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胡琴在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发展后,成为独具中国色彩的乐器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在胡琴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二胡、京胡、板胡。由于这三种乐器具有多层次的表现力,合奏时澎湃激昂,伴奏时特色鲜明,独奏时温柔婉约,又因为丰富多变的弓法而具有灵动的色彩,在我国大部分地域音乐中使用都非常广泛,因而在群众中广为普及、深受喜爱,被称为胡琴家族中三大掌门。
关键词:二胡 板胡 京胡 异同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一 从名称、发展年代中看异同
1 相同点:这三种乐器都出自胡琴家族,同祖同源,同根同脉。
2 不同点
(1)二胡又称“胡琴”、“南胡”、“二弦”等。前身是唐代的“奚琴”,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现在已成为我国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拉弦乐器,在独奏、民族器乐合奏、歌舞和声乐伴奏以及地方戏曲、说唱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2)板胡又称“梆胡”、“秦胡”等,明末清初伴随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乐器。因琴筒胶以薄木板而得板胡之名,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河北梆子、评剧、豫剧、吕剧、晋剧、、秦腔和陕北道情等伴奏中,都占有主要地位,其中以陕西、甘肃和山西等省最为普遍。
(3)京胡原称“胡琴”,最早也称“二鼓子”。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20世纪30年代,京剧空前兴盛,京胡的制作也出现了繁荣时期。随着民族音乐的不断发展,京胡除伴奏外,逐渐也被作为独奏乐器搬上舞台。
二 从构造、形态中看异同
1 相同点:从乐器的构造上来讲,这三大掌门乐器的外形和构造大致相同,都有一个琴杆,琴杆上端装有弦轴,下端有一个琴筒,琴身直立,上有千斤,绕在琴弦和琴杆上,用绑有马尾的琴弓拉奏。琴弓有弓杆和弓毛两部分。琴筒是发音的共鸣箱。琴马压在皮膜或面板上可使发音响亮。琴弓夹在弦与弦之间。摩擦琴弦产生震动,通过琴马传到琴筒产生共鸣而发出声。
2 不同点
(1)二胡由琴筒、琴皮、琴杆、琴头、琴轴、千斤、琴马、弓子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另外还有松香等附属物。琴筒是二胡的共鸣筒,多用红木、紫檀或乌木制成,70年代开始使用低发泡(ABS)材料模压成型。其形状主要为圆八角和方六角,此外还有扁圆筒、圆筒等形制。琴筒前蒙蟒皮或蛇皮,内外琴轴相距约为0.26尺。外琴轴距琴筒一般为1.45尺,这是二胡区别于板胡、京胡的显著标志之一。琴杆上扣住琴弦的千金一般是用铜丝或铅丝制成,也有用丝弦、尼龙线或布条、皮条等直接把琴弦拴在琴杆上的。
(2)板胡的结构绝大部分和二胡相同,琴筒和面板都较大,琴杆比二胡粗,主要区别在琴筒和千斤上。琴筒又称瓢,是板胡的共鸣箱,呈圆筒形,用坚硬的椰子壳做成,也有用木质、铜质或竹质的,70年代以后还用低发泡(ABS)材料模压成型。琴筒一头大一头小的形状,能使音响共鸣集中并造成板胡的特色。琴筒前口胶以桐木板。它是板胡音色优劣的关键,以用木质松软、纹理顺直匀密、无痕节和水渍的梧桐木为佳。筒后口有的敞口,有的开五个音孔,呈金钱眼状。弦轴多用琴杆木料或黄杨木制成,表面开有辩纹,装在琴杆同一侧面。目前大部分板胡已用木柄齿轮铜轴,调弦既准确又不会回弦。板胡的千斤又称腰马,因在琴杆中部支弦而得名,是用牛角或红木制成的扁形木片,用丝弦系于琴杆下铀到弦马的1/3处。
(3)京胡是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体积较小。它的琴杆一般用福建产的花皮紫竹制成,也有用罗汉竹做的。琴筒一般用毛竹制作,琴轴用坚细而有弹性的黄檀木或黄扬木制做。千斤由铜丝弯成“S”形,一头勾住两条弦,一头勾在千斤绳上。琴杆置有千斤钓,筒口蒙青蛇皮,用马尾弓拉奏。
