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漏洞百出,家庭监管无力,学校教育德智失衡。社会文化市场不够规范,面对这些情况农村学校应加强管理政府应加大规范市场力度,家庭应加强监督力度、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关键词 学校 家庭 社会 障碍 建议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12-0067-02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未成年思想道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农村未成年人数量庞大,覆盖面广,而农村人口的素质偏低,思想较落后,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至使农村孩子的道德发展出现了偏差,因此,农村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突出。
一、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三大障碍
(一)家庭障碍——对未成年人监护不力
家庭是制造孩子性格的工厂,也是锻造品质的熔炉。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在农村由于经济水平、文化程度观念等因素的限制,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十分无力,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1 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孩子无人监护或监护无力
这些年农村经济不景气,城乡差距越拉越大。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较宽松的家庭经济环境,大批农村大军纷纷涌向城市“淘金”,孩子留在了家乡。监护孩子的任务就落在了亲戚身上,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娇宠孙子不是严管,商是溺爱纵容,姑姨等又有诸多顾疑,放不开手脚,不敢严管,总是听之住之。这就助长了他们的许多不良行为的滋生。如赌博、逃学、打游戏机、打架、抽烟、喝酒等司空见惯。
留守孩子长期缺乏家庭教育和父母的疼爱,性格变得越来越冷酷、孤僻、冲动、懒散。这些孩子都有极强的逆反心理,喜欢和老师、监护人顶撞,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2 父母忙于家务,对孩子疏于管教
还有部分家长整天忙于家务,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思想问题,缺乏沟通,造成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疏远。孩子毫无管束,为所欲为,养成任性、粗野的性格。往往受不了学校的约束而辍学,成为流落社会的问题少年。
3 部分家长思想偏激,对孩子放纵不管
有些家长认为社会竞争激烈,老实人吃亏,纵容支持自己的孩子打架闹事。如;2006年5月本校两个学生为一点小事发生矛盾。张甲打李乙一拳出血回去告知家长后,家长非但没有制止,反而怂恿自己的孩子拿刀砍杀张甲。幸亏老师及时发现才没有酿成大错。纵容自己的孩子强讨恶要,贪占小便宜,纵容孩子撒谎骗人,认为这是“乖巧”,是将来的立世之本。还有些家长对孩子溺爱,任何胡作非为,使孩子养成了固执、偏狭、自私自利、无爱心等不良行为习惯。
(二)学校障碍——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
1 教育功能上的德智失衡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劳动者本是未成年人的培养目标。德育与智育在学校,本应是同步提高,协调发展的。然而。在农村中学生中,重智轻德的失衡状况一直未得到改变。近几年虽然转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但是部分农村学校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还是未能改变学校教育一切围绕分数转的现象。以分数定中考、高考线,分数仍然主宰着学校的教学,升学率依然是衡量一些中学声望和地位的首要标志。这些现象不仅未改变,而且还愈演愈烈。各学校之间为夺生源,竟然手段五花八门,各校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上演。
在这种以考试分数计成败的升学率面前,智育怎能不被抬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德育当然退居其后,陷于“说起来重要对升学却无任何意义”的尴尬境地?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的书包重了,学习时间长了,成绩提升了,道德滑坡了。教师们长发感慨:“现在的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了!”但又不能不服从于“以考试分数定成败”的指挥棒而徒呼奈何!德智失衡顽疾不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何以推行?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何以彰显?
