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在烧伤重症监护病房中清醒非插管患者换药时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ard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在烧伤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清醒非插管患者换药时的镇痛镇静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笔者单位烧伤ICU中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40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芬太尼组和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组,每组20例。换药时2组患者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记录患者的换药次数及换药时间,换药中(给药25 min)及换药后(换药结束20 min)患者的主诉疼痛分级法(VRS)评分,换药中Ramsay镇静评分(RSS),换药后患者及换药医师对麻醉的满意度,瑞芬太尼用量,换药中及换药后的各种不良反应,给药前、给药10 min、给药15 min、给药25 min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1)共有38例患者完成试验,2组患者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年龄、体质量、烧伤总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30、0.146,t=0.224、0.351、0.367,P>0.05)。(2)2组患者的总换药次数均为48次,换药时间及换药中VRS评分无明显差异(t=0.821、1.522,P>0.05),换药后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组患者的VRS评分为(3.1±0.4)分,明显低于瑞芬太尼组的(3.8±0.8)分(t=2.213,P<0.05)。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组患者RSS、换药后患者自身及医师对麻醉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3.13±0.32)、(3.44±0.41)、(3.13±0.25)分,均明显优于瑞芬太尼组的(1.82±0.24)、(2.71±0.23)、(2.53±0.41)分,t=2.226、2.684、7.702,P<0.01。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组患者的瑞芬太尼用量为(282±19)μg,明显少于瑞芬太尼组的(340±31)μg(t=9.896,P<0.01)。2组患者呼吸抑制及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1、0.154,P>0.05)。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组患者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瑞芬太尼组(χ2=6.008,P<0.05),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瑞芬太尼组(P<0.05)。(3)2组患者给药前心率、MAP、呼吸频率、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4、0.892、1.059、1.039,P>0.05)。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组患者给药10、15、25 min时心率分别为(83±11)、(78±10)、(82±14)次/min,明显低于瑞芬太尼组的(95±10)、(87±12)、(89±12)次/min(t=5.592、3.992、2.630,P<0.05或P<0.01)。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组患者给药15、25 min时MAP分别为(69.4±3.1)、(73.8±2.2)mmHg(1 mmHg=0.133 kPa),明显低于瑞芬太尼组的(75.4±3.0)、(78.1±3.5)mmHg(t=9.181、7.206,P<0.01)。2组患者给药后各时间点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89、1.862、1.963,P>0.05)。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组患者给药15 min时SpO2为0.972±0.018,明显低于瑞芬太尼组的0.979±0.015(t=2.070,P<0.05)。

结论

小剂量瑞芬太尼单独应用于烧伤ICU清醒非插管患者换药时的镇痛治疗效果确切,但易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瑞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在保证镇痛效果的同时,具有减少麻醉镇痛用药剂量,提高患者镇静效果及麻醉满意度,减少各种不良反应等优点,但同时会增加患者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对循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住院烧伤患儿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儿童烧伤的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多个科室收治的住院烧伤患儿的病历资料,统计患儿性别、年龄、居住地、缴费方式、烧伤总面积、严重程度、致伤原因、致伤时间和地点、院前处理方式和临床转归、住院时间。对数据进行χ2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Bonferroni校正,并对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进行
由于瘢痕形成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迄今没有非常理想的手段预防和治疗烧伤后瘢痕。近年来,在压力治疗、外用硅凝胶、瘢痕内注射皮质激素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自体脂肪移植、注射A型肉毒毒素、放射治疗等多种方法逐渐被用于治疗烧伤瘢痕。根据患者和瘢痕的具体情况,个体化、综合地选用多种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有必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瘢痕靶向治疗的可能性。
目的分析烧伤患者增生性瘢痕重塑期整合素β1、局部黏着斑激酶(FAK)及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表达与伤后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纳入2013年5月—2016年4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陆军军医大学(原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的34例住院烧伤患者34个增生性瘢痕,另取上述单位6例瘢痕切除植皮手术患者的供皮区正常皮肤,进行横断面、观察性研究。采用温哥华瘢痕
我从事烧伤医学工作60年,其中3年多在农村基层工作,包括参加巡回医疗队、抗洪救灾、野营拉练、开门办学等。这些经历不仅使我在缺医少药的艰苦条件下树医德、长医术,更使我能根据实际条件,创新求精、造福病患。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护理需求与护士认知之间的差异,以调整护理服务行为,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抽取解放军第一八〇医院烧伤科2017年1—9月收治的400例烧伤住院患者,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该科室的38名护士,于患者出院当天或前一天出院宣教后,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需求。比较患者在护理需求总体程度以及具体维度上与护士的认知差异,统计患者护理需求高于护士认知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护理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及三维重建在额部轴型扩张皮瓣修复口周及颏部瘢痕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6月—2017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9例面部深度烧伤后口周及颏部瘢痕增生患者,瘢痕面积为8 cm×7 cm~13 cm×8 cm。于患者额部置入1枚额定容积为400~500 mL圆柱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5~6个月后行口周及颏部瘢痕切除、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取出,应用携带双侧颞浅血管蒂的额部轴型扩张皮
目的探究人促红细胞生成素(hEPO)对大鼠急性创面愈合相关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72只健康SD大鼠,在大鼠背部制成直径约2.5 cm的圆形急性创面,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8只。4组大鼠每日常规清创后,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创面予1 mL生理盐水浸润的纱布外敷,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创面每天
我国目前应用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系统疾病诊断编码与烧伤临床诊断标准存在差异,笔者建议根据临床标准完善诊断编码中关于烧伤总面积、深度和吸入性损伤的内容,在临床标准中增加相关特殊原因和部位烧伤的诊断。
今年是我国烧伤学科成立60周年,也是江西烧伤医学发展的60周年。本文简要介绍我国烧伤学科发展历程及江西烧伤医学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方向,为江西烧伤医学事业出谋划策。
目的探讨多专科综合干预在特重度烧伤患者整合治疗中的效果。方法2013年7月—2017年8月,笔者单位收治的110例特重度烧伤患者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回顾性分析其病历资料。根据当时的医疗模式,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56例患者接受由医师主导的常规综合治疗,设为常规干预组;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54例患者,接受由包括医师与重症监护专科、烧伤专科、静疗专科、伤口造口专科护士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