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样,可以让学习汉字变得更轻松、更主动。那么,如何让学生一开始接触汉字,就喜欢上汉字,爱上汉字,从而主动识字呢?
一、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
生活识字,要从兴趣开始,因为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要想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首先必须培植学生热爱中华汉字的情感。中华汉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形象优美,极富魅力,你瞧:“轻”字令人有漂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坠;“笑”字使人欢快;“哭”字一看就像在流泪;“回”字真是小口回家大口关;“心”字一个小瓢,盛三只小虾,两只打食,一只看家……老师要善于以这些美丽的富有魅力的文字,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调动学习情绪,从而产生驾驭文字的乐趣。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创造性地识字
1.加一加。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已学过的熟字,拼凑在一起,成为新的字。如,门 耳=闻,木 又 寸=树。
2.减一减。与加一加的方法类似,不同点是从一个熟字中去掉某一部件。如:学“乌”字,学生从“鸟”字得到启示,说“鸟”字去掉一点就是“乌”。
3.换一换。依据形声字的特点,通过换熟字的部首来变成生字。比如,“清”字换“三点水”为”日”,就成“晴”;换“三点水”为“目”,就成“睛”;换“三点水”为“忄”,就成为“情”。
4.说一说。就是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字的意思。如:“信”字,一学生说:“信,就是一个人,他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寄出去。”形和义结合在一起,说得多棒啊!
5.演一演。《小猴子下山》一课生字中有“看、着”两字学生容易混淆。老师请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分辨清楚。有个学生是这样记的:孙悟空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就是“看”,并做出模仿动作,非常形象。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再问“着”,已有不少同学把两个指头伸到头上去了。
6.画一画。汉字源于图画,一些看似平常的字,稍徽加工,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如:“休”字,学生画了一棵树,又在左边画上了个人,边画边说:“一个人走累了,就靠在树上休息。”
7.猜一猜。“猜字谜“识字以其幽默风趣、朗朗上口的特殊魅力深受小学生喜爱。如“美”字,有学生编了“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还有学生编了“两朵鲜花插头上,王家大姐最漂亮”。
8.编小故事。在学生的眼里,汉字不再是单调的笔画组合,而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不相同的故事。如:学习“兔”这个字时,很容易把“、”忘了。有一个学生编出一个形象生动的小故事,这种现象就可以避免了:“……那一点是小白兔的短尾,小白兔没有尾巴就不可爱了,我们千万别把它忘了!”学习“串”这个字时,学生想到了羊肉串:“我最爱吃羊肉串了,那两个‘口’,就是羊肉,那一竖就是穿羊肉的棒,合起来就是‘羊肉串’的‘串’。”这就是编小故事识字的魅力。
9.编儿歌。朗朗上口、生动有趣的儿歌,对低年级孩子同样有着无穷的魅力。将一些生字编成通俗易懂的儿歌进行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左、右”两个字的才学,可编成:小朋友,靠右走,右字下面是个“口”,小朋友,要记清,左字直辖是个“工”。编儿歌让学生兴致勃勃,在快乐的笑声中记住了这些字。
事实上,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自主参与,小组合作对生字进行了主动探索,创造性地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识字能力提高很快。
三、给学生提供在生活中识字的舞台
一提起识字,我们总是习惯地想到课本、课堂、学校,这些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社会发展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同了,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汉字到处都有,随处可见。因此,我们要改变思维方式,拓宽途径,走开放识字之路。
1.利用校园文化识字。进入校园,扑面而来的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的文化设施;进入班级,班级名、课程表、黑板报、班级制度以及小伙伴的姓名……都是学生识字的素材。老师应该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日子一久学生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将熟悉环境与识字认知结合起来。
2.利用电视识字。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如新闻联播、儿童故事片,学生都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在看电视时,注意认读字幕,不懂的问家长。如此,耳听标准的发音,眼看屏幕上出现的字,不断地看、不断地听、不断地问,在不知不觉间,陌生的字符变得熟悉,进而成为学生自己认识的字。
3.利用商业资源识字。生活在商业化的信息社会里的学生,每天都要面临铺天盖地的广告、商标、招牌,可要求学生利用上街、旅游、活动等机会,问问爸爸妈妈广告牌上写的是什么,那个店叫什么名字,柜台上的商品叫什么,达到认读的目的。一次可能记不住,但次数多了,与那些字见面的频率也高,不知不觉中就认识了很多字。如:一位低年级学生跟随妈妈到菜市场买菜,他发现每种蔬菜都有一个标牌,标牌上有蔬菜的名称。于是,他就对着每种蔬菜认真识记标牌上的“韭菜、芹菜、菠菜、茄子、辣椒、黄瓜、西红柿”这些字,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了起来,这就是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舞台。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识字积极性,要大力宣扬、热情鼓励,以点带面,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在生活中识字的舞台。
一、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
生活识字,要从兴趣开始,因为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要想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首先必须培植学生热爱中华汉字的情感。中华汉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形象优美,极富魅力,你瞧:“轻”字令人有漂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坠;“笑”字使人欢快;“哭”字一看就像在流泪;“回”字真是小口回家大口关;“心”字一个小瓢,盛三只小虾,两只打食,一只看家……老师要善于以这些美丽的富有魅力的文字,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调动学习情绪,从而产生驾驭文字的乐趣。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创造性地识字
1.加一加。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已学过的熟字,拼凑在一起,成为新的字。如,门 耳=闻,木 又 寸=树。
2.减一减。与加一加的方法类似,不同点是从一个熟字中去掉某一部件。如:学“乌”字,学生从“鸟”字得到启示,说“鸟”字去掉一点就是“乌”。
3.换一换。依据形声字的特点,通过换熟字的部首来变成生字。比如,“清”字换“三点水”为”日”,就成“晴”;换“三点水”为“目”,就成“睛”;换“三点水”为“忄”,就成为“情”。
4.说一说。就是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字的意思。如:“信”字,一学生说:“信,就是一个人,他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寄出去。”形和义结合在一起,说得多棒啊!
