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什么地位,发挥了什么作用,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实践证明,只有在平等师生关系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然而,由于“师道尊严”的观念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漫长历史,直到今天,我们的许多教师还是习惯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习惯于以一个尊者、长者、说教者的身份面对学生。可以说,师生平等仍是许多教师没有跨过的一道槛。
为此,学校从2007年3月1日起推行了“全员育人导师制”,要求每位教师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负责带2~3名学生作为自己的育人对象。和以前的老师对学生的单独辅导不同的是,导师必须作为平等的一员同学生进行沟通,不得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要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全员育人导师制不是用什么先进的理念去武装教师,而是试图通过制度的实施去唤醒教师平等育人的意识,指导教师的育人行为。
一、家访——叩开孩子的心扉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登门家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登门家访作为一项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工作,有着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更直接、全面地了解学生,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可以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对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为此,在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的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重拾登门家访这个法宝。除了提倡教师平时家访外,学校还统一安排时间组织进行全校性的集体家访,以尽可能实现和家长的零距离接触,把爱和关心带到学生家中。
小芳是张老师班中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姑娘,基础差,学习不够自觉,任凭老师苦口婆心,她都无动于衷,真拿她没有办法。在她面前,老师对自己的能力都有些怀疑了。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后,张老师来到小芳家进行了家访。在家访散记里,张老师这样写到:
接待我的是小芳的奶奶,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坐下之后,我原本想如实地向老人汇报一下小芳在校的学习情况,没想到,老人先开口了。
她叹了口气说:“这孩子,可怜呀!在芳芳很小的时候,娘就离家出走了,至今也没回来。她是个懂事的孩子,就是学习差了点。她爸爸很忙,没有时间管她,而我,大字不识,顶多问问她作业完成了没有……”
听着老人的讲述,我突然变得口拙起来。想想平时对她的冷漠、指责,懊恼、内疚挤压在了我胸口。
感情变了,做法也就不同了。
从那以后,我对她多了一份耐心,多了一份关爱,更多了一份责任。空闲时,我会找她谈谈心,聊聊天。渐渐地,她愿意与我接近了,有了心里话也能坦率地跟我谈了。课堂上,我有意识地请她回答问题,当她回答不尽人意时,我会给她提示,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批改作业时,我会格外关注,只要有进步,就毫不犹豫地打上“优秀”,还写上激励性的批语,如“有进步,老师为你高兴,加油吧!”“书写如能工整些,那将更好!”……
没想到,一句批语竟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我的激励使她得到了进步,而她的一点进步也激励着我。我们一同努力着。
终于有一天,在一次语文单元练习中,她达到了“良好”标准,学习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是多么不容易啊!为此,班会课上,我又表扬了她,还给她发了奖品。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她接过了奖品,脸上露出的久违的笑容,是如此灿烂!
是啊,“花儿”开了!
二、谈心——走入学生的内心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的效果。为此,在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的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蹲下身子,沉到学生中去,每周至少和受导学生谈心两次。于是,在同小的校园里,随处可以看见老师和孩子轻松愉快地交流着,这里没有命令、警告、训诫、讽刺、责难,只有愉悦、融洽和微笑。在这样的交谈中,孩子们畅开了心扉。
小东是新转来的一名学困生,教过他的老师都很头疼。小东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在一家餐厅工作,上班时间较长,很少顾及到自己的孩子。由于无人管教,小东经常出入游戏室,还与坏孩子结伴盗窃工厂里的废铁,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作为小东的导师,攀老师经常找他谈心,多的时候一天一次,少的时候也是一周三次。开始时,攀老师不聊学习,只是聊他的生活,聊他的需求。这样做,一方面是对他在校内校外的情况作及时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希望用爱的甘露滋润他的心田。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心交流,小东进步很大,每天都能按时上学、按时回家了,作业也开始正常化了,特别是樊老师教的语文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谈心使教师的爱在无形中融入了学生的心田,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实施了教育。
三、写信——传递爱心的桥梁
全员育人导师制还提倡教师与学生进行书信来往。这种看似传统却很有效的交流手段消除了部分学生因羞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愿与老师沟通的封闭心理,特别是对待一些所谓的“差生”,书信交流会起到简单的训斥或责骂所无法取得的效果。
小庞是一位顽皮的孩子,歪理特别多,除了老师,没人说得过他。于是,凌老师选择用书信的方式与他进行了沟通。
亲爱的小庞:
……
最初对你的关注是从开学初的几次作业开始的,和你高高的个子极不相称是你纤细的字,以及作业的拖拉,这些都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你的进一步了解是9月10日教师节时的家访,还记那个晴朗的下午,我、吴老师和时老师一起去你家的情形吗?从这次家访中我们了解到,你有一位伟大的妈妈,一年四季天天接你送你,风雨无阻。一件平凡的事情坚持做下来就是伟大。小庞,真为你有这样负责的妈妈感到高兴。你觉得呢?妈妈平时可能会批评你,作为儿子的你真不应该不理不睬了。你也要常常站在妈妈的角度去想一想,对吗?
