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较之其他学科,更有丰富性和生动性,语文学科的性质不但对语文课提出了要“活”的要求,也为课堂的“活”奠定了内在基础。只有准确地把握住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才不会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才会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特长。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082-01
什么是“活”?有人把它理解为热闹,有人将其理解为活跃。我们认为,这些理解不但没抓住本质,而且搞不好会导致教学的无序杂乱。活跃只是“活”的表征之一,而且活跃绝不是只有教得“活”的课堂教学所独有的表征,也就是说活跃热闹的课堂,不一定就是上得“活”,它应当表现为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汉语的民族特色、能充分体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充分利用好教材而又不囿于教材;能充分体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的统一;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功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一 “乐”是活的前提
“乐”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引导人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乐”也是潜在的学习动力,使人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乐”又是一位学习良师,使人加快获得知识的进程。《论语•雍也篇》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原理告诉人们,兴趣导致欢快,学起来能得到内在的满足。研究结果也表明,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学起来、教起来就容易活,效率也就高。那么如何做到乐呢?
(1)目标激励,化苦为乐。语文教师要从培养又红又专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的人生目标,唤起他们学好语文的原动力,以苦为乐,化苦为乐。
(2)讲究实效,学有所乐。教师应设法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有所得的快感,教师既要胸中有书,更要目中有人,务实求真,使学生学有所乐。
(3)示范表率,寓教于乐。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运用自身的感召力,充分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如:要求学生背诵的,自己先“亮相”,亦可经常“下水”作文。真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开发智力,其乐融融。
二 改变观念,让学生作为学习主角活起来
语文教学观念的一种深刻的变革就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要让学生唱主角,变讲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笔者在教《春》《天上的街市》《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月亮上的足迹》《桃花源记》《为学》等课文时,都给学生1-2节自读、钻研、讨论、交流看法的时间,教者相机引导、点拨,学生思维十分活跃,一节课能提出二三十个问题,问题涉及字、词、句、标题、内容、结构、主题、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作者观点、写作背景等各个方面,甚至连标点符号的运用也提出来了。有些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互相之间就能解答,有些问题学生解答不了,教师再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活了学生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研读的习惯和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中我们要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读书,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即席发言中锻炼口才,在自由讨论中放飞思想。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只是相机点拨,激疑导趣。话不在多,要说得恰到好处,能帮助学生打开一扇扇思考的窗户,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 把涌动的生活之水注入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的活水在生活之中,处处留心皆语文。蒲松龄不正是在与众人聊天中触发积累写成不朽之作《聊斋志异》的吗?语文教师是人师,应当启发学生树立“交往即是学习”的观念,自觉将自己与人交往的过程转化为学习语文的过程。语文的信息往往以物质为载体,有限的文字材料与无限的生活载体联系起来,这才是语文的特性、语文的优势。语文教师是指导学生全方位学习语文的老师,不仅仅是语文教材教学的老师。语文与生活、教材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语文教学才有了活的课堂和课堂的活水。
笔者在执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周围的人在冬天里的不同表现,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拍摄雪景照片,搜集有关描写雪的古今名句,再把这些材料带进课堂进行交流,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以“本地的冬天”为话题练习写作。这样,把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认识了本地冬天的特点,还写出了有真实感受的优美习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 博学多才,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把语文课教活,教师本身就要有一眼常流常新的清泉。语文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靠传授教材的知识来应付考试,那就远远不够了。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都应不断充实自己。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并加以自己独特的见解,把自己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告别那种依照教学参考资料画瓢的做法。其次,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如报刊或网络。假如选入新教材中的《阿房宫赋》和《过秦论》等文章,我在认真备好教材之外,上网查阅有关秦朝和秦始皇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再其次,读课文的原著及有关专业的书籍,充分利用课内外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丰富的知识、独特的见解、真挚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定能叩响莘莘学子的心弦,既教活了语文课,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只有准确地把握住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才不会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才会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特长;在教学内容上,才不会片面地把语文的语言视为语法理论上的“语盲”,而视为语言交际中的“话言” 才能去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特征,重视美育和德育的渗透。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才不会陷入教学的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才会拿得出各种教学方法上的总钥匙——活,依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等,取其所长,舍其所短,随机应变,有效地组织课堂,使课堂教学充分地“活”起来。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082-01
什么是“活”?有人把它理解为热闹,有人将其理解为活跃。我们认为,这些理解不但没抓住本质,而且搞不好会导致教学的无序杂乱。活跃只是“活”的表征之一,而且活跃绝不是只有教得“活”的课堂教学所独有的表征,也就是说活跃热闹的课堂,不一定就是上得“活”,它应当表现为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汉语的民族特色、能充分体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充分利用好教材而又不囿于教材;能充分体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的统一;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功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一 “乐”是活的前提
“乐”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引导人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乐”也是潜在的学习动力,使人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乐”又是一位学习良师,使人加快获得知识的进程。《论语•雍也篇》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原理告诉人们,兴趣导致欢快,学起来能得到内在的满足。研究结果也表明,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学起来、教起来就容易活,效率也就高。那么如何做到乐呢?
