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顾客

来源 :故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e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天,老吴在街头乱逛,突然被塞了份广告,上面说店家因拆迁,所有仿古纯木家具大甩卖。仔细一看,老吴起了兴趣,这些家具的用料不是一般木头,皆是名木,而且均是传统的自然接榫。
  第二天一早,老吴就出门了,来到甩卖地点。这是一条老街,就着破旧的墙壁开了一个大门洞,门洞两边各写一个大大的“拆”字,墙头上插满了五颜六色的小旗子,迎風招展,顺门洞往里一走,是一个硕大的老式库房。
  老吴走进门,迎面就来了一个瘦瘦的年轻男人。男人约莫三十来岁,小眼睛,中等个头,其貌不扬,却给人一种精明又利索的感觉。
  “大哥,看看啦,没剩多少了。再过三四天,这里就要清场啦。”年轻男人说的是南方话,随手递给老吴一张名片。老吴一看,这人名叫宋吉祥。
  老吴打眼一看,房子很大,满满当当地摆着家具,上面落满了厚厚的灰尘,有的家具已经包装好了,上面写着名字,显然是已经售出了,有待运输。三面墙上都写了拆字,迎面墙上挂着红色的巨幅标语,上面写道:“挥泪赔本,我要回家。”另两面墙上也有类似的标语。店里稀稀拉拉地有几名顾客,在东瞧西看。
  宋吉祥拍着一个书橱,对老吴说:“好东西,大哥!和白送一样啦,不要会后悔的。”
  说实话,老吴在识辨木头方面是外行,但他非常喜欢仿古家具那种古色古香的品貌。见老吴犹豫,宋吉祥指点他看家具上那传统的接榫和木钉,确实不假。最后,老吴买下了两个檀木花架。
  过了几天,老吴的朋友大张来他家做客,老吴就向他显摆那两个檀木花架。大张是木匠出身,开一家经营根雕的店铺。他打眼一瞧,随口说:“什么檀木?水曲柳的,错不了。”老吴不由得泄了气,但想想也没花多少钱,也就没放在心上。
  两个月后的一天,老吴路过宋吉祥的家具店,见那店还没拆,他突然明白了,这不过是在做“拆”的文章,以此来促销。他想了想,也没去退掉那两个花架,花架的样式他还蛮喜欢的。
  一晃半年过去了。一天,老吴看报纸时发现,随报纸夹来了一份广告,内容是因拆迁而甩卖玉器。放下报纸,老吴就赶了过去。玉器店又在偏僻地段,墙壁上写有几个圈着的“拆”字,一幅红色标语挂在店门上,写着:“响应政府拆迁政策,保本处理所有物品。”
  老吴一进店门,迎面碰上了颇有老板风度的宋吉祥,只见他笑嘻嘻地说:“大哥,你好啊,好久不见了。”老吴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大约看出了老吴的困惑,宋吉祥解释道:“我改行了,总得挣口饭吃不是?放心好了,这些都是纯正的岫岩玉,不会糊弄你的。咱就是借拆迁这个由头,挣点小钱。”
  老吴没怎么搭理他,但还是花了几百元钱买了一个玉石笔筒。因为这件小东西很精致,拿着把玩一番也不错,再说,他也不在乎那几百元钱。结果三个月后,笔筒就让老吴扔了,因为腻子脱落后,坑坑洼洼的,十分难看。老吴叹了口气,不得不佩服,这个宋吉祥的确是一个忽悠高手。
  一晃又是大半年。一天,老吴闲来无事,去了大张的店里。根雕这种买卖,一般生意都比较冷清,因此,他俩就进里屋下起了棋。谁知大张居然连输三盘,按理说他不是这个水平。老吴想,肯定是大张心里有事,一问才知道,昨天大张接到通知,他的店铺在拆迁范围之内,而且,已限了搬迁时间。
  大张蹙着眉头叹道:“这些东西往哪里放?怎么处理啊?”

  忽听外面有人喊,大张便走了出去。老吴点上一支烟,坐在里面悠闲地抽了起来,只听来人用南方口音道:“大哥,您的店铺要拆了,我想暂时租用一下,绝对高价。这是我的名片,宋良策,叫我小宋好了。”
  老吴心里犯起了嘀咕,这口音似乎有点耳熟。于是,他走出屋子一看,眼前的人正是宋吉祥。宋吉祥一见到老吴,像见到老朋友一样,热情地说:“哟,大哥,是您啊,幸会幸会,您这是”
  老吴苦笑一声,觉得不解气,就说:“良策兄弟,你来晚了,这个店我已经租下了,正在策划呢。”
  宋吉祥转动两下眼珠儿,说道:“不可能,大哥,您做不了这一行。”
  “怎么见得?”
  宋吉祥狡黠一笑:“因为您是个‘好顾客’,好顾客是做不好生意的。还是把店租给我这个‘好卖家’吧!”
