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家庭与孩子都是不同的,也都有着一些特别的联系方式。
记得儿子童年时,我有一天下午陪他跟院里的一群孩子在草地上玩丢沙包,我们玩着玩着,一个六岁的女孩突然说:“阿姨,我妈妈喊我了,我要回家啦!”
可是我和在场的其他孩子却没有听到她妈妈的喊声。
“你妈妈在哪?我没有听到你妈妈喊你呀?”我还有些为她担心,但刚说完,真的就传来了这个女孩子妈妈的喊声。
“珍珍,回家啦——”
“我妈妈每天这个时候都从窗户喊我。”珍珍说着,向家里跑去。她已经习惯了母亲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喊她回家的方式。
过去的时代里,在胶东一些僻远、落后的山区,曾经有一个特别的父母与出门在外孩子的联系风俗,就是父亲或者母亲在除夕的夜晚,端一碗饺子到院子的水缸前面,对着清静的水呼喊孩子的名字,那在千里之外的孩子就能听得到。
其实,在孩子离家远行以后,不只是父母需要与孩子沟通联系,孩子也需要来自父母的一些信息。
所以,父母与孩子沟通联系的这条专线,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不用电话,也不需要写成信件,甚至不需要表达出来的语言,它们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特别的语言、习惯、感应与默契,能够深深地融进家庭的关爱、气息与亲密。
父母亲与孩子联系的时候,甚至可以开开玩笑,特别是在孩子生活困难、有压力的时候。我的一位同事,是一位身体壮硕的母亲,孩子童年时玩家庭游戏,她总是在《拔萝卜》中扮演大萝卜。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她儿子到英国留学了。有一天他把电话打到了办公室,我接起来听到他问:“大萝卜在吗?”而他的母亲接过电话去就回答:“我是大萝卜呀,儿子,什么事……”此后大萝卜专线就成为了我经常向这位母亲提起的美谈。
所有关爱孩子的父母们,都建交起一条这样的专线吧,它能够让我们在分居异地时;在无数信息穿梭、交汇的时空,有序地传递我们和孩子的生活信息,特别是关爱和亲情。它们也是一条条新的脐带,联结着父母与孩子,为他们输送着生存的信息、动力与营养;而孩子们也会经由这条专线,把他们学习、成长的信息传递给家人,并且在逐渐地懂事以后,也传递回他们对父母的关爱和养育的回报。
记得儿子童年时,我有一天下午陪他跟院里的一群孩子在草地上玩丢沙包,我们玩着玩着,一个六岁的女孩突然说:“阿姨,我妈妈喊我了,我要回家啦!”
可是我和在场的其他孩子却没有听到她妈妈的喊声。
“你妈妈在哪?我没有听到你妈妈喊你呀?”我还有些为她担心,但刚说完,真的就传来了这个女孩子妈妈的喊声。
“珍珍,回家啦——”
“我妈妈每天这个时候都从窗户喊我。”珍珍说着,向家里跑去。她已经习惯了母亲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喊她回家的方式。
过去的时代里,在胶东一些僻远、落后的山区,曾经有一个特别的父母与出门在外孩子的联系风俗,就是父亲或者母亲在除夕的夜晚,端一碗饺子到院子的水缸前面,对着清静的水呼喊孩子的名字,那在千里之外的孩子就能听得到。

其实,在孩子离家远行以后,不只是父母需要与孩子沟通联系,孩子也需要来自父母的一些信息。
所以,父母与孩子沟通联系的这条专线,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不用电话,也不需要写成信件,甚至不需要表达出来的语言,它们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特别的语言、习惯、感应与默契,能够深深地融进家庭的关爱、气息与亲密。
父母亲与孩子联系的时候,甚至可以开开玩笑,特别是在孩子生活困难、有压力的时候。我的一位同事,是一位身体壮硕的母亲,孩子童年时玩家庭游戏,她总是在《拔萝卜》中扮演大萝卜。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她儿子到英国留学了。有一天他把电话打到了办公室,我接起来听到他问:“大萝卜在吗?”而他的母亲接过电话去就回答:“我是大萝卜呀,儿子,什么事……”此后大萝卜专线就成为了我经常向这位母亲提起的美谈。
所有关爱孩子的父母们,都建交起一条这样的专线吧,它能够让我们在分居异地时;在无数信息穿梭、交汇的时空,有序地传递我们和孩子的生活信息,特别是关爱和亲情。它们也是一条条新的脐带,联结着父母与孩子,为他们输送着生存的信息、动力与营养;而孩子们也会经由这条专线,把他们学习、成长的信息传递给家人,并且在逐渐地懂事以后,也传递回他们对父母的关爱和养育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