2 “精英教育”造成孩子逆反心理,促使道德溃口。
近几年由于高中推向市场,各高中为了增加收入拔高录取分数线大势削减正取生指标。仅本市为例2000年正取生的比例可达应考生的25%-30%,到2005年正取生比例降到10%左右,有的学校还达不到10%。本市某中学招新生总数近四千人,正取生还不足一千人,还有的学校更少还不足,80%的学生都是“交费生”一般底数为三千,差一分加五百,最高可收到三万左右。这对于一个普通农民来说三万元钱无异于天文数字。
为了提高升学率,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学校也不得不搞“精英教育”。有很多学校办起了“实验班”“快班”“英特班”。一个班六七十人,往往只教前十几名,还有五十几名学生都只是陪衬,成了“精英教育”的牺牲品孩子还有被打入另册的失落感,觉得自己升学无望,感到前途渺茫,因此不思进取,违规违纪。如上课公然睡觉,公开顶撞老师,故意律,上网吧、打游戏、谈恋爱、赌博、抽烟、喝酒无所不为。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三)社会障碍——物欲横流鱼目混珠的世风迷失了学生的双眼。
1 文化市场的审美错位
一本好的文学作品,一首好的音乐歌曲,一部好的戏曲影视,可以鼓舞未成年人从善如流、乐观自信、积极向上;一部不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以把未成年人引向邪恶。社会文化历来负有传播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引导未成年人在美的熏陶中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品能。而今,令人忧虑的是文化市场出现了审美的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誉庸俗贬高尚,把语言粗俗、行为粗野、玩世不恭赞为真情,把有修养、讲文明、追求高雅贬为虚伪;二是誉感觉贬理智,叫嚣“跟着感觉走”,鄙薄理性思考,奚落理论思维和理论学习;三是誉感觉贬实干,以调侃游戏人生为新潮,将拼搏、奉献贬为古董和傻瓜:四是誉奢侈贬勤俭,把不切实际的挥霍、浪费当时尚,玩“酷”扮“嘲讽艰苦奋斗为“老土”“不会生活”。
这四种现象虽不是文化市场的主流,却已呈泛滥之势,对审美观尚未形成辨别能力还很弱的农村未成年人具有更大的腐蚀性和诱惑力。
2 “网吧”垃圾文化泛滥成灾。
网络是一个“天使”与“恶魔”同在、鲜花与陷阱并存的世界。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也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是一个新的信息源,又是一伤害源。
(1)暴力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伤害。未成年人从网上获取的暴力信息如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让孩子在强刺激中,逐渐模糊了道德认识,以行使暴力为乐以致人伤亡为快的思想。这是导致目前校园暴力事件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
(2)色情信息是未成年人无情的杀手。那些性描述、性画面,对正处于青春萌发期的未成年人,有很大的诱惑力,至使未成年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沉溺于性幻想中,有的甚至效仿、堕落。严重危及孩子的身心健康。
(3)沉溺于网上游戏。农村网吧大多无人管理,虽然国家要求持证上网,但在农村网吧,孩子们却可以畅通无阻。网吧大多开在学校附近,学生成了网吧的主要消费群,大有网吧包围学校之势。而学生上网十有八九是在网上游戏,很多学生沉溺网吧不能自拔,逃课、旷课、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在我校辍学的学生中有50~60%的学生是因为迷恋游戏而辍学的。
3 封建迷信沉渣泛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而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休闲娱乐没有更好的方式,于是青年人打起了麻将,中年人交给了“主”与“佛”。在这种环境下,孕育了许多巫婆神汉。他们的出现对封建迷信的蔓延和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农村孩子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封建迷信就在他们心里萌发了,再加上市场上大量销售的“僵尸、鬼魂”影碟,加固了他们的观念。
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家庭监管力度,建立家校联系卡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是孩子生命的港湾。作为家长应肩护起对孩子的抚养教育义务。发展家庭经济固然重要,但如果为挣钱而荒废了一生,实际是得不偿失。建议外出打工的父母,至少留一方在家,担当起监护子女的义务。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家访、电话卡等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时刻关注未成年人的思想动态,及时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让孩子沿着健康向上的轨道发展。
(二)摆正学校德育的位置,要真正提升德育的地位,必须改变国家的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升学考试既要考核成绩,又要考核思想品德,两个考核都要定出有权威性的指标,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学校重智轻德的现象。
