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锦绣钱塘”为主题的活动周把世博会游客对浙江馆的热情推向了最高点。《浙江风》萃取篝火狩猎、制茶品茗、诗酒竹墨、蚕花踏歌、锣鼓渔俗、乌蓬荡船、红妆嫁娶和时尚脚步、动漫休闲等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诠释“人文浙江、风情浙江、时尚浙江”。《春涌浙江》以“鼓之韵”、“灯之情”、“龙之魂”演绎浙江大地上国泰民安、盛世恒昌的繁荣景象。《龙腾盛世》以民间狂欢节的踩街行进表演形式为主,展现丰富多彩的浙江民间吹打、抬阁、舞龙、舞狮等民间艺术。《物华天工》展览汇集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精品项目和“绝活”,彰显出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神韵和“巧夺天工”的魅力……
通过世博会,作为长江流域文明发祥地之一浙江,展示出了其社会历史、文化发端,经由传统社会演变、工商业崛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地方歷史进程,彰显浙江特有的水乡文化、樵作文化和海洋文化相生相容的人文形态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绚丽多彩的浙江地域文化,展现了富有浙江特色的人文精神。
浙江馆的外墙体通过光影技术不断地变换颜色,清雅的江南韵调将整个馆体衬得剔透晶莹,使人仿佛置身于蒙蒙烟雨和桃红柳绿之中,呼吸着江南独有的山水情意。上海世博会结束后,浙江馆设施将整体搬回浙江,成为永久性展馆。
展馆内主展项设计造型取自“青瓷碗”和“水”的意象符号,宛如一只青瓷巨碗,水波漫溢,“西湖揽胜”、“钱塘大潮”等场景投影在巨碗中心,循环出现。四个展区分
为“崇山曲水——山水与城市共生”、“宛若天城——家园与历史同行”、“群星璀璨——城市与乡村联动”、“水波潋滟——生活与理想互接”,展示浙江省以城乡统筹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浙江馆分为前、中、后三厅,前厅的地面铺了钢化玻璃,玻璃下面则是水景实物装置,寓意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中厅是展馆的主体,面积占整个浙江馆的一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位居中央的一只巨型青瓷碗。青瓷碗本身是一件艺术作品,同时又是一个影像装置,观众可以通过青瓷碗看到浙江最具代表性的景色、人物等等。后厅分上下两层,集中展示浙江11个地市的风貌。看完后厅,观众还可以在浙江馆喝上一杯现泡的龙井茶。
别致“竹立方”
竹子遍布浙江各地,竹海也是最能代表浙江的特色景观之一。浙江馆“竹立方”的外观设计,意在体现浙江自然、优美、君子风度的人文精神和生活态度。不过这些用来装饰浙江馆外表的“竹子”,并不是真正的竹子,而是用不锈钢材料和灯光装置加工而成的竹子艺术品。它们最高的近8米,最粗的直径近30厘米。在特定程序的控制下,“竹子”体内藏着的1600多盏LED投光灯,可以在10秒钟内,变化出65536种过渡色。而这种由枯黄向翠绿色的渐变,正是设计师们别出心裁的创意:尽可能还原毛竹四季变化的真实状态。低碳是本届世博会的诉求之一。而浙江馆内近3000盏各式灯管,总瓦数加在一起也未超过20千瓦。
穿过渐变的幽幽“竹林”进入前厅时,一个古色古香的江南小镇便出现在游客眼前。青石板铺成的蜿蜒小路旁,溪水潺潺。枕溪而建的米店、当铺,招牌被擦得锃亮,老板仿佛随时都会从虚掩的门里走出来招呼前来的客人。而通过青石板路另一侧那长长的弧形屏幕,浙江千百年来的历史和特色尽收眼底。屏幕上,王羲之笔下的那排白鹅“活”了起来。跟着它们飞翔的身影,我们看到了许仙和白娘子,看到了海港渔区忙碌的渔家女和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还看到了农村里披着婚纱的新娘和城里来的采风者。这部画面唯美、全面介绍浙江人文历史、展现浙江发展的影片名为《诗画江南》,长约3分钟。
China巨碗
世博会,是把中华文明向世界展示的良好平台。在英语里,“中国”和“瓷器”有一个共用的词汇——“China”。浙江馆巧妙地借用了这个双关词,用极具中国特色的瓷器大碗造型来展示中国魅力。巨碗由内芯和外壳两部分组成,内芯是从河北定制的,而外壳则是在浙江本土生产的。这个江南水乡,也是所有世博场馆里水最多的地方,光是“青瓷巨碗”里就要装6吨水。如果按照“青瓷巨碗”的体积,全部装满水,可能需要30吨左右的庞大水量。
当环绕大碗的升降平台把你“托举”过碗口,灯光转暗,绿波荡漾、雾气缭绕的碗中,开始呈现浙江的种种景象,这是一部被命名为《宛若天城》的影像作品,或者说是“影像+活动装置艺术品”。这部8分钟的作品由浙江馆总设计师杨奇瑞和他带领的二三十人的团队,在一片质疑声中,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构思、制作而成。“质疑即是创意本身。”而今回望,杨奇瑞庆幸当初的坚持:“世博会是对世界、国家、民族、地区文明的全方位展示,但愿我们拿出的这件作品能对世博会有些创造性的贡献吧!”
