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读者的谦虚

来源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北京,目睹过很多场次的作者见面会,即使是比较小众的作者,也有人数多到超出预计的读者早早抢占了坐席,看来
  “吃到了鸡蛋,不必见下蛋的母鸡”的说法,并没有深入人心,人们依然还是要去听讲座重点是看看那个作者,看他和自己想象中的那个人,吻合程度有多少。然后就到了提问的环节,一些人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大段大段地阐述自己的看法,最后以“你认为我说的对不对?”结束提问其实,这不是抓住机会,而是过度关注自我,忽视作者,浪费了这个机会。
  我读过一篇文章,是“水晶先生”写自己拜会晚年张爱玲的经历,那时张爱玲深居简出,不见朋友,更不见读者或粉丝,
  “水晶先生”幸运地得到见面的机会,他却浪费了这个机会。
  那是一次尴尬的拜会,也是一篇尴尬的文章。全篇都是“水晶先生”滔滔不绝地讲自己如何看待张爱玲的作品、如何看章回体小说、如何批评沈从文与钱钟书,然后张爱玲说:“嗳。”
  “很赞同。”唯有一处,“水晶先生”说《金瓶梅》不好,张爱玲很诧异,说自己每次读到宋蕙莲以及李瓶儿临终两段,都要大哭一场。
  “水晶先生”接下来又开始为自己辩护,坚持认为《金瓶梅》写得粗糙、单调而淫秽……如果“水晶先生”能够从绵延不绝的自我关注中抽出一两秒,观察张爱玲的反应,他是否会发现她的表情是在哂笑呢?
  我在年少无知、阅读甚少的时候,也是这样一个读者。别人看动漫,看言情小说,我不屑,我找米兰·昆德拉、尼采来看,一方面为了接受采访时能够引用他们的话;另一方面,也是抱着挑剔和反驳的目的,读一两段就在旁边标注:“写得也不怎么样。”“真的么?”“我看不懂,是他表达得不清楚?”
  直到我上高中的一个下午,读到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其中有一段话“因为我跟你一样。因为我也和你一样孤独,和你一样不能爱生活,不能爱人,不能爱我自己,我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生活,对待别人和自己。世上总有几个这样的人,他们对生活要求很高,对自己的愚蠢和粗野又不甘心”。
  这段话穿透了纸张,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准确地指向我的内心,让我看到一个我未曾发现过的自己。我才意识到,读书的目的不是求异,而是求同,我的幼稚和自大轰然崩塌,回归到一个读者的谦虚。
  什么是一个读者的谦虚?中国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叫作
  “素读”,意思是看书的时候不带自己观点,脑袋空白地看。不在书本周围砌起预备的知识围墙,不做价值判断,不添油加醋,不预设任何目的。如同弗吉利亚·伍尔夫所说,理想的阅读是“不要向作者发号施令,而要设法变成作者自己。做他的合伙者和同伴”。
  阅读,如同走进一座陌生的建筑,或是走向一个陌生的人。然后,等待。等待他走向你,与你共享他的人生。如同《金瓶梅》中清河县城的李瓶儿准确地找到旧金山的张爱玲。
  我们阅读,在他人的经验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发现一群像自己、但比自己更优秀的人组成的世界,他们四周是荒野,头顶是星辰。他们帮助我们抵抗脆弱的友谊、不完美的爱情、抵抗孤独引发的脆弱等一切打击,能够更轻盈更辽阔地生活着。
  越来越多的人告诉我,读书这件事,最终会变得像采购一样不需要自己亲自去实施,而有人替你完成。比如现在有很多渊博的人做这项工作,他们把一本书拆解、打烂、萃取、重塑,然后用几分钟的视频节目或是广播,把书中“有价值的内容”讲给你,就像电影预告片,把打斗、爆破、激情戏全部剪辑在一起,让你觉得看过“精华”之后,不再有必要看正片。
  而我将永远拒绝让人替我阅读,因为阅读是极个人化的,是可以提供给我的最大乐趣之一。书的本质,是孤独的作者与破碎的社会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作者发出声响,或许几百年后,在青灯孤照的图书馆,一个孤独而谦虚的读者报以应和的回响。
  (摘自《文苑·经典美文》2015 年第10期 蒋方舟/文)
其他文献
新浪下属的北京新浪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对外宣布,已经获得证监会的基金销售支付结算牌照,意味着新浪支付能够“名正言顺”地销售基金产品。新浪支付的合作伙伴为汇添富基金以及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是人该以怎样的品相活下去。  章诒和的《伶人往事》里讲过她的父亲章伯钧请京剧大师马连良吃饭的故事:  刚过午休,几个穿着白衣白裤的人就进了章家厨房,用自备的大锅烧开水,等水烧开,放碱,然后用碱水洗厨房,洗到案板发白,地砖见了本色才罢手。再过了一个时辰,又来了一拨穿白色衣裤的人,肩挑手扛着整桌酒席用具,还有人扛着烤鸭用的大捆苹果木枝。  院子里,肥鸭流油飘香,厨师在白布上使用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