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冲击波碎石预后因素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inglongg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外冲击波碎石目前已成为绝大多数泌尿系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主要有结石大小(负荷)、结石位置、结石数量、结石成分、双J管放置、技术因素及尿比重等.最近有关的研究较多,本文作一综述。

其他文献
甲羟戊酸(mevalonate,MVA)是包括胆固醇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物质生物合成过程的专有前体物质,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并与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肾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病进展到终末期肾病的最终病理过程,近年来发现,缓激肽在肾纤维化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ACEI对肾纤维化的防治作用已经被证实,而其作用的发挥部分是通过缓激肽介导的.本文就缓激肽对肾纤维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尿液的获取简便易行、没有侵入性,尿液中的蛋白质能反映机体,特别是肾脏的功能,使尿蛋白质组学研究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双向电泳技术具有高通量、半定量以及能同时给出蛋白质分子量、等电点及修饰等信息的优点,吸引着人们利用该技术做了大量尿蛋白质组学研究工作.然而尿液中蛋白质成分较复杂且含量低、并受到众多不确定的修饰和降解等因素的影响使尿蛋白质样品的制备比较困难.本文综述了尿中蛋白成分和目前用于双向电泳的
因属于ETS转录因子家族,在很多肿瘤中高表达,与肿瘤的血管生成、转移、浸润、抑制凋亡有关,ERG基因在前列腺癌中主要受TMPRSS2-ERG融合基因的调节.近一半以上的前列腺癌病例表达TMPRSS2-ERC融合基因,其中ERG基因可能是前列腺癌的重要标志物,它的检测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TMPRSS2-ERG融合基因的存在还会影响前列腺癌病人的预后.本文就ERG基因的生物学特征、作
生物反馈方法作为一项新兴的生物行为治疗方法,近年来开始在泌尿外科推广应用.本文对近年来生物反馈方法治疗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方面的进展作一,包括生物反馈的机理、操作方法以及国内外应用生物反馈治疗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的情况和前景展望。
早期前列腺癌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但对晚期、复发性、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免疫治疗可能防止前列腺癌转移,延缓肿瘤复发.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是体内杀伤肿瘤的主要效应细胞,如何诱导高效杀伤性CTL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本文综述CTL 及其对前列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RNA干扰(RNAi)是指生物体内由双链RNA(dsRNA)介导同源序列mRNA的特异性降解,从而导致基因沉默的现象.近年来,随着对RNAi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作用机制正逐步阐明;同时作为阻断基因表达的新手段,RNAi技术也日趋完善和成熟.它具有高效性和特异性,为RNAi在肿瘤的基因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RNAi技术的有关研究进展及其在前列腺癌基因治疗研究中的应用。
炎症是各种肾脏疾病的基础,而VCAM-1作为参与肾脏炎症反应的重要黏附分子,在各种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中都有重要意义.循环中sVCAM-1的检测对于很多肾脏疾病都有辅助诊断和判定预后的作用.血透和腹透中VCAM-1增多的原因及更多的意义将需要进一步探讨.而抗黏附分子的治疗将给肾脏炎性疾病乃至全身炎症疾病的治疗及减少终末期肾脏病透析患者的死亡率带来广阔的前景。
肾血管瘤是以血尿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相当罕见的良性肿瘤.从1867年Virchow第一次报道以来已经有大约200例临床病例被陆续报道.本文总结归纳了最近国内外关于肾血管瘤临床治疗研究的文献报道,指出了肾血管瘤在手术治疗及腔内介入治疗方面研究的主要进展,讨论了肾血管瘤的类型、手术影响因素等,在此基础上,对肾血管瘤的治疗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腔镜腹膜外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EERPE)早期结果表明围手术期并发症少,肿瘤学和功能学结果可与腹腔镜经腹腔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LRPE)比较,通过腹膜外进路避免了经腹手术潜在的腹腔内并发症,近5年来德国EERPE进展迅速,积累了丰富经验,多个医院已将其用作治疗局部局限性前列腺癌(LPCa)的首选手术,现介绍其近况、手术技术和效果,供国内开展此项手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