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些皇帝们戴的是眼镜,折射的确实历史的足音。
有清一代296年,12位皇帝中唯有溥仪留下了戴眼镜的照片,就是那幅为读者所熟悉的圆框金丝眼镜照片。其实,历代清朝皇帝都有戴眼镜和赏玩眼镜的历史。
中国宫廷史上第一次出现“眼镜”这个词是在明代。在明清时期,制造眼镜的原料是水晶,因此眼镜被视为奇珍异宝,“昏者视之明,小者视之大,远者视之近。”文献记载明宣宗曾将眼镜作为御赐珍品赏给亲近的臣下。
清代的皇帝对眼镜更是青睐有加,清宫史料中有披露,康熙皇帝在得到两广总督进献的水晶眼镜后,试戴感觉不错,便赐给了儿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年轻时视力就不好,说是戴了父皇御赐的眼镜才变得“精明”,批阅奏章的效率大大提高。
雍正帝配戴的眼镜全由内务府造办处制作,造办处档案详细记录了雍正关于制作眼镜的不少旨意,如“将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镜,每样多做几副,俱要上好的”;“照朕用的眼镜,再做10副”。据不完全统计,造办处为雍正帝专门制作的各式眼镜达35副之多。雍正帝把这些眼镜随处安放,每到一地,随手可取。因眼镜有如此好处,雍正也将眼镜作为赏赐之物,甚至用于劳动保护,指示造办处专门制作玻璃平光眼罩给建造房屋的泼灰工匠用于保护眼睛。
乾隆是位文采风流的皇帝,喜爱新奇精巧的器物,也常戴眼镜读书作文,披览奏折。他有一样得天独厚的禀赋,年过八十仍耳聪目明,眼镜在他不是必须,平日常自诩于臣下。一次考翰林,乾隆亲自出题,试帖诗的诗题是“眼镜”,而且限韵“他”字,难倒了翰林院的才子们。因为眼镜是明朝才出现的名词,浩如烟海的典章古籍里没有相关典故可寻,唯独阮元文思独到,以“四目何须此,重瞳不用他”的句子获得乾隆激赏,被列为第一名。诗句中“四目”、“重瞳”是舜帝的典故,用来比附乾隆,意思是说他视物看人都明察秋毫,根本不用借助于眼镜,正中乾隆下怀,官运亨通连升三级。
溥仪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一生戴眼镜。他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时,一次眼镜腿掉了,请看守送给他昔日的仆从大李去修理。大李的父亲早年在颐和园当差,伺候过慈禧,因此当溥仪裁撤太监时得以进宫,对溥仪一向忠心耿耿。但就是这个大李,虽同为阶下囚,这次态度却判若两人,不但拒绝修理眼镜,还嘟嘟囔囔地说:“我不能老伺候他,我没功夫!”听到这句话,溥仪知道,自己在昔日的臣下与奴仆眼里的地位彻底坍塌了。(摘自新西兰中文《先驱报》)
有清一代296年,12位皇帝中唯有溥仪留下了戴眼镜的照片,就是那幅为读者所熟悉的圆框金丝眼镜照片。其实,历代清朝皇帝都有戴眼镜和赏玩眼镜的历史。
中国宫廷史上第一次出现“眼镜”这个词是在明代。在明清时期,制造眼镜的原料是水晶,因此眼镜被视为奇珍异宝,“昏者视之明,小者视之大,远者视之近。”文献记载明宣宗曾将眼镜作为御赐珍品赏给亲近的臣下。
清代的皇帝对眼镜更是青睐有加,清宫史料中有披露,康熙皇帝在得到两广总督进献的水晶眼镜后,试戴感觉不错,便赐给了儿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年轻时视力就不好,说是戴了父皇御赐的眼镜才变得“精明”,批阅奏章的效率大大提高。
雍正帝配戴的眼镜全由内务府造办处制作,造办处档案详细记录了雍正关于制作眼镜的不少旨意,如“将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镜,每样多做几副,俱要上好的”;“照朕用的眼镜,再做10副”。据不完全统计,造办处为雍正帝专门制作的各式眼镜达35副之多。雍正帝把这些眼镜随处安放,每到一地,随手可取。因眼镜有如此好处,雍正也将眼镜作为赏赐之物,甚至用于劳动保护,指示造办处专门制作玻璃平光眼罩给建造房屋的泼灰工匠用于保护眼睛。
乾隆是位文采风流的皇帝,喜爱新奇精巧的器物,也常戴眼镜读书作文,披览奏折。他有一样得天独厚的禀赋,年过八十仍耳聪目明,眼镜在他不是必须,平日常自诩于臣下。一次考翰林,乾隆亲自出题,试帖诗的诗题是“眼镜”,而且限韵“他”字,难倒了翰林院的才子们。因为眼镜是明朝才出现的名词,浩如烟海的典章古籍里没有相关典故可寻,唯独阮元文思独到,以“四目何须此,重瞳不用他”的句子获得乾隆激赏,被列为第一名。诗句中“四目”、“重瞳”是舜帝的典故,用来比附乾隆,意思是说他视物看人都明察秋毫,根本不用借助于眼镜,正中乾隆下怀,官运亨通连升三级。
溥仪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一生戴眼镜。他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时,一次眼镜腿掉了,请看守送给他昔日的仆从大李去修理。大李的父亲早年在颐和园当差,伺候过慈禧,因此当溥仪裁撤太监时得以进宫,对溥仪一向忠心耿耿。但就是这个大李,虽同为阶下囚,这次态度却判若两人,不但拒绝修理眼镜,还嘟嘟囔囔地说:“我不能老伺候他,我没功夫!”听到这句话,溥仪知道,自己在昔日的臣下与奴仆眼里的地位彻底坍塌了。(摘自新西兰中文《先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