还有一件事也让凌老师很高兴。那就是你有些地方比开学初进步了,比如上课时(数学课)你比以前会听课了,也时常举起手想回答问题了。这很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要从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开始。又比如,回家做作业,开学初有点小问题,之后的一个学期,我再没有因为你的家庭作业而找过你。这些都说明你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而且,有几次数学考试成绩也令我满意,可见付出总会有回报的。
还记得我上次找你谈话时说的电脑游戏的事吗?也不知道你最近有没有玩电脑游戏,在这里我还是反对你玩这些游戏,在虚拟世界里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真的有些不值。你现在正在紧张的学习中,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倒不如为自己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多增长点知识。当然,读书需要养成习惯,要克服开始的没劲,等你投入进去以后,你不仅会比别人知道更多,还会对读书越来越感兴趣,这远比打游戏收获大。不信试试!
……
事后,小庞的妈妈打电话给凌老师说,自从那天收到了老师的来信后,他的变化很大,他拿着信开心地跟我说:“妈妈,凌老师给我写信了,还表扬了我,说我这个学期有进步。凌老师说得对,我保证再也不打网络游戏了,还有,我一定要好好对您,请您放心。”
在推进全员育人导师制一年多时间里,学校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教师理念转变了,他们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呵护每一颗心灵,让每个孩子都生活在同样的阳光下,让每一个孩子都身心健康;接受辅导的学生学习进步明显,他们把老师当作了知心朋友,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全员育人导师制带领全校教师实践着同小的教育理念,尽管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学校坚持,德育就是质量的意志不会改变,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决心不会动摇,相信同小的明天会更美好。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市同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徐向阳
为此,学校从2007年3月1日起推行了“全员育人导师制”,要求每位教师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负责带2~3名学生作为自己的育人对象。和以前的老师对学生的单独辅导不同的是,导师必须作为平等的一员同学生进行沟通,不得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要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全员育人导师制不是用什么先进的理念去武装教师,而是试图通过制度的实施去唤醒教师平等育人的意识,指导教师的育人行为。
一、家访——叩开孩子的心扉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登门家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登门家访作为一项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工作,有着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更直接、全面地了解学生,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可以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对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为此,在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的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重拾登门家访这个法宝。除了提倡教师平时家访外,学校还统一安排时间组织进行全校性的集体家访,以尽可能实现和家长的零距离接触,把爱和关心带到学生家中。
小芳是张老师班中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姑娘,基础差,学习不够自觉,任凭老师苦口婆心,她都无动于衷,真拿她没有办法。在她面前,老师对自己的能力都有些怀疑了。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后,张老师来到小芳家进行了家访。在家访散记里,张老师这样写到:
接待我的是小芳的奶奶,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坐下之后,我原本想如实地向老人汇报一下小芳在校的学习情况,没想到,老人先开口了。
