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31-01
缙云县地处浙江省中南部山区,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是浙江省扁型绿茶的重要产区,有着近十年多的辉煌历史,在生产规模,产品质量,营销网络,品牌创建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劳动力报酬的升高,茶农效益相对下滑。在新的形势下,缙云茶叶必需进行转型升级,通过科技攻关,茶园优化,特色提升,多品种开发,进一步整合培育壮大茶叶企业等途径,全面有效推进缙云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缙云县位于浙江省中南部山区,境内茶园具有孕育名茶的优越生态条件,茶叶是缙云县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农村劳动力日趋紧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缙云茶业如何转型升级,走好持续发展之路,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为了有效推进缙云茶叶产业的发展,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共大家商榷。
一、缙云茶业产业现状
1.产业规模快速扩大
20世纪90年代初期时,全县茶园面积在2万亩以下,2012年,全县茶叶面积达到5.5万亩,茶叶产量1206吨,实现农业产值1.88亿元,茶叶加工贸易综合产值2.62亿元,平均亩产值为3774元。与2002年相比,茶园面积翻了一番多、茶叶产量翻了二番多、茶叶产值则翻了六番多。同时积极推广机械化加工,加大机制名茶推广力度,取代了手工名茶,目前全县名茶加工机械达6790台,名茶机械加工率达98.26%。
2.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全县现有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企业7家,茶叶合作经济组织50余家,获得QS认证的茶叶企业7家,延伸到茶园的加工车间12家,缙云县石上菊薯茶专业合作社等3家企业被评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茶叶清洁化、连续化加工走在全市前列。
3.产品创新取得新突破
在传统绿茶的基础上,新开发出缙云黄茶等系列产品,由于缙云生产的“仙都笋峰”茶的形状、颜色与西湖龙井茶过于相似,自身特色不够明显,经济效益不够高,急需寻找新的出路,因此,缙云县发展了3000亩有鲜明特色的缙云黄茶,进一步提升了缙云茶产业的经济效益。
4.销售网络初步形成
随着面积扩大和品质的提升,从事茶产业的人员不断增加,不但在县内形成了多个从鲜叶到干茶的茶叶市场销售网络,而且培养了大量的茶叶营销人员遍布全国各地,使“仙都笋峰茶”顺利进入北京、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批发市场行列,缙云县茶叶交易市场功能不断完善,成为我县及区域性茶产品销售主要平台。
5.品牌建设卓有成效
首先是统一品牌,“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对全县10多个茶叶品牌进行整合,统一打造“仙都笋峰”品牌,并由缙云县茶叶产业协会按照“仙都笋峰”茶地方标准进行品牌建设与管理。其次是打响品牌,有针对性地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区域性茶叶博览会和农产品交易会,并到各地举办各类宣传和促销活动。到现在,“仙都笋峰”茶先后荣获“世博之旅?浙江十大旅游名茶”、“浙江名牌农产品”、“中国文化名茶”、“ 中国名茶之乡”等称号。最后是大力挖掘茶文化与黄帝文化内涵,进一步扩大缙云黄茶在全国范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缙云打造养生休闲之都提供文化活动和现实依据,使缙云茶叶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6.标准化建设有新进展
首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县农业局、县茶叶产业协会共同制订了“仙都笋峰”茶地方标准规范,对产地环境、育苗及栽培技术、加工技术等作出明确要求,并由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予以发布,为全县茶园建设、生产管理、采摘加工、市场营销、品牌创建和茶企等提供标准规范依据。其次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加强茶农的生产加工质量意识,全面有效控制农药残留问题,到目前,全县通过有机茶认证的基地面积达2225亩。最后是拓展良种茶园,缙云县在2003年和2008年,两次被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推广先进县”。
7.政府扶持有新举措
“十一五”期间,缙云县共投入资金520万元用于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和品牌建设等各个环节。首先在基地建设上,投入资金170万元扶持全县茶叶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壶镇伽塘、溶江黄西弄、三溪厚仁等茶叶基地,总面积达4000余亩。其次在设施建设上,投入资金121万元扶持全县茶叶加工环境优化改造项目,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加工厂24家(其中有7家通过了QS认证)。最后在品牌建设上,缙云县投入资金229万元用于茶叶产业标准制订、传媒宣传、品牌营销等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缙云茶叶虽然在全省有一定名气,但与国内茶业发达地区相比,跟百亿产业规划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品种开发单一,茶叶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全县茶叶99%以上是纯手工采摘春茶,加工中高档龙井类扁型茶,夏、秋茶基本不采,茶叶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茶园效益不明显。
