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校园科技馆开发小学科学教学课程资源

来源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而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难题。而通过开发校园科技馆课程资源,设计独特创客教育活动,则为科学教育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其他文献
在数字经济环境下的创业活动呈现出全开放、多用户、无边界、强互动的特征,拥有年龄、营销、门槛低、易转型等优势,存在市场体量大和商机多的机会,也面临缺乏经验、融资难、竞争激烈和安全隐患多等劣势和风险。在数字经济环境下应从政府、社会、创业企业、创业者四个维度制定促进互联网创业的发展策略,健全数字经济的营商环境,推动我国数字创业生态的培育和优化。
绵竹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艺术风格,于2002年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绵竹年画脱离旧的文化土壤,本已日渐式微,但又与乡村振兴的新墙绘宣传需求在当下交汇,催生了新的表现空间与形式。笔者结合田野调查,对比分析了绵竹年画的境遇变迁,试图探讨“回归发源场域并与乡村建设相互砥砺”的图景,是否能成为绵竹年画脱离困局的一种方法。
在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大背景下,以《世说新语》中记载的荀氏八龙、龙跃云津、平舆二龙、卧龙、游龙、五色龙章等龙型人物为典型代表,“以龙喻人”现象开始大量出现,这不仅反映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评的独特风貌,更说明龙形象从帝王、神灵的象征意义中脱离出来,开始向世俗化、人格化方向转变。后世沿着魏晋时期开拓的路子进一步扩展并具体化了龙德内涵,促进了龙与广大人民的紧密结合,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认同,魏晋时期成为龙文化的重要转折时期。
在前期“创造社”作家群中,陶晶孙高举“新浪漫主义”的大旗,以此区别于郁达夫、郭沫若等人的浪漫主义创作。陶晶孙1920年代的小说主要收录于1927年由创作社出版部出版发行的《音乐会小曲》之中。他的创作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以“灵底觉醒”呈现雅致恬淡的情感,以“浪漫底象征”抒发幽婉的情思,以“理性底沉思”审视社会世相,以“神秘底运命”探讨爱情的悲剧,以此践行“新浪漫主义”的创作理念、彰显“新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质。
辉丰转债作为第一个因本股被纳入ST而面临停牌的转债产品,其发行方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因可转债市场规则,需对发行的可转债进行回售.通过事件研究法中反映企业绩效的异常收益率与累计异常收益率这两个指标可看出,该公司宣告回售这一事件对企业绩效有着较为消极的影响.
近几年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家庭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孩子艺术方面的培养也逐渐在重视,不再拘束于传统,对于语数英的方面的注重,对于孩子的艺术素养的提升也很关注,公立学校中美术教育课程比较少,因此,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学习美术,便将目光投向于校外的美术教育机构.因此,近年来校外美术机构的发展市场越来越广阔,本文主要对校外少儿美术培训机构的教育观念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给家长在孩子艺术方面培养上提供一些借鉴以及帮助.
“十三五”规划提出建立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机制,发挥第三方评估优势,但在执行实践中因过量检查导致标准化问卷失效;评估队伍受情感、培训等主客观因素干扰;访谈对象“求贫”心理及家庭角色影响;语言沟通、地理等因素致使第三方评估实际效果低于预期,第三方评估政策执行受阻.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分析,应从设定合理评估程序、明确评估细则建立评估工作手册、加强主体间信息开放、社会治理介入贫困地情感治理、强化翻译培训几个方面解决第三方评估面临的困境.
《聊斋志异》《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作为清代标志性的志怪小说,其中有着大量有关“龙”的故事。在三部小说中,龙的文化意蕴呈现出多元融合的复杂内涵,有作为神兽与祥瑞的“神性”一面,也有化形为人、沾染人性、惩恶扬善的“人性”一面,更有带来破坏与自然灾害的动物性与自然性结合的“野性”一面。“神性”“人性”“野性”三元叠合,共同构成了龙的多元文化内涵。
当前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在进行教育教学时,不仅要做好学生自身文化教育理论知识培养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教育,还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身思想道德综合素质特点,提高学生地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弘扬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使学生形成职业道德意识的载体.在深入开展党的思想群众政治路线教育活动过程中,应该突出要起到充分发挥和突出弘扬工匠精神的教育引导示范作用,提高广大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和学生职业道德文化品质,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校园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建校园工匠精神.
在自然地理上,巴、蜀两地毗邻,地处盆地,四面环山;在历史上,两地一直以来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交流密切,自战国起逐渐形成“巴蜀文化”。美学作为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会受到不同时代、空间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和倾向。谭玉龙的新著《巴蜀美学史稿》(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21年版),作为中华地域审美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与巴蜀文化的密切联系出发,对两汉三国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巴蜀中人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探究与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