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如何表现浙江的前世今生、山川风物、人文民情?杨奇瑞说,有着千年历史的龙泉青瓷是中国瓷器最早出现的代表作,它的形貌温润敦厚,不也正好代表了浙江的气质?碗以盛米,与“城以盛民”道理相通;围绕这种盛器展开想象,碗可以无限放大,大到足以包容天地万物——“宛若天城”。杨奇瑞解释说,其实他最想告诉人们的,是浙江这样的资源小省可以成为文化大省,每个人都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无限的精彩。
在这只“碗”中,你可以看到河姆渡文化的象征——“双鸟朝阳”纹牙雕,可以看到西湖,看到“三潭印月”,看到钱塘潮,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再配以声音,你仿佛真的身处美丽的烟雨江南,最后,画面定格在一簇簇盛开的荷花上,清风拂面,细雨霏霏,烟雨江南,就这样以绝美的姿态,被呈现在游客眼底。
《宛若天城》创下了多个第一。摒弃传统银幕,在水面上投射影像,没那么简单。杨奇瑞向记者透露,清水是不能成像的,而人们熟悉的水幕电影用的“幕”,是自上而下高速喷水,将水雾化形成的垂直幕。怎么克服这第一个技术瓶颈?最终,碗内所盛不是清水,而是一种独家研制的液体,与水一样无色无味无毒无害,重要的是,精度为4K的多维画面在它之上得以清晰、完美呈现。看着西湖的三潭印月、乌镇的粉墙黛瓦、杭州湾跨海大桥等模型,从碧波中轻巧地升上降下,而水面几乎觉察不到晃动,谁都觉得不可思议。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杨奇瑞他们研发出了“升降无痕技术”。碗底总共错杂藏着5套模型,均由防水、耐腐蚀的网孔钢板制成,网孔极其细微,远看难以分辨,却能最大限度减少模型升降对水面的扰动,当体积最大的模型从水上复归碗底,水位最多也只上升5毫米。32台投影机环绕“小剧场”上方,成就了液体屏幕上的“双逻辑曲面成像”——碗沿360度圆环上的图景与水平面上正圆的图景可以全面展示给游客。
“我们希望每个在浙江生活过的人,都能在浙江馆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记忆,每个没到过浙江的游客,都能在走进浙江馆后,对诗画江南有个初步印象。”浙江馆总设计师、中国美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说。
通过世博会,作为长江流域文明发祥地之一浙江,展示出了其社会历史、文化发端,经由传统社会演变、工商业崛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地方歷史进程,彰显浙江特有的水乡文化、樵作文化和海洋文化相生相容的人文形态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绚丽多彩的浙江地域文化,展现了富有浙江特色的人文精神。
浙江馆的外墙体通过光影技术不断地变换颜色,清雅的江南韵调将整个馆体衬得剔透晶莹,使人仿佛置身于蒙蒙烟雨和桃红柳绿之中,呼吸着江南独有的山水情意。上海世博会结束后,浙江馆设施将整体搬回浙江,成为永久性展馆。
展馆内主展项设计造型取自“青瓷碗”和“水”的意象符号,宛如一只青瓷巨碗,水波漫溢,“西湖揽胜”、“钱塘大潮”等场景投影在巨碗中心,循环出现。四个展区分
为“崇山曲水——山水与城市共生”、“宛若天城——家园与历史同行”、“群星璀璨——城市与乡村联动”、“水波潋滟——生活与理想互接”,展示浙江省以城乡统筹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浙江馆分为前、中、后三厅,前厅的地面铺了钢化玻璃,玻璃下面则是水景实物装置,寓意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中厅是展馆的主体,面积占整个浙江馆的一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位居中央的一只巨型青瓷碗。青瓷碗本身是一件艺术作品,同时又是一个影像装置,观众可以通过青瓷碗看到浙江最具代表性的景色、人物等等。后厅分上下两层,集中展示浙江11个地市的风貌。看完后厅,观众还可以在浙江馆喝上一杯现泡的龙井茶。
别致“竹立方”