2.标准茶园面积小,机械化生产程度低
茶叶生产中,单家独户的现象十分普遍,茶园零星分散且穿插交差,难以开展标准化的统一管理,也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效益。
3.组织服务化程度仍然偏低,主要表现在专业技术人员少专业化服务有待加强;产后营销服务组织化程度不够,缺少统筹规范的茶叶交易市场。
三、推进缙云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展望“十二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茶业富民工程,打造中国黄茶之乡,创建茶叶科技示范县,为加快推动缙云县茶产业转型升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1.切实加强茶产业的领导
加强组织建设,成立缙云县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重点产茶乡镇配有一个及以上技术人员,以加强技术指导和信息交流。修订完善《关于加快我县黄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扶持缙云黄茶特色品种。同时,在“仙都笋峰”品牌建设、茶叶加工厂建设、清洁化生产流水线推广、龙头企业培育、品牌专卖店开设、茶叶市场建设、标准化茶园创建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用好县政府计划“十二五”期间安排的扶持茶产业发展资金2000万元。推进茶叶产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系列化服务,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实现茶农持续增收。 2.大力发展专业服务组织
一是继续实施扶优扶强政策,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加快培育一批上规模、科技水平高、带动性强、且与茶农建立稳定产销协作关系的茶产业合作社服务组织;二是壮大茶叶经纪人队伍,鼓励一批能人走出县外设点、布网、建窗口,以此加快与上海、西安、北京、济南、沈阳等大中城市的对接,拓展“仙都笋峰茶”的国内茶叶市场,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支柱,营销大户为基础的缙云茶叶经营群,把茶叶企业、合作社、经纪人联合起来,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仙都笋峰”、“缙云黄茶”品牌。
3.依托县产业协会打造知名品牌
首先,用“仙都笋峰”来统一缙云茶叶的标准和品牌,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协会和合作社的形式延伸加工车间,保证质量,提高产量。其次,由协会组织会员单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期开展省内外茶企业的交流合作,扩大缙云茶叶的知名度。第三,要安排一定的县级财政资金用于“仙都笋峰茶”集体品牌打造和市场开发。
4.开发特色茶叶,打造精品名品
根据缙云黄茶产业的发展规划,加快探索缙云黄茶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要求和加工产品形状等,开发提升产品及包装的多样性,全力打造缙云黄茶特色产业,同时充分挖掘黄帝文化与黄茶渊源关系,打造中国黄茶之乡称号。
5.推广先进技术,加强示范带动
围绕栽培、加工、营销等内容进行培训,大力培育茶叶专业技术人才,提升缙云茶产业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快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共建茶叶科技示范县的步伐,全面实行标准化、规模化和生态化生产经营,全面提高现代农业园区茶产业示范区的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
6.加快现代农业标准茶园建设步伐
一是对分散到户的集中连片茶园,采取股份制的形式,或转包流转给专业大户或合作社,提高茶园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节约生产成本,提高茶园生产经营效益。二是根据缙云老茶园多、单产低的现状,分批分期进行改造,挖掘增产提质潜力。三是改种换植,再提高缙云无性系良种茶园比率。四是鼓励茶叶企业、合作社及大户投资建设 “仙都笋峰”、“缙云黄茶”现代化生产示范园。
7.开发适销对路的中低档茶叶品类,提高机械化操作水平,着力提高夏、秋茶产品开发利用