(三)完善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合力净化社会环境。农村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学校的育人环境,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洁,对那些非法音相制品店予以严查严打,依法规范文化市场。
社会各界都为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作出努力,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打造一个干净、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村孩子们能远离污染,健康成长,让这些荒野上的花朵也能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 鲁玮)
关键词 学校 家庭 社会 障碍 建议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12-0067-02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未成年思想道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农村未成年人数量庞大,覆盖面广,而农村人口的素质偏低,思想较落后,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至使农村孩子的道德发展出现了偏差,因此,农村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突出。
一、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三大障碍
(一)家庭障碍——对未成年人监护不力
家庭是制造孩子性格的工厂,也是锻造品质的熔炉。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在农村由于经济水平、文化程度观念等因素的限制,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十分无力,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1 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孩子无人监护或监护无力
这些年农村经济不景气,城乡差距越拉越大。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较宽松的家庭经济环境,大批农村大军纷纷涌向城市“淘金”,孩子留在了家乡。监护孩子的任务就落在了亲戚身上,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娇宠孙子不是严管,商是溺爱纵容,姑姨等又有诸多顾疑,放不开手脚,不敢严管,总是听之住之。这就助长了他们的许多不良行为的滋生。如赌博、逃学、打游戏机、打架、抽烟、喝酒等司空见惯。
留守孩子长期缺乏家庭教育和父母的疼爱,性格变得越来越冷酷、孤僻、冲动、懒散。这些孩子都有极强的逆反心理,喜欢和老师、监护人顶撞,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2 父母忙于家务,对孩子疏于管教
还有部分家长整天忙于家务,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思想问题,缺乏沟通,造成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疏远。孩子毫无管束,为所欲为,养成任性、粗野的性格。往往受不了学校的约束而辍学,成为流落社会的问题少年。
3 部分家长思想偏激,对孩子放纵不管
有些家长认为社会竞争激烈,老实人吃亏,纵容支持自己的孩子打架闹事。如;2006年5月本校两个学生为一点小事发生矛盾。张甲打李乙一拳出血回去告知家长后,家长非但没有制止,反而怂恿自己的孩子拿刀砍杀张甲。幸亏老师及时发现才没有酿成大错。纵容自己的孩子强讨恶要,贪占小便宜,纵容孩子撒谎骗人,认为这是“乖巧”,是将来的立世之本。还有些家长对孩子溺爱,任何胡作非为,使孩子养成了固执、偏狭、自私自利、无爱心等不良行为习惯。
(二)学校障碍——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
1 教育功能上的德智失衡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劳动者本是未成年人的培养目标。德育与智育在学校,本应是同步提高,协调发展的。然而。在农村中学生中,重智轻德的失衡状况一直未得到改变。近几年虽然转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但是部分农村学校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还是未能改变学校教育一切围绕分数转的现象。以分数定中考、高考线,分数仍然主宰着学校的教学,升学率依然是衡量一些中学声望和地位的首要标志。这些现象不仅未改变,而且还愈演愈烈。各学校之间为夺生源,竟然手段五花八门,各校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上演。
在这种以考试分数计成败的升学率面前,智育怎能不被抬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德育当然退居其后,陷于“说起来重要对升学却无任何意义”的尴尬境地?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的书包重了,学习时间长了,成绩提升了,道德滑坡了。教师们长发感慨:“现在的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了!”但又不能不服从于“以考试分数定成败”的指挥棒而徒呼奈何!德智失衡顽疾不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何以推行?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何以彰显?