  (发稿编辑:赵嫒佳)
  (题图、插图:豆薇)
其他文献
市一中足球队要和兄弟市中学生队踢一场对抗赛,校领导下了死命令,比赛只能胜不能败,这可愁坏了一中教体育的王老师。来访的这支足球队是全省中学生比赛的冠军队,一中队哪是人家的对手?王老师赶紧求教于外号“智多星”的老张头,老张头以前做过教练,常常靠歪点子取胜。他听完后,笑着说:“你请我吃一顿,办法总会有的。”王老师当即订了个雅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老张头才不慌不忙地问:“客队的住宿由谁来安排?”王老师急
最近,我看到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大致是这么说的:一个人虽然不在了,但是,和他一起吃过饭的人还在,和他说过话的人还在,和他共同长大的人还在。  这样的事实,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幸福。为什么这样说,要从我听过的一个故事说起。米勒在社区里摆了一个卖蔬菜的小货摊,那时食物紧缺,钱又少,人们经常来他的货摊上以货易货。  一天,一个男孩来到货摊上,贪婪地盯着一篮新摘下来的豌豆。他身体瘦小,穿着打了补丁但很干净的
天色渐暗,我和铁子两个人扛着大包,终于在小巷深处寻到一家便宜客栈。房间里挤挤挨挨地摆着四张床,已经住了两个年轻人,白白净净的。我和铁子进去的时候,他们抬头瞅了几眼,又若有所思地对视一下。  我笑着问:“俩哥们,在哪里发财呀?”小胖子正准备开口,旁边戴眼镜的应道:“在省农场劳改,刚刚出来。”  铁子正在整行李,忽然停下动作,看了我一眼。小胖子也看了眼镜一眼,脸上五味杂陈。  “哦,不容易啊!”我轻轻
江河里的水越来越浑浊,江鲇已经整整三天没吃到东西了,它小心谨慎地从石头缝里探出头,忽然眼前一亮,前方不远处就有自己最喜欢吃的大青虫。它像离弦的箭一般飞过去,哪知美食还未咽下,它就感到一阵钻心的疼痛。江鲇听到钓者说:“嗬,好大一条野生江鲇!”旁人说:“你运气真好!快送到野生大鱼坊去,这东西现在可金贵了!”于是,江鲇就到了野生大鱼坊史老板的专用水池里。一想到不久之后,就要成为人类的盘中餐,江鲇沮丧极了
那年秋天,我在晋北农村做健康问卷调查。  一天傍晚,我走进了一个空旷的院子。这个院子在村子边上,有些偏僻。院子里面有两间黄泥外墙已经风蚀斑驳的老屋,旧式木格花窗上糊着红红绿绿的窗花。屋里有一口锅、一只瓢和一个水缸,还有一铺晋北最常见的大炕。  炕头放着一卷铺盖,后炕依墙用水泥和砖头砌了个粮仓,约半米高,两米长,有棱有角,做工非常精致,建在那里恰到好处,一点也不显突兀。这里的人们大都把粮仓建在外间或
赵军事业有成,最近得了很多奖项,受到了当地媒体的关注。有个记者来采访,因为教师节即将来临,自然而然地把话题引到了启蒙老师身上,谁知赵军生气地说:“我取得的成就全凭个人后天努力,和老师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为什么有这种反应呢?这还要从他的小学老师牛大春说起。赵军出生在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村子里,要去镇上必须走一座破桥,路途遥远。家长们不放心孩子们去镇上上学,村里就搞了个村小。牛大春是村小唯一的老师,数
李家洼有个老汉,名叫李清廉,今年七十挂零。此人有个不雅的毛病,从小到大,出了名的嘴馋,可家里哪有想吃啥就有啥的条件?好在他有个在县一中担任总务主任的儿子。李老汉的儿子叫李正,他和妻子都是在教育系统拿死工资的人。每次李老汉带着“仨核桃俩枣”以想孙子为由登门时,李正两口子必须得动荤,让李老漢吃得满嘴油光。次数一多,李老汉从儿媳的眼神中读出了不满,于是他尽量克制着肚子里的馋虫。前几天,李正打电话给李老汉
游小虎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就到李屠户家学起了杀猪。不久后,有个叫淘气的男孩,也出于同样的原因来学杀猪。李屠户教徒弟杀猪有个条件,不收学费,但出徒后,每杀一头猪,必须孝敬给他一只猪腰子做下酒菜。游小虎和淘气在李屠户家学习了一年,出徒后,分别在县城的北市场和南市场租了个肉床子。两个人都挺守信,每天早上,都会把一只猪腰子送到李屠户的肉店里,风雨无阻。李屠户有个女儿,名叫丫丫,人长得比花儿都好看,比游小
大楊单位旁边新开了一家卖麻辣鸡块的小店,有次大杨带了一份麻辣鸡块回家,老婆叶媚吃得不亦乐乎,隔三差五就要大杨去买。  一天晚饭后,大杨捧着手机头也不抬,叶媚问他在玩什么,大杨笑着说:“为了天天给你买麻辣鸡块,我在‘抢最佳’呢。”看着莫名其妙的叶媚,大杨说,那家麻辣鸡块的店主建了个“麻辣鸡块一家亲”的微信群,凡是去买鸡块的,都被拉进了群,店主每天晚上都会在群里发红包让大家抢,凡是抢到最佳的网友,三天
大方和小方是一对兄弟,哥哥大方为人处世严肃刻板,弟弟小方活泼机灵,歪点子多,两人都对考古十分感兴趣。这天,兄弟俩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里面提到一处偏远村庄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不过百”,意思是村子自建成至今,村中人口一直都是九十九人,从未变过。不过,由于村子的地理位置相当偏僻,尽管消息在网上传开了,但游客一直不多。  兄弟俩顿时都来了兴致,两人一拍即合,打算立刻动身,前去那个村子一探究竟。  抵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