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发展深耕轨道助力双城经济圈建设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h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渝地区的主流媒体纷纷着眼这一战略需求,为唱好“双城记”提供智力支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本文以获得重庆市优秀数字出版项目的厢遇APP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融媒发展,深耕轨道”,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厢遇如何加快推动自身媒体融合发展,在轨道空间这个以年轻人为主的拥有庞大人流的舆论阵地里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最终打造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融媒体社交平台。
  关键词:媒体融合;深耕轨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型融媒体社交平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4-0113-02
  不同于一般新闻APP,厢遇APP在设计理念上放弃了“大而全”,突出的是“小而美”,瞄准的是轨道族这个分众群体。在每次迭代升级中,厢遇主要强调两个功能:第一,能否为用户提供刚需。在这方面,厢遇优先解决的是社交,尤其是婚恋交友;第二,能否与用户保持黏性。在这方面,厢遇主要是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来稳固。未来发展中,厢遇将坚持“融媒发展,深耕轨道”,努力成为占领成渝地區轨道渠道的舆论排头兵,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一、借鉴社交媒体,采用“社交+新闻”模式构建新型融媒体社交平台
  当今,所有人都在谈论社交媒体,国外有Blog、Vlog、Facebook、Twitter等,国内有微信、微博、抖音、豆瓣等,社交媒体已经进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特点是:大多由商业平台开发,用户基数庞大,内容可由用户选择或编辑,生产分众化或小众化,可自行形成某种社群。事实上,社交媒体的这种策略应是传统主流媒体转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这一策略的转变不仅在于技术的进步和平台的变化,更在于其背后传播思维的演变,也就是社交思维[1]。那么,官方主流媒体能否借鉴这一模式呢?
  实则,厢遇APP就是主流媒体借鉴社交媒体的大胆尝试,其突出了“社交+新闻”概念,面向“轨道族”这一分众群体,以此构建新型融媒体社交平台。厢遇由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和重庆轨道集团联合打造,重庆地区唯一渠道媒体都市热报具体实施。厢遇于2017年3月28日上线,目前更新到3.0.2版,已成功注册商标、著作权,正在积极申请专利。现有资料查询结果显示,目前国内面向轨道族的“社交+新闻”APP中,厢遇是第一款。
  厢遇的原理是借助手机GPS定位来实现的,只要安装了厢遇,它就可以精确地记录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用户和谁相遇过,具有重要的社交价值。同时,厢遇还生产原创内容并提供交流平台,有极强媒体属性。厢遇前期投资超过1000万元,经过近4年的迭代升级,用户数已达100w+,覆盖影响1000万人,新闻浏览量单日突破20万,新闻传播量每年超1000万人次,厢遇社交版块单日发帖数突破2w+。目前,厢遇已在人流量巨大的重庆轨道渠道内把握住了城市宣传主动权。2020年9月7日,厢遇获得重庆市委网信办批复,取得了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的资质。至此,厢遇“社交+新闻”的构建模式获得权威机构认可。
  要成为新型融媒体社交平台,就必须大力发展“线上+线下”同步运营。对此,厢遇进行了积极探索,进军以婚恋为核心的社交服务产业,接受市场检验。2019年,厢遇在重庆核心地段——江北区观音桥建设了400m2的厢遇创新婚恋服务中心,目前已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年产值近500万元。此外,正在轨道交通李子坝“列车穿楼”的网红车站楼打造2000m2的厢遇线下服务中心 ,向用户推出以婚恋、培训和直播为主的产品。目前已经完成装修,即将进入试营业阶段,营收目标是实现每年1000万元。
  作为主流媒体,厢遇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对此,主要体现为举办各种公益活动来为用户和社会服务,并树立品牌价值。目前,每年举办100场以上相亲类、亲子类、培训类的公益活动,服务近万人。例如,厢遇2020年重点打造每周一次的免费“线上相亲聊天室”。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相亲聊天室”升级为每天一次的“线上相亲大会”,规模在300人左右,成为项目一大亮点,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4年来,厢遇“社交+新闻”的融媒体社交平台发展模式不断获得各方认可。自2018年起,厢遇就作为重点项目得到了重庆市媒体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在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厢遇APP获得了重庆市音像与出版协会颁发的重庆市优秀数字出版项目;2020年,获得了重庆市报业协会颁发的媒体融合创新先进单位奖。
  二、围绕“融媒发展,深耕轨道”,努力成为占领轨道渠道舆论阵地排头兵