8.加强生产过程监管,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茶叶是直接食用的饮品,不论在茶园的管理,还是在加工环节,国家都有严格的强制性生产加工技术规范,生产者必需严格遵守,政府部门和技术推广机构,必需加强监管,积极推广应用无害化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督促生产者特别是企业和大户,做好并保存生产过程记录,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缙云县地处浙江省中南部山区,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是浙江省扁型绿茶的重要产区,有着近十年多的辉煌历史,在生产规模,产品质量,营销网络,品牌创建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劳动力报酬的升高,茶农效益相对下滑。在新的形势下,缙云茶叶必需进行转型升级,通过科技攻关,茶园优化,特色提升,多品种开发,进一步整合培育壮大茶叶企业等途径,全面有效推进缙云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缙云县位于浙江省中南部山区,境内茶园具有孕育名茶的优越生态条件,茶叶是缙云县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农村劳动力日趋紧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缙云茶业如何转型升级,走好持续发展之路,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为了有效推进缙云茶叶产业的发展,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共大家商榷。
一、缙云茶业产业现状
1.产业规模快速扩大
20世纪90年代初期时,全县茶园面积在2万亩以下,2012年,全县茶叶面积达到5.5万亩,茶叶产量1206吨,实现农业产值1.88亿元,茶叶加工贸易综合产值2.62亿元,平均亩产值为3774元。与2002年相比,茶园面积翻了一番多、茶叶产量翻了二番多、茶叶产值则翻了六番多。同时积极推广机械化加工,加大机制名茶推广力度,取代了手工名茶,目前全县名茶加工机械达6790台,名茶机械加工率达98.26%。
2.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全县现有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企业7家,茶叶合作经济组织50余家,获得QS认证的茶叶企业7家,延伸到茶园的加工车间12家,缙云县石上菊薯茶专业合作社等3家企业被评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茶叶清洁化、连续化加工走在全市前列。
3.产品创新取得新突破
在传统绿茶的基础上,新开发出缙云黄茶等系列产品,由于缙云生产的“仙都笋峰”茶的形状、颜色与西湖龙井茶过于相似,自身特色不够明显,经济效益不够高,急需寻找新的出路,因此,缙云县发展了3000亩有鲜明特色的缙云黄茶,进一步提升了缙云茶产业的经济效益。
4.销售网络初步形成
随着面积扩大和品质的提升,从事茶产业的人员不断增加,不但在县内形成了多个从鲜叶到干茶的茶叶市场销售网络,而且培养了大量的茶叶营销人员遍布全国各地,使“仙都笋峰茶”顺利进入北京、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批发市场行列,缙云县茶叶交易市场功能不断完善,成为我县及区域性茶产品销售主要平台。
5.品牌建设卓有成效
首先是统一品牌,“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对全县10多个茶叶品牌进行整合,统一打造“仙都笋峰”品牌,并由缙云县茶叶产业协会按照“仙都笋峰”茶地方标准进行品牌建设与管理。其次是打响品牌,有针对性地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区域性茶叶博览会和农产品交易会,并到各地举办各类宣传和促销活动。到现在,“仙都笋峰”茶先后荣获“世博之旅?浙江十大旅游名茶”、“浙江名牌农产品”、“中国文化名茶”、“ 中国名茶之乡”等称号。最后是大力挖掘茶文化与黄帝文化内涵,进一步扩大缙云黄茶在全国范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缙云打造养生休闲之都提供文化活动和现实依据,使缙云茶叶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6.标准化建设有新进展
首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县农业局、县茶叶产业协会共同制订了“仙都笋峰”茶地方标准规范,对产地环境、育苗及栽培技术、加工技术等作出明确要求,并由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予以发布,为全县茶园建设、生产管理、采摘加工、市场营销、品牌创建和茶企等提供标准规范依据。其次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加强茶农的生产加工质量意识,全面有效控制农药残留问题,到目前,全县通过有机茶认证的基地面积达2225亩。最后是拓展良种茶园,缙云县在2003年和2008年,两次被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推广先进县”。
7.政府扶持有新举措
“十一五”期间,缙云县共投入资金520万元用于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和品牌建设等各个环节。首先在基地建设上,投入资金170万元扶持全县茶叶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壶镇伽塘、溶江黄西弄、三溪厚仁等茶叶基地,总面积达4000余亩。其次在设施建设上,投入资金121万元扶持全县茶叶加工环境优化改造项目,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加工厂24家(其中有7家通过了QS认证)。最后在品牌建设上,缙云县投入资金229万元用于茶叶产业标准制订、传媒宣传、品牌营销等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缙云茶叶虽然在全省有一定名气,但与国内茶业发达地区相比,跟百亿产业规划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品种开发单一,茶叶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全县茶叶99%以上是纯手工采摘春茶,加工中高档龙井类扁型茶,夏、秋茶基本不采,茶叶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茶园效益不明显。