5.演一演。《小猴子下山》一课生字中有“看、着”两字学生容易混淆。老师请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分辨清楚。有个学生是这样记的:孙悟空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就是“看”,并做出模仿动作,非常形象。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再问“着”,已有不少同学把两个指头伸到头上去了。
6.画一画。汉字源于图画,一些看似平常的字,稍徽加工,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如:“休”字,学生画了一棵树,又在左边画上了个人,边画边说:“一个人走累了,就靠在树上休息。”
7.猜一猜。“猜字谜“识字以其幽默风趣、朗朗上口的特殊魅力深受小学生喜爱。如“美”字,有学生编了“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还有学生编了“两朵鲜花插头上,王家大姐最漂亮”。
8.编小故事。在学生的眼里,汉字不再是单调的笔画组合,而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不相同的故事。如:学习“兔”这个字时,很容易把“、”忘了。有一个学生编出一个形象生动的小故事,这种现象就可以避免了:“……那一点是小白兔的短尾,小白兔没有尾巴就不可爱了,我们千万别把它忘了!”学习“串”这个字时,学生想到了羊肉串:“我最爱吃羊肉串了,那两个‘口’,就是羊肉,那一竖就是穿羊肉的棒,合起来就是‘羊肉串’的‘串’。”这就是编小故事识字的魅力。
9.编儿歌。朗朗上口、生动有趣的儿歌,对低年级孩子同样有着无穷的魅力。将一些生字编成通俗易懂的儿歌进行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左、右”两个字的才学,可编成:小朋友,靠右走,右字下面是个“口”,小朋友,要记清,左字直辖是个“工”。编儿歌让学生兴致勃勃,在快乐的笑声中记住了这些字。
事实上,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自主参与,小组合作对生字进行了主动探索,创造性地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识字能力提高很快。
三、给学生提供在生活中识字的舞台
一提起识字,我们总是习惯地想到课本、课堂、学校,这些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社会发展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同了,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汉字到处都有,随处可见。因此,我们要改变思维方式,拓宽途径,走开放识字之路。
1.利用校园文化识字。进入校园,扑面而来的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的文化设施;进入班级,班级名、课程表、黑板报、班级制度以及小伙伴的姓名……都是学生识字的素材。老师应该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日子一久学生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将熟悉环境与识字认知结合起来。
2.利用电视识字。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如新闻联播、儿童故事片,学生都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在看电视时,注意认读字幕,不懂的问家长。如此,耳听标准的发音,眼看屏幕上出现的字,不断地看、不断地听、不断地问,在不知不觉间,陌生的字符变得熟悉,进而成为学生自己认识的字。
3.利用商业资源识字。生活在商业化的信息社会里的学生,每天都要面临铺天盖地的广告、商标、招牌,可要求学生利用上街、旅游、活动等机会,问问爸爸妈妈广告牌上写的是什么,那个店叫什么名字,柜台上的商品叫什么,达到认读的目的。一次可能记不住,但次数多了,与那些字见面的频率也高,不知不觉中就认识了很多字。如:一位低年级学生跟随妈妈到菜市场买菜,他发现每种蔬菜都有一个标牌,标牌上有蔬菜的名称。于是,他就对着每种蔬菜认真识记标牌上的“韭菜、芹菜、菠菜、茄子、辣椒、黄瓜、西红柿”这些字,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了起来,这就是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舞台。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识字积极性,要大力宣扬、热情鼓励,以点带面,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在生活中识字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