  厢遇要打造新型融媒体社交平台,就必须围绕“融媒发展,深耕轨道”的战略部署,突出主业、做精专业,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尤其瞄准分众化道路,把自己打造成依托轨道渠道的公共服务信息发布和连接轨道沿线产业的全媒体平台。截至2020年5月,重庆轨道开通1、2、3、4、5、6、10号线及环线、国博线共9条线路,运营里程329公里,覆盖主城全域,日均最高客运量380万乘次。根据重庆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到“十四五”末,运营及在建里程将超过1000公里,预计日均客流量超过1000万人次。在这庞大的轨道族群体当中,25岁至40岁年龄段比例占56.8%,其中有78.1%的人拥有大专或以上学历。由此可见,如何占领目前近400万人、未来1000万人的舆论阵地将非常重要。作为轨道空间的新闻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机构,厢遇天然就是占领这一舆论阵地的排头兵。围绕“融媒发展,深耕轨道”的战略部署,厢遇打造新型融媒体社交平台必然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获得长足发展。
  三、抓住“十四五”发展机遇,把握城市宣传主动权
  “十四五”时期,厢遇需抓住机遇,积极谋划,迎来一次大发展。未来五年,厢遇APP拟投资5000万元,构建以一端(厢遇)为龙头,一报(都市热报)一屏(轨道短视频)为重点,集合网站、微信、微博、抖音、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的轨道全媒体传播体系,实现每天3000万人次全覆盖,在轨道渠道内把握城市宣传主动权。   平台将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涵盖报、网、端、视频、语音等多种载体,在统一管理下整合系统内的所有资源,实现传统媒体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目标是成为成渝地区最大最强、依托轨道渠道的全媒体社交平台。
  规划中,厢遇APP将是厢遇融媒体社交平台的核心部分,通过APP记录用户相遇数据,构建健康的互动平台,并通过数据分析给用户推荐定制的新闻信息。同时,都市热报、轨客网、微信、微博、抖音、轨道视频、轨道语音等载体是厢遇融媒体社交平台的主要构成部分。由这些平台组建的新媒体矩阵,意味着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具有更大的主观交叉性,发布者出于自身诉求,以矩阵的方式实现信息传播的最大效应[2]。目前,这些平台在重庆轨道渠道内基本实现了立体垄断——拥有20万份报纸发行量,3万张屏幕滚动放映,500个站点语音播报,覆盖了主城千万市民。
  厢遇线下服务中心是厢遇融媒体社交平台的线下实体产业,将用创新的服务方式引导我市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观、家庭观。采用“线上+线下,室内+户外,培训+咨询”的新型婚恋模式,大力发展在李子坝网红轨道楼建立的2000㎡重庆最有特色的婚恋交友中心;在观音桥、洪崖洞、十八梯等地设置“厢遇婚介所”,通过网状布局,实体+连锁的经营方式,形成规模效应和行业标准,预计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
  四、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拓展媒体融合新的空间
  厢遇要打造立足成渝地区、面向全国的新型融媒体社交平台,还必须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机遇,唱好“双城记”。
  近年来,四川大力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积极推动成都东进;重庆非常重视渝西发展,推动大足、永川、江津、潼南、铜梁等地进入重庆主城都市区,实现重庆向西。而成渝地区轨道交通建设的高速发展,正是促进“双城记”的重要纽带。2020年7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铜潼遂段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这对通过轨道建设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事实上,轨道交通空间是人们理解城市文化的场所,将不同阶层与族群纳入共同的媒介空间中,同时也是个体或群体的文化实践的理想场所[3]。在这个大背景下,厢遇APP这样一个立足轨道空间的新型融媒体社交平台,完全可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起到助力作用。
  厢遇4.1.0版本,预计在2021年3月上线,这个版本的很多功能就是专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设计的。具体内容有:通过城市模式在成都和重庆之间自由切换,让用户不仅实现“厢遇重庆”和“厢遇成都”,还把两地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厢遇APP上加强和完善新闻板块内容,添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题报道的功能。当产生规模效应后,拟每年举办轨道文化节,以“轨道+文创”的方式,融入成渝地区的人文、时尚、公益等多个方面,提高轨道文化增值服务,助力成都和重慶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成渝共同举办轨道消费节,打造“轨道经济联盟论坛”,建立“轨道经济孵化中心”;通过厢遇评选成渝两地轨道族最喜爱品牌,助推轨道经济圈发展;举办轨道商业联盟论坛大会,每年一届,由成渝两地的商委牵头,成渝两地的报业集团和轨道集团作为主办方,整合开发轨道沿线商家和资源,助推轨道经济圈发展。
  五、结语
  坚定不移地实施“融媒发展,深耕轨道”,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机遇,厢遇在轨道空间这个拥有庞大人流的舆论阵地里构建新型融媒体社交平台,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 王钰.社交:主流媒体的转型之路[J].新闻研究导刊,2017,8(3):1-2.
