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目的:通过研究HIIT训练与中等强度训练这两种不同强度类型的运动模式对大学生心肺能力的改善情况,为大学生选择改善心肺能力的训练方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以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科学系20名健康大学生(10名男生10名女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成甲乙两组(每组5名男生5名女生),甲组采用HIIT训练模式,乙组采用中等强度训练模式,使用MONARK Ergomedic 839E功率自行车为运动工具、K4B2遥测运动心肺仪作为测量工具,甲乙两组按照对应的训练强度进行测试。研究结果:6周训练后HIIT训练组的VO2max整体提升了10.8%,中等强度训练组的VO2max整体提升了20.6%;HIIT训练组的肺活量整体提升了13.6%,中等强度训练组的肺活量整体提升了5.4%;HIIT训练组的肺活量整体提升了23.5%;中等强度训练组的肺活量整体提升了10.9%。结论:在提升心肺能力方面,选用HIIT训练和中等强度训练两种运动模式,均有效果,但是HIIT训练对心肺能力整体的提升效果优于传统中等强度训练。
关键词:HIIT训练;中等强度训练;心肺能力;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8.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4.015
心肺功能是人体心脏泵血及肺部吸入氧气的能力,而两者的能力又直接影响全身器官及肌肉的活动,人体全身均需要依靠氧气,以燃烧体内储存的能量,让它们变成热能,器官及肌肉得到热能才能活动[1]。部分大学生在安逸的大学生活中,运动能力及身体素质下降,甚至不能合格完成体能测试,想提高自己的心肺能力却又不接受枯燥漫长的传统长跑等中等强度训练。HIIT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即高强度间歇训练,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兴的运动模式,以其效率高、时间短的特点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使用。据国内外部分研究表明:短期的HIIT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平时缺乏锻炼青年的运动耐量;能提高优秀自行车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成绩;提高运动员的总输出功率及最大摄氧量;较长时间的间歇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陈玉平在研究三种不同强度(极量强度、中等强度、亚极量强度)、总功一样的功率自行车运动中的能量消耗特点后,得出结论:在总功一致的情况下,极量强度运动相对于中等强度及亚极量强度的能量代谢效率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消耗更多的能量,对机体的刺激更强[2]。本研究探讨HIIT训练与中等强度训练两种运动模式对大学生心肺能力的影响,通过遥测运动心肺仪监测摄氧量、肺活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为实验结果提供可靠依据。众所周知,传统中等强度的训练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心肺能力[3]。通过实验所测结果,评估HIIT训练与中等强度训练对心肺能力的影响,对比两种模式下大学生心肺能力的提升幅度,为大学生选择提高心肺能力的运动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名健康大学生(男女生各10名),有规律参加锻炼且有一定运动经验,排除超重的学生(排除標准为BMI并结合体脂率 BMI
关键词:HIIT训练;中等强度训练;心肺能力;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8.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4.015
心肺功能是人体心脏泵血及肺部吸入氧气的能力,而两者的能力又直接影响全身器官及肌肉的活动,人体全身均需要依靠氧气,以燃烧体内储存的能量,让它们变成热能,器官及肌肉得到热能才能活动[1]。部分大学生在安逸的大学生活中,运动能力及身体素质下降,甚至不能合格完成体能测试,想提高自己的心肺能力却又不接受枯燥漫长的传统长跑等中等强度训练。HIIT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即高强度间歇训练,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兴的运动模式,以其效率高、时间短的特点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使用。据国内外部分研究表明:短期的HIIT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平时缺乏锻炼青年的运动耐量;能提高优秀自行车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成绩;提高运动员的总输出功率及最大摄氧量;较长时间的间歇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陈玉平在研究三种不同强度(极量强度、中等强度、亚极量强度)、总功一样的功率自行车运动中的能量消耗特点后,得出结论:在总功一致的情况下,极量强度运动相对于中等强度及亚极量强度的能量代谢效率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消耗更多的能量,对机体的刺激更强[2]。本研究探讨HIIT训练与中等强度训练两种运动模式对大学生心肺能力的影响,通过遥测运动心肺仪监测摄氧量、肺活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为实验结果提供可靠依据。众所周知,传统中等强度的训练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心肺能力[3]。通过实验所测结果,评估HIIT训练与中等强度训练对心肺能力的影响,对比两种模式下大学生心肺能力的提升幅度,为大学生选择提高心肺能力的运动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名健康大学生(男女生各10名),有规律参加锻炼且有一定运动经验,排除超重的学生(排除標准为BMI并结合体脂率 B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