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教学案例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ku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林外史》首次纳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必读书目,对于这部体量大、难度高的古典长篇名著,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质量?笔者在此谈谈对《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索。
  一、整体规划
  大体来说,对整本书的阅读要把握如下几个问题:阅读的信度(真实发生)、阅读的效度(效果监控)、阅读的法度(方法路径)和阅读的深度(深层影响)。
  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笔者制定了整体阅读和阅读教学的计划:
  教师:认真读完→准确定位→读前导读→读中导读→制作学程→设计论题
  学生:阅读空白→准备阅读→开启阅读→重点精读→分周阅读→深度探究
  效果预期:先行读完→提前热身→有点兴趣→会点方法→系统读完→出点成果
  计划涵盖了六方面的要求:
  1.教师先行:教师应当在学生阅读之前完成高质量的阅读。
  2.名著定位:教师应当明确名著的基准定位和对学生阅读要求的定位。
  3.读前导读:教师应当设计有效的读前导读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4.读中指引:在阅读过程中,以及时有效的方法或策略让学生明白不同作品的特色和相应的阅读方法。
  5.读程推进:教师事先制作好名著读程,以一周为一个阅读单位,划分每周的阅读内容,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推进阅读进程。
  6.深度探究:教师设计开放型论题,引导学生将阅读推向深度。
  二、具体操作
  1.教师先行
  笔者在开学一个月内完成原著初读,并同步阅读了《儒林碑影》《〈儒林外史〉资料汇编》《〈儒林外史〉鉴赏辞典》《〈儒林外史〉连环画》等相关资料,在阅读深度上有所突破。在此基础上,笔者撰写了《儒林外史》读书记录,并将之发布出来与学生共享。
  2.名著定位
  《儒林外史》到底是一部怎样的著作?胡适将之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并列,视为“吾国第一流小说”;鲁迅则认为《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绝响”;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将《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并举,谓为18世纪两部“影响深远”的伟大作品,从这些评价可见《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本书时,可这样定位:一部刻画士林群像、批判功名富贵的讽刺小说。这里有三个重点:名著的主要内容是士林群像,主题思想是批判功名富贵,艺术特色在于讽刺手法的运用。在内容阅读时,可按人物的重要程度将之分为三个梯次,第一梯次的人物必须细读、精读,熟悉情节,并有自己的理解;第二梯次的可以略读,知其大概故事;第三梯次的可以跳过。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梯次:醉心于功名的周進、范进、马二先生;在功名富贵诱惑下逐渐堕落的匡超人、牛浦郎;官绅阶层张静斋、王惠、严贡生、严监生;假道学王德、王仁;精神空虚的“名士”蘧公孙、娄公子、景兰江;心性高洁的王冕、杜少卿、庄绍光;女性形象沈琼枝、鲁小姐;深受礼教荼毒的王玉辉;市井人物胡屠户。
  第二梯次:梅玖、荀玫;杨执中、权勿用;牛玉圃;鲍文卿;向鼎;杜慎卿、赵雪斋、萧金铉、张铁臂、凤鸣岐;季苇萧;迟衡山、虞博士、余先生、武书;萧云仙、郭孝子;牛老儿、卜老爹;宋为富;市井四奇人。
  第三梯次:其他人物,如施御史、陈四老爷、聘娘等。
  3.读前导读
  读前导读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读原著的热情,导读教学方案简述如下:
  (1)图片导入。笔者前期做了充分准备工作,搜集了大量图片,课堂上展示吴敬梓故居、滁州儒林外史国际文化城、儒林外史主题雕塑8组、儒林外史纪念邮票一套6张、范曾先生绘制的吴敬梓画像、《儒林外史》卧闲草堂藏本、《〈儒林外史〉连环画》、同名电视剧、改编的戏曲、《儒林外史》英译本等学生不曾见过的图像,让学生充分感知学界和文化界的“儒学”热潮。
  (2)题解。儒:读书人(scholar);外史:不同于“正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儒林外史》即一部描写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小说。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由小说第三回的几处原文入手,介绍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重点介绍科举考程、内容和方式,为学生阅读扫清知识性障碍。