三 从定弦方式中看异同
1 相同点:都有五度定弦的方式。
2 不同点
(1)二胡常用五度定弦法,在演奏某些地方色彩的乐曲或戏曲时,除了五度关系定弦外,也有定为纯四度关系的。在个别场会甚至有八度定弦的。
(2)板胡传统的定弦法,有五度和四度两种,定弦的高度也不一样,多据伴奏的戏曲或演唱者的嗓音而定。
(3)京胡以五度关系定弦,根据京剧曲牌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调。
四 从演奏音色及应用范围中看异同
1 相同点:在古典音乐乃至现代轻音乐中,几乎所有的抒情旋律都由弦乐声部来演奏。柔美、动听是三种乐器的共同特征。
2 不同点:二胡、板胡、京胡虽然都属胡琴范畴之内,但三者音色差别较大。
(1)二胡音色刚柔多变,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有精巧灵活的性能,有丰富的表现力,适于演奏各种复杂的音调,既能演奏柔和、流畅的曲调,也能演奏跳跃、有力的旋律,在民族乐队和民间丝竹乐队中,常常担任主奏的角色。
(2)板胡音色高亢明亮,最善于表现地区性的风土人情。其音色亦钢亦柔,既善于塑造倔强刚劲、诙谐俏皮的音乐形象,又可表现内敛多情、细致温婉的性情特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多演奏北方的音乐,比如东北地区,陕北地区等。同时也是河北梆子、评剧、吕剧、豫剧、等戏曲、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
(3)京胡音色清脆、明亮、纯净、圆润,发音结实,穿头力强。具有神奇而响亮的音响效果,完美地体现出京剧原汁原味的特色。近年来,一些作曲家又为京胡写出不少的独奏曲、协奏曲,其演出形式除民族管弦乐队伴奏外,也不乏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形式,这种大胆改革,锐意创新的尝试,使得京剧音乐更加贴近时代的步伐。如交响音乐《沙家浜》、京胡独奏《夜深沉》等。
参考文献:
[1] 孙铖彬:《纵观二胡的发展演变历程》,《才知》,2008年第21期。
[2] 章舸:《谈板胡形成与发展》,《北方音乐》,2000年第6期。
[3] 安志强:《京胡学习的良师益友》,《中国戏剧》,2002年第5期。
作者简介:杨丽君,女,1982—,内蒙古乌海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三大胡琴的异同,工作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关键词:二胡 板胡 京胡 异同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一 从名称、发展年代中看异同
1 相同点:这三种乐器都出自胡琴家族,同祖同源,同根同脉。
2 不同点
(1)二胡又称“胡琴”、“南胡”、“二弦”等。前身是唐代的“奚琴”,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现在已成为我国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拉弦乐器,在独奏、民族器乐合奏、歌舞和声乐伴奏以及地方戏曲、说唱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2)板胡又称“梆胡”、“秦胡”等,明末清初伴随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乐器。因琴筒胶以薄木板而得板胡之名,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河北梆子、评剧、豫剧、吕剧、晋剧、、秦腔和陕北道情等伴奏中,都占有主要地位,其中以陕西、甘肃和山西等省最为普遍。
(3)京胡原称“胡琴”,最早也称“二鼓子”。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20世纪30年代,京剧空前兴盛,京胡的制作也出现了繁荣时期。随着民族音乐的不断发展,京胡除伴奏外,逐渐也被作为独奏乐器搬上舞台。
二 从构造、形态中看异同
1 相同点:从乐器的构造上来讲,这三大掌门乐器的外形和构造大致相同,都有一个琴杆,琴杆上端装有弦轴,下端有一个琴筒,琴身直立,上有千斤,绕在琴弦和琴杆上,用绑有马尾的琴弓拉奏。琴弓有弓杆和弓毛两部分。琴筒是发音的共鸣箱。琴马压在皮膜或面板上可使发音响亮。琴弓夹在弦与弦之间。摩擦琴弦产生震动,通过琴马传到琴筒产生共鸣而发出声。