(1)目标激励,化苦为乐。语文教师要从培养又红又专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的人生目标,唤起他们学好语文的原动力,以苦为乐,化苦为乐。
(2)讲究实效,学有所乐。教师应设法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有所得的快感,教师既要胸中有书,更要目中有人,务实求真,使学生学有所乐。
(3)示范表率,寓教于乐。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运用自身的感召力,充分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如:要求学生背诵的,自己先“亮相”,亦可经常“下水”作文。真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开发智力,其乐融融。
二 改变观念,让学生作为学习主角活起来
语文教学观念的一种深刻的变革就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要让学生唱主角,变讲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笔者在教《春》《天上的街市》《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月亮上的足迹》《桃花源记》《为学》等课文时,都给学生1-2节自读、钻研、讨论、交流看法的时间,教者相机引导、点拨,学生思维十分活跃,一节课能提出二三十个问题,问题涉及字、词、句、标题、内容、结构、主题、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作者观点、写作背景等各个方面,甚至连标点符号的运用也提出来了。有些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互相之间就能解答,有些问题学生解答不了,教师再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活了学生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研读的习惯和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中我们要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读书,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即席发言中锻炼口才,在自由讨论中放飞思想。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只是相机点拨,激疑导趣。话不在多,要说得恰到好处,能帮助学生打开一扇扇思考的窗户,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 把涌动的生活之水注入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的活水在生活之中,处处留心皆语文。蒲松龄不正是在与众人聊天中触发积累写成不朽之作《聊斋志异》的吗?语文教师是人师,应当启发学生树立“交往即是学习”的观念,自觉将自己与人交往的过程转化为学习语文的过程。语文的信息往往以物质为载体,有限的文字材料与无限的生活载体联系起来,这才是语文的特性、语文的优势。语文教师是指导学生全方位学习语文的老师,不仅仅是语文教材教学的老师。语文与生活、教材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语文教学才有了活的课堂和课堂的活水。
笔者在执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周围的人在冬天里的不同表现,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拍摄雪景照片,搜集有关描写雪的古今名句,再把这些材料带进课堂进行交流,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以“本地的冬天”为话题练习写作。这样,把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认识了本地冬天的特点,还写出了有真实感受的优美习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 博学多才,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把语文课教活,教师本身就要有一眼常流常新的清泉。语文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靠传授教材的知识来应付考试,那就远远不够了。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都应不断充实自己。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并加以自己独特的见解,把自己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告别那种依照教学参考资料画瓢的做法。其次,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如报刊或网络。假如选入新教材中的《阿房宫赋》和《过秦论》等文章,我在认真备好教材之外,上网查阅有关秦朝和秦始皇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再其次,读课文的原著及有关专业的书籍,充分利用课内外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丰富的知识、独特的见解、真挚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定能叩响莘莘学子的心弦,既教活了语文课,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只有准确地把握住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才不会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才会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特长;在教学内容上,才不会片面地把语文的语言视为语法理论上的“语盲”,而视为语言交际中的“话言” 才能去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特征,重视美育和德育的渗透。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才不会陷入教学的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才会拿得出各种教学方法上的总钥匙——活,依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等,取其所长,舍其所短,随机应变,有效地组织课堂,使课堂教学充分地“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