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马都是浮云”,唯有健康是自己的。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保健科普知识的大量传播,大量的健康新知不断涌现于各种媒体。与此同时,各种危言耸听的健康流言也频频出现,它们大都似是而非,或夸大其辞,或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有的甚至在社会上盛行一时,令人困惑而无所适从。下面拣其流传较广者简单剖析一下。
眼保健操残害中国儿童49年
2012年夏季,网友“直播上海”在微博中称,“眼保健操残害中国青少年49年了,全世界仅中国做眼保健操,按摩毫无作用的穴位,49年来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升至世界第二,达3.6亿人,做眼保健操无法改善视力,许多学生用脏手按摩导致红眼病、眼部感染等。眼保健操是于1963年由北京医学院体育教研室刘世铭主任自创的,结果被强制在全国推行,毫无科学根据。”
面对质疑,没有一个权威部门站出来说话,使这条以偏概全的微博越传越广。
其实,眼保健操的作用不能抹杀。在面部取局部穴位适度按摩,改善眼部血液循环,使眼睫状肌得到放松,缓解视疲劳,让视力得到改善。长期坚持,对眼睛肯定是有保护作用的,至少让孩子在课业繁重的间隙,休息一下眼睛。至于做眼保健操时手可能不太干净,确有可能导致眼部感染,诸如出现红眼病等等,这倒是应该提醒的。
儿童都需要补钙
调查显示,国内近九成的家长会接受某些医生和亲友的建议,在宝宝六个月之前就开始给孩子补钙。在某些医生和亲友眼中,中国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缺钙,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
给孩子补钙一直是社会热门话题。不少厂商大肆渲染国人大都缺钙,缺钙可能导致各种严重的后果等等。但不少专家认为,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的日常饮食所摄入的钙质完全、或者基本可以满足成长的需要。就是说,母乳和婴儿奶粉就能提供足够的钙质,无须补钙。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有36项研究证明,正常膳食下的钙轻度缺乏不影响儿童成长,只有当钙严重缺乏影响到骨钙化时,才会影响到儿童成长。
专家建议:究竟需不需要给孩子补钙,最好先到专门的医疗机构检测一下,然后,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避免盲目补钙。
微波炉加热的食物致癌
“吃微波炉加热的食物有可能致癌”,在相当长时间流传甚广。据说源自新加坡营养学博士洪山本《疾病的形成与防范》一书,书中抛出了“微波有害论”。该书称,如果用微波炉煮热食物,会把癌细胞养得肥肥壮壮的;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云云。因此,有微博称,“食物经过微波加热,食物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人体不能识别的分子,有些还具有毒性,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或动物,体内会发生严重的生理变化,容易导致癌症、荷尔蒙失调、淋巴和消化系统紊乱、血液和免疫力异常。”
海内外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这种说法纯属危言耸听,没有多少科学依据。微波炉顾名思义,是透过微波将食物加热。微波炉能发出2450兆赫的超短速电磁波,让食物内的水分子产生共鸣震动,电磁波每秒钟要转二十几亿圈,水分子以这样的速度跟着转,自然也就“浑身发热”,温度在短时间内就急剧升高了将食物加热。用微波炉煮食好处在于能快速将食物解冻或加热煮熟,既省时又方便,同时能保留食物内的营养。
微波炉的电磁波属辐射线一种,不少人担心这些食物受辐射影响,人吃了会增加患癌机会云云。其实这只是对微波煮食的误解。辐射线有热能、电波、X线、红外线、核放射线等多种,而微波属热能射线,将热能传送到食物身上,令食物产生加温反应,食物本质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一旦微波停止,旋转电场消失了,水分子也就重新恢复了常态。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本身并没有被微波改变,所以,用微波炉加热并不会让食物含有致癌物质。
钱包放“屁兜”会压得脊柱侧弯
2012年1月3日,李开复一条微博:“钱包伤害脊椎。现在钱包越来越厚,而长期把钱包放在裤子后口袋会压迫脊椎神经,造成脊柱弯曲。我前一阵腰椎不适,可能就是钱包害的。现在换用薄钱包,放到西装口袋。”名人效应让“钱包放‘屁兜’脊柱受压会侧弯”的说法迅速流传。
其实,钱包较轻,它对脊柱的作用力很小。而且,它对脊柱的影响主要施加于腰椎尾部,这里是脊柱最强壮的部分,因此,钱包并不足以使脊柱变形。专家介绍,塞在后裤兜钱包的真正危害是压迫梨状肌(位于臀部深层),坐骨神经正好从梨状肌下方穿出来,受到刺激可能会引起臀部及腿部的疼痛。
虾与维生素C同食等于砒霜
网上流传台湾一名女孩突然七孔流血暴毙。经初步验尸,断定为因砒霜中毒而死亡。一名医学院的教授被邀赶来协助破案。他仔细地察看了死者胃中取物后说:“砒霜是在死者腹内产生的。”死者生前每天会服食维生素C,晚餐又吃了大量的虾。问题就出在这里!研究人员发现,虾等软壳类食物含有大量浓度较高的五价砷化合物。这种物质食入体内,本身对人体并无毒害作用。但在服用维生素C之后,由于化学作用,使原来无毒的五价砷转变为有毒的三价砷,即三氧化二砷,这就是人们俗称的砒霜!