2 “精英教育”造成孩子逆反心理,促使道德溃口。
近几年由于高中推向市场,各高中为了增加收入拔高录取分数线大势削减正取生指标。仅本市为例2000年正取生的比例可达应考生的25%-30%,到2005年正取生比例降到10%左右,有的学校还达不到10%。本市某中学招新生总数近四千人,正取生还不足一千人,还有的学校更少还不足,80%的学生都是“交费生”一般底数为三千,差一分加五百,最高可收到三万左右。这对于一个普通农民来说三万元钱无异于天文数字。
为了提高升学率,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学校也不得不搞“精英教育”。有很多学校办起了“实验班”“快班”“英特班”。一个班六七十人,往往只教前十几名,还有五十几名学生都只是陪衬,成了“精英教育”的牺牲品孩子还有被打入另册的失落感,觉得自己升学无望,感到前途渺茫,因此不思进取,违规违纪。如上课公然睡觉,公开顶撞老师,故意律,上网吧、打游戏、谈恋爱、赌博、抽烟、喝酒无所不为。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三)社会障碍——物欲横流鱼目混珠的世风迷失了学生的双眼。
1 文化市场的审美错位
一本好的文学作品,一首好的音乐歌曲,一部好的戏曲影视,可以鼓舞未成年人从善如流、乐观自信、积极向上;一部不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以把未成年人引向邪恶。社会文化历来负有传播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引导未成年人在美的熏陶中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品能。而今,令人忧虑的是文化市场出现了审美的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誉庸俗贬高尚,把语言粗俗、行为粗野、玩世不恭赞为真情,把有修养、讲文明、追求高雅贬为虚伪;二是誉感觉贬理智,叫嚣“跟着感觉走”,鄙薄理性思考,奚落理论思维和理论学习;三是誉感觉贬实干,以调侃游戏人生为新潮,将拼搏、奉献贬为古董和傻瓜:四是誉奢侈贬勤俭,把不切实际的挥霍、浪费当时尚,玩“酷”扮“嘲讽艰苦奋斗为“老土”“不会生活”。
这四种现象虽不是文化市场的主流,却已呈泛滥之势,对审美观尚未形成辨别能力还很弱的农村未成年人具有更大的腐蚀性和诱惑力。
2 “网吧”垃圾文化泛滥成灾。
网络是一个“天使”与“恶魔”同在、鲜花与陷阱并存的世界。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也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是一个新的信息源,又是一伤害源。
(1)暴力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伤害。未成年人从网上获取的暴力信息如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让孩子在强刺激中,逐渐模糊了道德认识,以行使暴力为乐以致人伤亡为快的思想。这是导致目前校园暴力事件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
(2)色情信息是未成年人无情的杀手。那些性描述、性画面,对正处于青春萌发期的未成年人,有很大的诱惑力,至使未成年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沉溺于性幻想中,有的甚至效仿、堕落。严重危及孩子的身心健康。
(3)沉溺于网上游戏。农村网吧大多无人管理,虽然国家要求持证上网,但在农村网吧,孩子们却可以畅通无阻。网吧大多开在学校附近,学生成了网吧的主要消费群,大有网吧包围学校之势。而学生上网十有八九是在网上游戏,很多学生沉溺网吧不能自拔,逃课、旷课、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在我校辍学的学生中有50~60%的学生是因为迷恋游戏而辍学的。
3 封建迷信沉渣泛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而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休闲娱乐没有更好的方式,于是青年人打起了麻将,中年人交给了“主”与“佛”。在这种环境下,孕育了许多巫婆神汉。他们的出现对封建迷信的蔓延和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农村孩子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封建迷信就在他们心里萌发了,再加上市场上大量销售的“僵尸、鬼魂”影碟,加固了他们的观念。
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家庭监管力度,建立家校联系卡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是孩子生命的港湾。作为家长应肩护起对孩子的抚养教育义务。发展家庭经济固然重要,但如果为挣钱而荒废了一生,实际是得不偿失。建议外出打工的父母,至少留一方在家,担当起监护子女的义务。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家访、电话卡等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时刻关注未成年人的思想动态,及时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让孩子沿着健康向上的轨道发展。
(二)摆正学校德育的位置,要真正提升德育的地位,必须改变国家的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升学考试既要考核成绩,又要考核思想品德,两个考核都要定出有权威性的指标,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学校重智轻德的现象。
(三)完善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合力净化社会环境。农村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学校的育人环境,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洁,对那些非法音相制品店予以严查严打,依法规范文化市场。
社会各界都为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作出努力,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打造一个干净、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村孩子们能远离污染,健康成长,让这些荒野上的花朵也能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 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