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来源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b82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质疑,质疑是创造的萌芽.由于长期受陈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很多教师是穿新鞋走老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打乒乓式”的问答式.时间长了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泯灭,同时会扼杀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其实学生质疑能力越强,思维就越活跃.
  一、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乐问
  教师要把对待错误的惧怕心理和严厉态度转变为承受心理和宽容态度,这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让学生生活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才可能调动起他们热爱学习的情感.教师应想方设法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内在的积极因素,培养他们的质疑问题的勇气和习惯,让他们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数学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假设,修正假设,使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水平不断复杂化,并逐渐接近成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只不过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某种尝试,它只能反映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某个阶段的水平,而不能代表其最终的实际水平.因此,揭示错误是为了最后消灭错误,在教学中给学生展示的这一尝试、修正的过程,是与学生独立解题的过程相吻合的.教师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正确的结论,而且是一个让学生领略了探索、调试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对学生的解题过程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设诱因,能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欲望,使学生乐于提问.
  例如,讲初一“数轴”这节内容时,学生往往三要素画不全,或单位长度标反了,如果一味的批评,反而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相反教师备课时把各种可能出现的错误都罗列出来,让学生纠错,互相提问,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生还有一种成就感.或许有的学生会产生疑问:数轴的正方向可不可以取向左、向上、向下呢?这时教师可以给出答复,并说明数轴是为后面要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内容打基础的.
  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会问
  新形势下教师不再是一个教书匠,不能局限于教教材,而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美国心理学家罗斯也曾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虽然我们教师都清楚“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核心,提问是学好数学的生命.”但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问题常常是由教师提出的,这不是不可以,但问题若是能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就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则会更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学生不能停留在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会检查、分析、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教师在课堂上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情境,以学生为主体,提供给学生一个质疑的空间,使学生自觉发现、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迫不及待地想解决问题的需求,以促进问题意识的产生,启发他们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质疑,学会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做过一个尝试.教完一章内容后,让学生自己出一份试卷,然后交换了考,最后试卷还是由出卷人批,每位学生不仅要面对答卷人提出的疑问,同时还要对自己所考的试卷提出质疑,如此下来每位学生对本章内容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重点、难点得到及时巩固,效果确实不错.
  三、巧设悬念、“无事生非”,使学生善问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上黑板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特别是公开课,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而且典型错误,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掩盖了学生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如果通过一两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暴露错解,师生共同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学生就能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迅速从错误中走出来,从而增强辨别错误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备课时可适当从错误思路去构思,课堂上应加强对典型歧路的分析,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多巧设悬念,故意制造一些“矛盾”,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所在并能提出各种疑点,渐渐的指引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打破常规思路,善于用智慧的天眼来捕捉“问”的契机,不但让学生爱问、敢问,而且善问,这样的话则更有利于思维的拓展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数学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注意疏通信息渠道,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检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习惯,架设起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能力与知识相融合的金桥.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能力必须因材施教,持之以恒.要充分肯定、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让学生会问、敢问、想问、乐问、善问的习惯,只要有问题,才会有探索,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让学生在“问”中学,在“问题”中去探索数学的奥秘,去寻求数学的乐趣.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