于是,得出结论:为慎重起见,在服用维生素C期间,应忌食虾类。
专家指出,这是典型的偷换概念。砒霜确实是三价砷,维生素C也确实是还原剂,把五价还原成三价,听起来似乎也是合理的。海鲜里的砷主要以有机砷的形式存在,无机砷的含量在海鲜里最多不超过总砷含量的4%,其中多是五价砷,少量是三价砷。而占主体地位的有机砷的危害非常之小,它们基本上会被原封不动地排出体外。要想通过海鲜中的砷还原,达到口服砒霜致死量的下限,至少要一次性吃掉106 kg的虾!
如果确实要在这个问题上较真,我们更应该担心包括大米和面粉在内的谷物食品,它们提供了我们日常饮食中大部分的无机砷。假如维生素C真能轻而易举地还原五氧化二砷从而让人中毒,那么,该考虑的就不止是吃不吃虾的问题了,而是吃不吃饭的问题了。幸好,我们似乎还未听说过有人因为吃“维生素C+大量米饭”而死亡的。除了流言中那个语焉不详的案例,迄今为止,尚未见一例被认为与鱼虾有关的砷中毒病例。
其实,这只不过是误导人们多年的“食物相克”之说中的一个例子。这类邪说太多了,还有诸如“感冒药+可乐=中毒”之类的等等。
与其关注食物相克,我们还不如多关注食品卫生安全。比如,不要吃已经被证明含有毒素病害的食物,不要吃河豚、毒蘑菇等,不要吃没煮熟的食物,尤其是扁豆、生豆浆等等。
眼保健操残害中国儿童49年
2012年夏季,网友“直播上海”在微博中称,“眼保健操残害中国青少年49年了,全世界仅中国做眼保健操,按摩毫无作用的穴位,49年来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升至世界第二,达3.6亿人,做眼保健操无法改善视力,许多学生用脏手按摩导致红眼病、眼部感染等。眼保健操是于1963年由北京医学院体育教研室刘世铭主任自创的,结果被强制在全国推行,毫无科学根据。”
面对质疑,没有一个权威部门站出来说话,使这条以偏概全的微博越传越广。
其实,眼保健操的作用不能抹杀。在面部取局部穴位适度按摩,改善眼部血液循环,使眼睫状肌得到放松,缓解视疲劳,让视力得到改善。长期坚持,对眼睛肯定是有保护作用的,至少让孩子在课业繁重的间隙,休息一下眼睛。至于做眼保健操时手可能不太干净,确有可能导致眼部感染,诸如出现红眼病等等,这倒是应该提醒的。
儿童都需要补钙
调查显示,国内近九成的家长会接受某些医生和亲友的建议,在宝宝六个月之前就开始给孩子补钙。在某些医生和亲友眼中,中国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缺钙,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
给孩子补钙一直是社会热门话题。不少厂商大肆渲染国人大都缺钙,缺钙可能导致各种严重的后果等等。但不少专家认为,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的日常饮食所摄入的钙质完全、或者基本可以满足成长的需要。就是说,母乳和婴儿奶粉就能提供足够的钙质,无须补钙。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有36项研究证明,正常膳食下的钙轻度缺乏不影响儿童成长,只有当钙严重缺乏影响到骨钙化时,才会影响到儿童成长。
专家建议:究竟需不需要给孩子补钙,最好先到专门的医疗机构检测一下,然后,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避免盲目补钙。
微波炉加热的食物致癌
“吃微波炉加热的食物有可能致癌”,在相当长时间流传甚广。据说源自新加坡营养学博士洪山本《疾病的形成与防范》一书,书中抛出了“微波有害论”。该书称,如果用微波炉煮热食物,会把癌细胞养得肥肥壮壮的;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云云。因此,有微博称,“食物经过微波加热,食物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人体不能识别的分子,有些还具有毒性,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或动物,体内会发生严重的生理变化,容易导致癌症、荷尔蒙失调、淋巴和消化系统紊乱、血液和免疫力异常。”
