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方向与政策调试r——针对“三区三州”脱贫地区的探讨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zh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央公布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顶层设计已经明确倾斜支持西部地区摘帽时间晚的脱贫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虽然消除了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但由于社会发展尤其是人的发展的历史滞后性,很多内源性问题在脱贫攻坚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依然需要在“十四五”衔接过渡期加强针对性政策支持力度,夯实脱贫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根本在产业,关键在人.本文通过构建融合诱致性技术-制度变迁理论和人力资本提升理论的解释框架,结合对西部民族脱贫地区的深入调研与案例考察,阐释了对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滞后的“三区三州”脱贫地区而言,应有效利用政府掌握的强财政资源配置权,基于资源禀赋条件,形成诱导产业做大做强的制度安排,针对民族脱贫群众的弱人力资本特征,寓培训于田头,切实提高其内生发展能力,推动乡村产业形成资源、政府、市场、技术和人协同效应下的“阶梯式上升”内生可持续发展路径,并产生持续稳定助农增收成效.最后,针对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从提高村集体组织带动能力、强化与农产品电商等消费新业态对接、加强村社内部产业发展人才的培育和脱贫群众人力资本的提升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政策调整建议.
其他文献
基于“认知—态度—行为”理论,采取严格的“双重二分”,区分了环境认知与环境治理认知、环境态度与环境治理态度,以雾霾治理为例构建公众支付意愿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利用浙江CATI调查数据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显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年收入、常住地等个体特征以群体差异化的方式影响支付意愿;“双重二分”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认知的影响具有十分显著的异质性,其中雾霾认知与支付意愿负相关,雾霾治理认知与支付意愿正相关且态度的中介效应显著;态度的影响具有趋同性,即雾霾治理成效满意度、雾霾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问题,对如何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提出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中国方案,既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又自成体系、系统完整、内涵丰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从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和重要意义三个方面,深入研究和把握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和基本要求,有利于推动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美好生态生活的良好局面.
我国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必然要求实现生态空间正义而使得人民生态环境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提升.生态空间正义对生态环境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合理性有助于确保人们公平合理地占有、利用、生产、消费、分配生态环境资源,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重大价值诉求.坚持生态空间正义既是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及促进城镇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又是对当代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空间生态资源不公正利用从而引发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人民生态环境权益在代内和代际之间无法体现平等性的一种现实反映,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重要内
古里镇位于常熟市东郊,是常熟的四大古镇(梅里、古里、沙家浜、支塘)之一,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里镇域面积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5万人.古镇交通便利,距市区仅5公里,北濒长江,东去上海、南往苏州皆不出一个小时车程.古里镇区地处青墩塘的三水汇集之处,地势低洼、草木丛生,史称“菰里村”,是过往渔民停靠的渔村,元末明初形成集市,改“罟里村”,印证了这里结网捕鱼的历史.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年)春,乡绅题匾“古里仁风”,自此得“古里”雅名.
期刊
随着中央政策和各部委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已进入加快落实阶段.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实践对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三元社会结构理论阐明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基层实践的主要动力及治理的内在逻辑.以西部3个脱贫村产业帮扶为例,探讨行政主导、市场主导和社会主导3类基层实践类型的实践过程,以及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分析推进脱贫村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实践特色及形成条件.最后,讨论行政主导基层实践、市场主导基层实践和社会主导基层实践推进脱贫村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存在的问题,并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标任务,已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农村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各级政府在实践层面需要加快探索的一项重大政策议题.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对于有效巩固脱贫成效,实现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研究从治理的视角探析了欠发达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逻辑,认为欠发达地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衔接中,在治理模式上由探索性的运动式治理向制度性的常态化治理转型;在治理主体上由政府主
2020年底,中国消除了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宣布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然而我们还面临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以及新贫困发生的问题.国际比较发现,中国贫困发生率在面对不同贫困标准时变化较大,提示我们必须考虑脱贫的稳定性挑战.对过去数年间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结构的分析发现,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增长率放缓且占比未能明显增加,而转移性收入保持高速增长,财产性收入占比则无明显变化.这一格局是在各种扶贫措施的强力推行下发生的,但是这一系列的举措并不必然反映在收入增加的维度上,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国
防止脱贫人口规模性返贫是过渡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衔接的底线要求.基于返贫风险发生的内在逻辑,从收入水平和收入波动两大维度来考察脱贫人口的返贫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建档立卡户微观数据和实地调研发现:2014—2020年样本县脱贫人口总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这主要有赖于工资性收入的大幅增加;不同收入组间的差距在拉大,内部流动性很强,增加了收入水平的不稳定性;受生命历程、市场因素、外部冲击和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部分脱贫人口依然面临较大的返贫风险;从“水平-波动”双维度估算,样本县稳定脱贫人群约占
立足于重新审视人的要素在乡村发展和振兴中的价值和功能,将乡村人才振兴所蕴含的政策议题、实践课题和理论命题贯通起来,提出“人力资本-城乡融合-农民主体性”三维分析框架和“能力-权利-动力”三重机制要素.从历史脉络、现实样态、逻辑机理层面,对乡村人才振兴这一复杂论题进行多维透视与剖析,并从三个层面提出乡村人才振兴创新策略和推进路向,即基于乡村振兴总要求提升乡村人才能力,基于城乡融合新趋向保障乡村人才权利,基于农民主位和乡村价值激发乡村人才动力.
驻村帮扶不仅仅是向农村派驻工作队,而是一整套的制度设计.向农村派驻工作队是党的农村工作传统,但是精准扶贫时期的驻村帮扶与原有的干部下乡和农村工作队在时间节点、制度安排和作用上都有所差别.精准扶贫既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处于中国乡村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转折时期,驻村帮扶的短期效果体现为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长期效果则助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驻村帮扶所带来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行政资源下沉基层、顶层决策与群众参与的有机融合以及村级治理能力提升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在乡村振兴中,需要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