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是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而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领域。新课程改革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唤醒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然而,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观念陈旧等严重制约了初中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始终贯彻新课程理念,探索教学新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 清新之风 文言文 课堂教学
文言文是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是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由此可见,作为巨大精神财富的文言文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与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死角,总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在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让学生先诵读全文,然后解释字词,接着逐句分析,最后分析文章主旨与写法。无论是何篇文章皆是如此,机械地重复,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是不尽人意。由于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大都是经典作品,可读性强,内涵丰富。因此,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中学生来说,如何以全新的姿态面对学生,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成为许多教师共同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营造文言文学习的古典氛围
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是经典作品。学生学习这些优秀的古典文化,创设文言文学习的氛围,那么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吸引到文言文的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学生谈文言文色变与教师自身有很大的关系。试想一位满堂灌,让学生死记硬背,详细翻译原文的教师与一位见解独特、知识渊博的教师,哪位更让学生喜欢。毋庸置疑,后者更让学生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拥有深厚的文言文功底,先于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自身对文言文的兴趣与古诗文素养。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讲起来才能若出己心,导起来才能旁征博引,才能看到一个古色国香,意蕴无穷的文言文世界,并爱上文言文的学习。
二、诵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古话说:“书读百变,其义自现。”熟读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于漪在《面面观》中明确指出:“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好像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为了达到这种教学境界,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分四步教学。第一,听读课文,认准字音,扫除生字词障碍。这个环节十分重要,教师要加以重视,范读时声情并茂,尽可能地投入情感,感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感受文章的美。认准字音包括认生字、多音字、通假字。如出师表中的以遗(wèi)陛下、陟(zhì)罚臧否(pǐ),论语中的不亦乐(yuè)乎等。弄清这些字音,有助于理解句义。第二,合读课文,明确节奏。教师应引导学生边听录音,边标出节奏。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句子,应结合已学的知识与主旨,弄懂句义,这样才不会读破句子。第三步,分读课文,领悟文意。这一环节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诵读方式如配乐朗诵、男女对读、小组竞赛读等,使得文言文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第四,齐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与整体的认知。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降低多媒体学习难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被广泛运用于教学中,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与其他一般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多媒体教学把声音、图片、文字、视频等等素材带入课堂,为文言文教学所用。实践证明,人类大都是通过视觉与听觉获得信息的。因此,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传递生动形象的语文信息,让学生见其形、闻其声,激发学生的热情。比如《口技》可以导入洛桑学艺的录像、《岳阳楼记》等课文也可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给学生展示美丽的画面,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因此,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时空的局限性,让学生身临其境,就激发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训练学生的思维
宋代著名教育家张载曾经说过:“学须则疑,学贵善疑。”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无法理解的疑点大胆向教师提出来,让师生共同探讨,扫清障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教师左右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一些重点基础知识,营造一种民主、平等、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一课时,有学生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提出了质疑。在学生看来,事隔六百多年桃源人的衣服不可能悉如外人。对此,笔者先让互相讨论,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文言文就像是一条静静的河流,也许它已经不再泛起波澜,但是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它的魅力。在这条河流中,吸取语言的流水,并以多样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新课程之风轻轻地吹拂着河面,带学生进入一个古典文学世界。当然,文言文课堂教学可以百放齐放。文中所谈,只是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教无定法,只要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可以大胆尝试。那么,我们的初中文言文课堂就一定能刮起一股清新之风。
参考文献:
[1]庞句线.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病症”及“疗法”[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 2008(03).
[2]张春娟.新旧联系 古为今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J].陕西教育(教学) 2010(10).
[3]秦建军.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1(01).
[4]景红娥.诵读,给文言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模式[J].新课程(上).2011(01).
[5]蔡媛媛.自主学习,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活力——初中文言文教学方式新探.[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
【关键词】新课程 清新之风 文言文 课堂教学
文言文是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是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由此可见,作为巨大精神财富的文言文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与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死角,总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在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让学生先诵读全文,然后解释字词,接着逐句分析,最后分析文章主旨与写法。无论是何篇文章皆是如此,机械地重复,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是不尽人意。由于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大都是经典作品,可读性强,内涵丰富。因此,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中学生来说,如何以全新的姿态面对学生,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成为许多教师共同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营造文言文学习的古典氛围
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是经典作品。学生学习这些优秀的古典文化,创设文言文学习的氛围,那么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吸引到文言文的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学生谈文言文色变与教师自身有很大的关系。试想一位满堂灌,让学生死记硬背,详细翻译原文的教师与一位见解独特、知识渊博的教师,哪位更让学生喜欢。毋庸置疑,后者更让学生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拥有深厚的文言文功底,先于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自身对文言文的兴趣与古诗文素养。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讲起来才能若出己心,导起来才能旁征博引,才能看到一个古色国香,意蕴无穷的文言文世界,并爱上文言文的学习。
二、诵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古话说:“书读百变,其义自现。”熟读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于漪在《面面观》中明确指出:“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好像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为了达到这种教学境界,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分四步教学。第一,听读课文,认准字音,扫除生字词障碍。这个环节十分重要,教师要加以重视,范读时声情并茂,尽可能地投入情感,感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感受文章的美。认准字音包括认生字、多音字、通假字。如出师表中的以遗(wèi)陛下、陟(zhì)罚臧否(pǐ),论语中的不亦乐(yuè)乎等。弄清这些字音,有助于理解句义。第二,合读课文,明确节奏。教师应引导学生边听录音,边标出节奏。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句子,应结合已学的知识与主旨,弄懂句义,这样才不会读破句子。第三步,分读课文,领悟文意。这一环节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诵读方式如配乐朗诵、男女对读、小组竞赛读等,使得文言文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第四,齐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与整体的认知。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降低多媒体学习难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被广泛运用于教学中,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与其他一般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多媒体教学把声音、图片、文字、视频等等素材带入课堂,为文言文教学所用。实践证明,人类大都是通过视觉与听觉获得信息的。因此,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传递生动形象的语文信息,让学生见其形、闻其声,激发学生的热情。比如《口技》可以导入洛桑学艺的录像、《岳阳楼记》等课文也可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给学生展示美丽的画面,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因此,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时空的局限性,让学生身临其境,就激发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训练学生的思维
宋代著名教育家张载曾经说过:“学须则疑,学贵善疑。”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无法理解的疑点大胆向教师提出来,让师生共同探讨,扫清障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教师左右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一些重点基础知识,营造一种民主、平等、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一课时,有学生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提出了质疑。在学生看来,事隔六百多年桃源人的衣服不可能悉如外人。对此,笔者先让互相讨论,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文言文就像是一条静静的河流,也许它已经不再泛起波澜,但是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它的魅力。在这条河流中,吸取语言的流水,并以多样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新课程之风轻轻地吹拂着河面,带学生进入一个古典文学世界。当然,文言文课堂教学可以百放齐放。文中所谈,只是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教无定法,只要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可以大胆尝试。那么,我们的初中文言文课堂就一定能刮起一股清新之风。
参考文献:
[1]庞句线.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病症”及“疗法”[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 2008(03).
[2]张春娟.新旧联系 古为今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J].陕西教育(教学) 2010(10).
[3]秦建军.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1(01).
[4]景红娥.诵读,给文言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模式[J].新课程(上).2011(01).
[5]蔡媛媛.自主学习,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活力——初中文言文教学方式新探.[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