2.标准茶园面积小,机械化生产程度低
茶叶生产中,单家独户的现象十分普遍,茶园零星分散且穿插交差,难以开展标准化的统一管理,也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效益。
3.组织服务化程度仍然偏低,主要表现在专业技术人员少专业化服务有待加强;产后营销服务组织化程度不够,缺少统筹规范的茶叶交易市场。
三、推进缙云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展望“十二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茶业富民工程,打造中国黄茶之乡,创建茶叶科技示范县,为加快推动缙云县茶产业转型升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1.切实加强茶产业的领导
加强组织建设,成立缙云县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重点产茶乡镇配有一个及以上技术人员,以加强技术指导和信息交流。修订完善《关于加快我县黄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扶持缙云黄茶特色品种。同时,在“仙都笋峰”品牌建设、茶叶加工厂建设、清洁化生产流水线推广、龙头企业培育、品牌专卖店开设、茶叶市场建设、标准化茶园创建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用好县政府计划“十二五”期间安排的扶持茶产业发展资金2000万元。推进茶叶产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系列化服务,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实现茶农持续增收。 2.大力发展专业服务组织
一是继续实施扶优扶强政策,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加快培育一批上规模、科技水平高、带动性强、且与茶农建立稳定产销协作关系的茶产业合作社服务组织;二是壮大茶叶经纪人队伍,鼓励一批能人走出县外设点、布网、建窗口,以此加快与上海、西安、北京、济南、沈阳等大中城市的对接,拓展“仙都笋峰茶”的国内茶叶市场,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支柱,营销大户为基础的缙云茶叶经营群,把茶叶企业、合作社、经纪人联合起来,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仙都笋峰”、“缙云黄茶”品牌。
3.依托县产业协会打造知名品牌
首先,用“仙都笋峰”来统一缙云茶叶的标准和品牌,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协会和合作社的形式延伸加工车间,保证质量,提高产量。其次,由协会组织会员单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期开展省内外茶企业的交流合作,扩大缙云茶叶的知名度。第三,要安排一定的县级财政资金用于“仙都笋峰茶”集体品牌打造和市场开发。
4.开发特色茶叶,打造精品名品
根据缙云黄茶产业的发展规划,加快探索缙云黄茶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要求和加工产品形状等,开发提升产品及包装的多样性,全力打造缙云黄茶特色产业,同时充分挖掘黄帝文化与黄茶渊源关系,打造中国黄茶之乡称号。
5.推广先进技术,加强示范带动
围绕栽培、加工、营销等内容进行培训,大力培育茶叶专业技术人才,提升缙云茶产业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快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共建茶叶科技示范县的步伐,全面实行标准化、规模化和生态化生产经营,全面提高现代农业园区茶产业示范区的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
6.加快现代农业标准茶园建设步伐
一是对分散到户的集中连片茶园,采取股份制的形式,或转包流转给专业大户或合作社,提高茶园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节约生产成本,提高茶园生产经营效益。二是根据缙云老茶园多、单产低的现状,分批分期进行改造,挖掘增产提质潜力。三是改种换植,再提高缙云无性系良种茶园比率。四是鼓励茶叶企业、合作社及大户投资建设 “仙都笋峰”、“缙云黄茶”现代化生产示范园。
7.开发适销对路的中低档茶叶品类,提高机械化操作水平,着力提高夏、秋茶产品开发利用
8.加强生产过程监管,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茶叶是直接食用的饮品,不论在茶园的管理,还是在加工环节,国家都有严格的强制性生产加工技术规范,生产者必需严格遵守,政府部门和技术推广机构,必需加强监管,积极推广应用无害化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督促生产者特别是企业和大户,做好并保存生产过程记录,确保茶叶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