2 不同点
(1)二胡由琴筒、琴皮、琴杆、琴头、琴轴、千斤、琴马、弓子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另外还有松香等附属物。琴筒是二胡的共鸣筒,多用红木、紫檀或乌木制成,70年代开始使用低发泡(ABS)材料模压成型。其形状主要为圆八角和方六角,此外还有扁圆筒、圆筒等形制。琴筒前蒙蟒皮或蛇皮,内外琴轴相距约为0.26尺。外琴轴距琴筒一般为1.45尺,这是二胡区别于板胡、京胡的显著标志之一。琴杆上扣住琴弦的千金一般是用铜丝或铅丝制成,也有用丝弦、尼龙线或布条、皮条等直接把琴弦拴在琴杆上的。
(2)板胡的结构绝大部分和二胡相同,琴筒和面板都较大,琴杆比二胡粗,主要区别在琴筒和千斤上。琴筒又称瓢,是板胡的共鸣箱,呈圆筒形,用坚硬的椰子壳做成,也有用木质、铜质或竹质的,70年代以后还用低发泡(ABS)材料模压成型。琴筒一头大一头小的形状,能使音响共鸣集中并造成板胡的特色。琴筒前口胶以桐木板。它是板胡音色优劣的关键,以用木质松软、纹理顺直匀密、无痕节和水渍的梧桐木为佳。筒后口有的敞口,有的开五个音孔,呈金钱眼状。弦轴多用琴杆木料或黄杨木制成,表面开有辩纹,装在琴杆同一侧面。目前大部分板胡已用木柄齿轮铜轴,调弦既准确又不会回弦。板胡的千斤又称腰马,因在琴杆中部支弦而得名,是用牛角或红木制成的扁形木片,用丝弦系于琴杆下铀到弦马的1/3处。
(3)京胡是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体积较小。它的琴杆一般用福建产的花皮紫竹制成,也有用罗汉竹做的。琴筒一般用毛竹制作,琴轴用坚细而有弹性的黄檀木或黄扬木制做。千斤由铜丝弯成“S”形,一头勾住两条弦,一头勾在千斤绳上。琴杆置有千斤钓,筒口蒙青蛇皮,用马尾弓拉奏。
三 从定弦方式中看异同
1 相同点:都有五度定弦的方式。
2 不同点
(1)二胡常用五度定弦法,在演奏某些地方色彩的乐曲或戏曲时,除了五度关系定弦外,也有定为纯四度关系的。在个别场会甚至有八度定弦的。
(2)板胡传统的定弦法,有五度和四度两种,定弦的高度也不一样,多据伴奏的戏曲或演唱者的嗓音而定。
(3)京胡以五度关系定弦,根据京剧曲牌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调。
四 从演奏音色及应用范围中看异同
1 相同点:在古典音乐乃至现代轻音乐中,几乎所有的抒情旋律都由弦乐声部来演奏。柔美、动听是三种乐器的共同特征。
2 不同点:二胡、板胡、京胡虽然都属胡琴范畴之内,但三者音色差别较大。
(1)二胡音色刚柔多变,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有精巧灵活的性能,有丰富的表现力,适于演奏各种复杂的音调,既能演奏柔和、流畅的曲调,也能演奏跳跃、有力的旋律,在民族乐队和民间丝竹乐队中,常常担任主奏的角色。
(2)板胡音色高亢明亮,最善于表现地区性的风土人情。其音色亦钢亦柔,既善于塑造倔强刚劲、诙谐俏皮的音乐形象,又可表现内敛多情、细致温婉的性情特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多演奏北方的音乐,比如东北地区,陕北地区等。同时也是河北梆子、评剧、吕剧、豫剧、等戏曲、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
(3)京胡音色清脆、明亮、纯净、圆润,发音结实,穿头力强。具有神奇而响亮的音响效果,完美地体现出京剧原汁原味的特色。近年来,一些作曲家又为京胡写出不少的独奏曲、协奏曲,其演出形式除民族管弦乐队伴奏外,也不乏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形式,这种大胆改革,锐意创新的尝试,使得京剧音乐更加贴近时代的步伐。如交响音乐《沙家浜》、京胡独奏《夜深沉》等。
参考文献:
[1] 孙铖彬:《纵观二胡的发展演变历程》,《才知》,2008年第21期。
[2] 章舸:《谈板胡形成与发展》,《北方音乐》,2000年第6期。
[3] 安志强:《京胡学习的良师益友》,《中国戏剧》,2002年第5期。
作者简介:杨丽君,女,1982—,内蒙古乌海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三大胡琴的异同,工作单位:河北北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