海内外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这种说法纯属危言耸听,没有多少科学依据。微波炉顾名思义,是透过微波将食物加热。微波炉能发出2450兆赫的超短速电磁波,让食物内的水分子产生共鸣震动,电磁波每秒钟要转二十几亿圈,水分子以这样的速度跟着转,自然也就“浑身发热”,温度在短时间内就急剧升高了将食物加热。用微波炉煮食好处在于能快速将食物解冻或加热煮熟,既省时又方便,同时能保留食物内的营养。
微波炉的电磁波属辐射线一种,不少人担心这些食物受辐射影响,人吃了会增加患癌机会云云。其实这只是对微波煮食的误解。辐射线有热能、电波、X线、红外线、核放射线等多种,而微波属热能射线,将热能传送到食物身上,令食物产生加温反应,食物本质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一旦微波停止,旋转电场消失了,水分子也就重新恢复了常态。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本身并没有被微波改变,所以,用微波炉加热并不会让食物含有致癌物质。
钱包放“屁兜”会压得脊柱侧弯
2012年1月3日,李开复一条微博:“钱包伤害脊椎。现在钱包越来越厚,而长期把钱包放在裤子后口袋会压迫脊椎神经,造成脊柱弯曲。我前一阵腰椎不适,可能就是钱包害的。现在换用薄钱包,放到西装口袋。”名人效应让“钱包放‘屁兜’脊柱受压会侧弯”的说法迅速流传。
其实,钱包较轻,它对脊柱的作用力很小。而且,它对脊柱的影响主要施加于腰椎尾部,这里是脊柱最强壮的部分,因此,钱包并不足以使脊柱变形。专家介绍,塞在后裤兜钱包的真正危害是压迫梨状肌(位于臀部深层),坐骨神经正好从梨状肌下方穿出来,受到刺激可能会引起臀部及腿部的疼痛。
虾与维生素C同食等于砒霜
网上流传台湾一名女孩突然七孔流血暴毙。经初步验尸,断定为因砒霜中毒而死亡。一名医学院的教授被邀赶来协助破案。他仔细地察看了死者胃中取物后说:“砒霜是在死者腹内产生的。”死者生前每天会服食维生素C,晚餐又吃了大量的虾。问题就出在这里!研究人员发现,虾等软壳类食物含有大量浓度较高的五价砷化合物。这种物质食入体内,本身对人体并无毒害作用。但在服用维生素C之后,由于化学作用,使原来无毒的五价砷转变为有毒的三价砷,即三氧化二砷,这就是人们俗称的砒霜!
于是,得出结论:为慎重起见,在服用维生素C期间,应忌食虾类。
专家指出,这是典型的偷换概念。砒霜确实是三价砷,维生素C也确实是还原剂,把五价还原成三价,听起来似乎也是合理的。海鲜里的砷主要以有机砷的形式存在,无机砷的含量在海鲜里最多不超过总砷含量的4%,其中多是五价砷,少量是三价砷。而占主体地位的有机砷的危害非常之小,它们基本上会被原封不动地排出体外。要想通过海鲜中的砷还原,达到口服砒霜致死量的下限,至少要一次性吃掉106 kg的虾!
如果确实要在这个问题上较真,我们更应该担心包括大米和面粉在内的谷物食品,它们提供了我们日常饮食中大部分的无机砷。假如维生素C真能轻而易举地还原五氧化二砷从而让人中毒,那么,该考虑的就不止是吃不吃虾的问题了,而是吃不吃饭的问题了。幸好,我们似乎还未听说过有人因为吃“维生素C+大量米饭”而死亡的。除了流言中那个语焉不详的案例,迄今为止,尚未见一例被认为与鱼虾有关的砷中毒病例。
其实,这只不过是误导人们多年的“食物相克”之说中的一个例子。这类邪说太多了,还有诸如“感冒药+可乐=中毒”之类的等等。
与其关注食物相克,我们还不如多关注食品卫生安全。比如,不要吃已经被证明含有毒素病害的食物,不要吃河豚、毒蘑菇等,不要吃没煮熟的食物,尤其是扁豆、生豆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