  ①考程:
  ②科举内容、写作方式:从《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一定题目写作。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以八股文形式作答。
  (4)作者概况。①基本情况:吴敬梓(1701-1754),安徽全椒人,字文木,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等,康熙四十年生,乾隆十九年卒。②引用金天翮《吴敬梓传》节选文字,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自主了解吴敬梓生平履历和精神风貌;理解他特殊的际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儒林外史》主题思想的雏形。
  (5)小说人物举隅。教师布置活动:根据你对《儒林外史》已有的阅读及了解,说说你熟悉的小说人物,用一两句话讲讲他的故事,谈谈你对他的印象。
  (6)看图猜事。多媒体屏幕出示相关图片,以小组竞争的方式组织猜故事活动,以谜题形式进一步点燃学生翻开原著的热情。例图:儒林外史系列邮票之“两根灯草”。
  4.读中指引
  这一环节分量最重,要集中解决三个问题:学程设计、方法指导、项目探究,下面分项陈说。
  (1)学程设计,即单位阅读时间要完成的阅读内容,主要依托任务驱动完成。制表如表1所示。
  (2)方法指导,可选取《儒林外史》中的某个典型人物,以其带动人物群体的阅读。在读中指导课教学方案中,我以对匡超人的相关章节阅读为例,引导学生熟悉并掌握《儒林外史》基本阅读方法;通过研读,较为深入地理解《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在文本细读中初步感知小说的讽刺艺术。
  ①人物出场:以追问法明确小说结构方式,理解小说独特的漩涡式叙事结构。
  附示意图:
  补充:鲁迅先生对这种结构方式有这样的评价:“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这启发我们,《儒林外史》可以拆成若干个独立的故事来阅读,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内在的联系。
  ②情节梳理:用几幅连环画列出跟匡迥相关的重要事件,请学生根据画面复述情节,并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③形象分析:合作探究——从原著中找出前后变化的具体表现,组织一下语言,简要概括出来。
  ④主题探讨:作者借匡迥的故事反映了当时浊恶的世风,批判了人们对功名的狂热追求,同时也追寻着一代士子的精神家园。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以阅读匡迥的故事为例,明白了《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图示法标注人物出场,以小标题梳理情节脉络,以表格法分析人物形象及其变化,以对话法探究小说主题,并留意鉴赏小说杰出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中还有不少重点人物,我们可以采取相类似的方式细读。
  3.项目探究
  项目探究旨在让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向深处漫溯,可在读完或基本读完整本书之时进行设计和布置。举例如下:
  ①用你喜欢的形式制作人物标签、人物卡片;②给你最有感触的一位人物写一封信;③杜少卿与吴敬梓的人生轨迹并线比较;④策划莺脰湖、西湖、莫愁湖的“名士”联欢会;⑤从庄严场合的不和谐事件看小说的荒诞色彩;⑥小说的女性形象集中分析;⑦从小说文本看科举文化;⑧儒林中的父子关系之我见;⑨小说人名寓意联想;⑩小说讽刺艺术探微……
  对名著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是语文教学走向深度的重要路径,值得我们继续深入地去探索。
其他文献
【技法指要】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和内心的感受也各不相同,写文章亦是如此。   写作贵在创新。日常写作,我们大都习惯于从“我”从发,以“我”的视角和心灵去观察和感受世界,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其实,很多时候,对于同一个题材,我们若能巧妙地变换一下观察的视角,换位思考,通过其他人或物的角度来构思文章,或许就能避免审美疲劳,
深圳市龙华区外国语学校“布衣文学社”成立于2018年11月。在龙外“办有意思的教育,育有情怀的人才”办学理念指引下,结合“家国情怀、人文底蕴”的培养目标,龙外文化孕育出了“布衣文学社”。秉持“手不释卷、笔不辍耕”的“布衣精神”,涵養“愈质朴,愈高贵;最中国,最世界”的“贵族气质”,文学社以布衣作为身份识别,将通过社刊创办、社团活动等,以文载道,以文化人,涵育中国心,浇灌文学梦。
