推出系统自动抽取评审员功能,所以安排计划均由项目负责人手动抽取,因此存在主观印象较多,可能更倾向于能力强、积极配合的评审人员,导致任务分配不平均。
三、评审次数为0次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相关专业领域评审员数量充裕,可替代性强
例如食品方面的评审员,大多数为偏理化或者偏微生物,很少有人两者兼具,因此轮到的次数就自然下降。
2.评审员专业冷门,申报机构少
诸如珠宝鉴定、可燃气体报警器、防雷等专业相对冷门,申报机构少,因此无法对这些专家进行多次使用。
3.评审员日常工作繁忙,时间安排困难
随着职务的上升,有些评审员只能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本单位的工作中去,无法抽出时间进行评审。
(二)主观原因
对使用次数少的評审员不了解。
这种现象对新评审员尤为严重。由于对新评审员的专业特长、思想道德、工作方式了解少,不敢多尝试,造成越不敢用越用得少的恶性循环,浪费了一定的人力资源。
四、改进评审员的使用方法
(一)针对新评审员
1.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贯彻“传帮带”的原则,以老带新,扩大评审员使用范围。在安排专家时,注意新老评审员结合使用,给新评审员增加现场评审经历,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增强新评审员的评审能力。进一步了解新评审员的专业特长,熟悉评审员特点,有意识培养提供新评审员专业能力。
2.广泛听取老评审员对新评审员的评价,及时与新评审员沟通,帮助他们尽快掌握评审技巧和提高评审水平。新评审员参与现场评审后,通过电话、问卷等方式,询问组长或其他组员对该评审员的评审能力进行监督和评价,并根据他们的技术能力、工作表现、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表现,确定是否继续使用。
3.制定有针对性的评审员招录计划。比如根据专业领域,对相应的机构数量进行统计,计算出相匹配的比例,合理招录评审员,提高现场评审质量。
(二)针对老评审员
1.进一步规范评审员的管理制度,对有能力的评审员(组员)适时鼓励,可提拔为组长。根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要求》,评审员至少参加10次及以上评审,其中至少3次为初次评审或复评审,经2名以上高级评审员分别评价合格,可申请晋级升为高级评审员。
2.利用组长熟悉体系的特点,对一些有能力的组长进行培训,推荐他们成为其他领域的评审组长,确保各领域组长数量平衡。比如司法、机动车领域的组长比较少,可以将卫生、环境、机械等领域的组长调用过来使用,增强司法及机动车领域的整体评审能力。对评审组长来说,拓宽眼界。对行业来说,起到间接的监督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学习。对中心来说,可以尽量拉平各领域之间的差距,依靠外部力量提升领域的薄弱之处。
3.评审员的技能培训。中心制定评审员技能持续培训计划,对评审员进行持续培训,培训形式包括集中授课、现场观摩、会议研讨或者在线培训。集中授课,新准则发布后,或者每年定期邀请专家,为评审员开展培训讲座。现场观摩,组织现场模拟评审,生动形象地展示评审要点。会议研讨,可开展组长例会制度,或者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在线培训,可将理论和实践汇编成多套试卷的题库,供评审员反复练习,加深理论学习。
参考文献:
[1]罗志武,刘刚.浅谈实验室认可[J].辽宁计量与管理,2000(2):19-22.
[2]付志高,张华,孟为,孙云蓉.影响认证机构认可评审员资源需求因素研究[J].中国认证认可,2012(6):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