  [2] 陈勇.报纸新媒体矩阵产品化运营研究[J].中国报业,2017(11):56-57.
  [3] 薛龙,陈红.地铁中国、媒介空间与公共理性的涵化[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6(02):119-126.
  作者简介:李勇强(1968—),男,重庆人,本科,助理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严一格(1974—),男,重庆人,本科,高级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今这个老龄化与数字化并行的时代,中老年人与青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逐渐被重视,青年群体和中老年群体对健康信息的感知与认知存在着较大差异,后者对媒介的接触程度较低,对健康信息的认知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一点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凸显,青年群体和中老年群体对疫情严重性的判断与评价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健康传播的信息壁垒和代际间的认知差异并非个体现象,而是一种泛在的社会现象。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
期刊
摘要:本文以近三年反响比较热烈的央视《国家宝藏》(以下简称《国宝》)为案例,浅谈我国历史文博类电视综艺节目针对年轻观众的节目制作、品牌塑造与传播的模式、手段,评价并总结其经验特点,旨在通过本次研究,找准当下历史文博类综艺节目的定位和方向。  关键词:纪录式综艺;历史文博;综艺节目;节目制作;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4-0084-02 
期刊
摘要:2017年,爱奇艺自制网络嘻哈音乐节目《中国有嘻哈》进入大众视野,开启了中国网络说唱综艺序幕,成为近几年难得一见的现象级网综。伴随着节目的爆红,随之而来的是嘻哈文化的涌入,嘻哈综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文章以《中国有嘻哈》等节目为例,以综艺背后的传播方式为研究视角,分析近几年新媒体时代下说唱综艺节目的传播技巧,以期为更多综艺节目的文化传播带来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播方式;新媒体;嘻哈文化;
期刊
摘要:作为中国年轻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哔哩哔哩平台上的外国up主数量与日俱增,其中韩国东东在涉华内容的传播中表现出较为强大的影响力。中国传媒界应当从中吸取营养,加强三方面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一是着力开发软文化,让传播内容更接地气;二是充分利用嘉宾的形式,拉近传播主体与受众的距离;三是精心打磨短视频标题语言的情感导向。洋网红的传播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我们必须以清醒的头脑对洋网红的传播实践
期刊
摘要:《对话》是央视财经频道高端品牌谈话节目,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王牌财经谈话节目。作为节目的掌控者,主持人是谈话节目的灵魂。本文基于会话分析的视角,对陈伟鸿的主持进行个案分析。透过语言策略,揭示主持人如何在会话序列组织中通过动态角色转换掌控冲突设置,为财经媒体话语研究与话语能力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财经媒体话语;主持人;角色;会话分析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
期刊
摘要:B站财经视频深受Z世代欢迎,财经内容传播出现新形态。本文以B站财经视频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容、选题、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分析。B站财经视频的表达方式和传播形式在娱乐性、在场感、受众参与方面为财经传播提供了发展的新路径,但也存在抄袭、内容娱乐化、内容生产不稳定、流量和选题压力问题。B站财经视频的创新为财经内容生产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B站;财经视频;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
期刊
摘要:回顾2020年,悬疑类网剧作为一匹“黑马”杀出重围,获得了观众高度喜爱,《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在劫难逃》等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那么为什么悬疑网剧会突出重围成为爆点?笔者对悬疑类网剧的繁荣发展的原因进行探究,以期为中国网络平台剧集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悬疑;网剧;原因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4-0102-02 
期刊
摘要:纸媒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教育时报作为一张教育行业报,立足行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以报纸为平台,承办行业活动,开发自主品牌活动,提升报纸的专业影响力,报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媒体的行业公信力也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在发行量保持稳定的同时,利润持续增长,不但没有生存之虞,更是走出了一条持续创新、独具个性的转型发展之路。  关键词:教育时报;行业报;专业影响力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电影《每分钟120击》中所展现的游行活动的影像呈现,以两场具有影响力的游行活动为研究对象,从光、色彩、角度、景别四个角度对两场游行进行对比分析,探析电影中社会运动的展现形式和特点,并从中发现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关键词:社会运动;游行;影像分析;《每分钟120击》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4-0111-02  “
期刊
摘要:党报在全民阅读中应首先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但我国省级党报在书评栏目建设中还存在结构建设不平衡、书评信息功能发挥不全及新媒体平台建设情况不容乐观等问题。因此,构建书评文化需从建立书评制度、形成书评行业规范和建立健全面向媒体的书评制度等方面进行优化。  关键词:全民阅读;报纸媒体;省级党报;书评栏目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4-0134-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