2019年4月25日,珠海五中丁世民老师在“粤港澳同一堂课·走进大湾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专题网络教研活动中现场执教《孔乙己》,听完这节课,我很是感动,为丁老师的淡定从容的教态、个性深刻的解读、独具匠心的设计、亲切自然的点拨而拍手叫好。   一直固执地认为,阅读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渡河的过程,文本是此岸,教学目标是彼岸。   好的语文老师一定是一个渡河高手,他或者是一个桥梁建筑师,或者是船夫,或者是一
中国文学中,魏晋开始的志怪小说,到唐的传奇,都有笔记的随记随奇,一派天真。鬼故事而天真,很不容易,后来的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虽然也写鬼怪,却少了天真。  中國文学中最著名的鬼怪故事集应该是《聊斋志异》,不过也因此让不少人只读《聊斋志异》,甚至只读《聊斋志异》精选,其它的就不读或很少读了,比如同是清代的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  鲁迅先生常常看《阅微草堂笔记》,我小时候不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
摘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在作文题目设置、写作素材的积累与选择、作文评价等方面应讲究策略方法,注意呵护其灵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关键词:尊重个性;呵护灵性;文题设置;方法引领   如何破解初中学生作文空洞乏味、千人一面的现象?笔者认为教师不但要及时发现、挖掘孩子们身上的灵性,加以肯定和鼓励,还要在作文题目设置、写作素材积累选择、学生作文批改评价等方面讲究策略方法,以激发学
早上醒来,我发现世间的一切都陷入了无边寂静,城市被笼罩在一片漆黑之中。一场罕见的超级台风“剑鱼”正在逼近。   家中门窗紧闭,我们把所有易碎物品都被搬移到了安全的角落里。但凡能储水的容器,盆子、瓶子、桶里面全都灌满了水。我和父母蜷缩在客厅的沙发上,静静等待着“剑鱼”,期待之中有着隐隐的不安!   终于,下午两点多,“剑鱼”准时赴约。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风近了,远方的树木在风中摇摆着,它们跳舞似的抖动
【编前的话】  恩平市旗风学校是典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生源主要有两类:一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因父母来恩平务工,他们从小跟随父母颠沛流离,過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二是留守儿童,父母或外出谋生或出国,不得不由家中老人看管或寄养在亲戚家。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和不同的成长体验。读一读他们的文字,你或许能有特别的感受。他们并没有过多的文采,但句句源于肺腑
她居然叫如花,王如花。别人唤她,如花,如花。乍听之下,以为定是个闭月羞花之貌的小女子。而事实上,她快五十岁了,人长得粗壮结实,脸上沟壑纵横。【批注1:开头吸引读者眼球,读罢题目和第一段,“居然”、“粗壮结实”、“沟壑纵横”等词语,让读者体会到人与名的落差,王如花的外貌特点就自然而然跃然纸上。】  最感染人的是她的笑,笑声朗朗,几里外可闻。我最初是因她的笑注意到她的,一群人中,她的笑,如金属相扣,丁
中国古代的官员,自古就有立“家训”的传统。明代王洪洲就在其《家训》中谆谆教导日:“子孙才分有限,无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读书。贫则训蒙以给衣食,但书种不绝可矣。”在古代士大夫看来,读书比奢华的衣食更重要。  清代王晫在《今世说》记载,顺治年间的户部尚书梁清标教育子弟“家法醇谨”,要求子弟们即使是走路的姿势、进退的方式都必须符合礼仪,并且,严格规定,除了当时视为正统学问的理学著作和有关经世济民的书籍之外
【编者按】  2020年这个特殊的春天,全民战疫,学校开学延迟。师生停课不停学,转移阵地,进入网络空间,步入“云”端,开始了对绝大部分师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在线教学。许多老师也许有些还说不清什么是在线教学,但已经勇敢地走进了直播间,开始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教学实验”。这是名副其实的“摸着石头过河”。经过了最初的忙乱,老师们摸出了什么门道呢?本期特选登一组总结与反思语文在线教学的文章,以引发大家对于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