竹子遍布浙江各地,竹海也是最能代表浙江的特色景观之一。浙江馆“竹立方”的外观设计,意在体现浙江自然、优美、君子风度的人文精神和生活态度。不过这些用来装饰浙江馆外表的“竹子”,并不是真正的竹子,而是用不锈钢材料和灯光装置加工而成的竹子艺术品。它们最高的近8米,最粗的直径近30厘米。在特定程序的控制下,“竹子”体内藏着的1600多盏LED投光灯,可以在10秒钟内,变化出65536种过渡色。而这种由枯黄向翠绿色的渐变,正是设计师们别出心裁的创意:尽可能还原毛竹四季变化的真实状态。低碳是本届世博会的诉求之一。而浙江馆内近3000盏各式灯管,总瓦数加在一起也未超过20千瓦。
穿过渐变的幽幽“竹林”进入前厅时,一个古色古香的江南小镇便出现在游客眼前。青石板铺成的蜿蜒小路旁,溪水潺潺。枕溪而建的米店、当铺,招牌被擦得锃亮,老板仿佛随时都会从虚掩的门里走出来招呼前来的客人。而通过青石板路另一侧那长长的弧形屏幕,浙江千百年来的历史和特色尽收眼底。屏幕上,王羲之笔下的那排白鹅“活”了起来。跟着它们飞翔的身影,我们看到了许仙和白娘子,看到了海港渔区忙碌的渔家女和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还看到了农村里披着婚纱的新娘和城里来的采风者。这部画面唯美、全面介绍浙江人文历史、展现浙江发展的影片名为《诗画江南》,长约3分钟。
China巨碗
世博会,是把中华文明向世界展示的良好平台。在英语里,“中国”和“瓷器”有一个共用的词汇——“China”。浙江馆巧妙地借用了这个双关词,用极具中国特色的瓷器大碗造型来展示中国魅力。巨碗由内芯和外壳两部分组成,内芯是从河北定制的,而外壳则是在浙江本土生产的。这个江南水乡,也是所有世博场馆里水最多的地方,光是“青瓷巨碗”里就要装6吨水。如果按照“青瓷巨碗”的体积,全部装满水,可能需要30吨左右的庞大水量。
当环绕大碗的升降平台把你“托举”过碗口,灯光转暗,绿波荡漾、雾气缭绕的碗中,开始呈现浙江的种种景象,这是一部被命名为《宛若天城》的影像作品,或者说是“影像+活动装置艺术品”。这部8分钟的作品由浙江馆总设计师杨奇瑞和他带领的二三十人的团队,在一片质疑声中,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构思、制作而成。“质疑即是创意本身。”而今回望,杨奇瑞庆幸当初的坚持:“世博会是对世界、国家、民族、地区文明的全方位展示,但愿我们拿出的这件作品能对世博会有些创造性的贡献吧!”
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如何表现浙江的前世今生、山川风物、人文民情?杨奇瑞说,有着千年历史的龙泉青瓷是中国瓷器最早出现的代表作,它的形貌温润敦厚,不也正好代表了浙江的气质?碗以盛米,与“城以盛民”道理相通;围绕这种盛器展开想象,碗可以无限放大,大到足以包容天地万物——“宛若天城”。杨奇瑞解释说,其实他最想告诉人们的,是浙江这样的资源小省可以成为文化大省,每个人都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无限的精彩。
在这只“碗”中,你可以看到河姆渡文化的象征——“双鸟朝阳”纹牙雕,可以看到西湖,看到“三潭印月”,看到钱塘潮,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再配以声音,你仿佛真的身处美丽的烟雨江南,最后,画面定格在一簇簇盛开的荷花上,清风拂面,细雨霏霏,烟雨江南,就这样以绝美的姿态,被呈现在游客眼底。
《宛若天城》创下了多个第一。摒弃传统银幕,在水面上投射影像,没那么简单。杨奇瑞向记者透露,清水是不能成像的,而人们熟悉的水幕电影用的“幕”,是自上而下高速喷水,将水雾化形成的垂直幕。怎么克服这第一个技术瓶颈?最终,碗内所盛不是清水,而是一种独家研制的液体,与水一样无色无味无毒无害,重要的是,精度为4K的多维画面在它之上得以清晰、完美呈现。看着西湖的三潭印月、乌镇的粉墙黛瓦、杭州湾跨海大桥等模型,从碧波中轻巧地升上降下,而水面几乎觉察不到晃动,谁都觉得不可思议。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杨奇瑞他们研发出了“升降无痕技术”。碗底总共错杂藏着5套模型,均由防水、耐腐蚀的网孔钢板制成,网孔极其细微,远看难以分辨,却能最大限度减少模型升降对水面的扰动,当体积最大的模型从水上复归碗底,水位最多也只上升5毫米。32台投影机环绕“小剧场”上方,成就了液体屏幕上的“双逻辑曲面成像”——碗沿360度圆环上的图景与水平面上正圆的图景可以全面展示给游客。
“我们希望每个在浙江生活过的人,都能在浙江馆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记忆,每个没到过浙江的游客,都能在走进浙江馆后,对诗画江南有个初步印象。”浙江馆总设计师、中国美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