她叹了口气说:“这孩子,可怜呀!在芳芳很小的时候,娘就离家出走了,至今也没回来。她是个懂事的孩子,就是学习差了点。她爸爸很忙,没有时间管她,而我,大字不识,顶多问问她作业完成了没有……”
听着老人的讲述,我突然变得口拙起来。想想平时对她的冷漠、指责,懊恼、内疚挤压在了我胸口。
感情变了,做法也就不同了。
从那以后,我对她多了一份耐心,多了一份关爱,更多了一份责任。空闲时,我会找她谈谈心,聊聊天。渐渐地,她愿意与我接近了,有了心里话也能坦率地跟我谈了。课堂上,我有意识地请她回答问题,当她回答不尽人意时,我会给她提示,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批改作业时,我会格外关注,只要有进步,就毫不犹豫地打上“优秀”,还写上激励性的批语,如“有进步,老师为你高兴,加油吧!”“书写如能工整些,那将更好!”……
没想到,一句批语竟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我的激励使她得到了进步,而她的一点进步也激励着我。我们一同努力着。
终于有一天,在一次语文单元练习中,她达到了“良好”标准,学习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是多么不容易啊!为此,班会课上,我又表扬了她,还给她发了奖品。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她接过了奖品,脸上露出的久违的笑容,是如此灿烂!
是啊,“花儿”开了!
二、谈心——走入学生的内心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的效果。为此,在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的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蹲下身子,沉到学生中去,每周至少和受导学生谈心两次。于是,在同小的校园里,随处可以看见老师和孩子轻松愉快地交流着,这里没有命令、警告、训诫、讽刺、责难,只有愉悦、融洽和微笑。在这样的交谈中,孩子们畅开了心扉。
小东是新转来的一名学困生,教过他的老师都很头疼。小东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在一家餐厅工作,上班时间较长,很少顾及到自己的孩子。由于无人管教,小东经常出入游戏室,还与坏孩子结伴盗窃工厂里的废铁,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作为小东的导师,攀老师经常找他谈心,多的时候一天一次,少的时候也是一周三次。开始时,攀老师不聊学习,只是聊他的生活,聊他的需求。这样做,一方面是对他在校内校外的情况作及时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希望用爱的甘露滋润他的心田。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心交流,小东进步很大,每天都能按时上学、按时回家了,作业也开始正常化了,特别是樊老师教的语文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谈心使教师的爱在无形中融入了学生的心田,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实施了教育。
三、写信——传递爱心的桥梁
全员育人导师制还提倡教师与学生进行书信来往。这种看似传统却很有效的交流手段消除了部分学生因羞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愿与老师沟通的封闭心理,特别是对待一些所谓的“差生”,书信交流会起到简单的训斥或责骂所无法取得的效果。
小庞是一位顽皮的孩子,歪理特别多,除了老师,没人说得过他。于是,凌老师选择用书信的方式与他进行了沟通。
亲爱的小庞:
……
最初对你的关注是从开学初的几次作业开始的,和你高高的个子极不相称是你纤细的字,以及作业的拖拉,这些都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你的进一步了解是9月10日教师节时的家访,还记那个晴朗的下午,我、吴老师和时老师一起去你家的情形吗?从这次家访中我们了解到,你有一位伟大的妈妈,一年四季天天接你送你,风雨无阻。一件平凡的事情坚持做下来就是伟大。小庞,真为你有这样负责的妈妈感到高兴。你觉得呢?妈妈平时可能会批评你,作为儿子的你真不应该不理不睬了。你也要常常站在妈妈的角度去想一想,对吗?
还有一件事也让凌老师很高兴。那就是你有些地方比开学初进步了,比如上课时(数学课)你比以前会听课了,也时常举起手想回答问题了。这很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要从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开始。又比如,回家做作业,开学初有点小问题,之后的一个学期,我再没有因为你的家庭作业而找过你。这些都说明你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而且,有几次数学考试成绩也令我满意,可见付出总会有回报的。
还记得我上次找你谈话时说的电脑游戏的事吗?也不知道你最近有没有玩电脑游戏,在这里我还是反对你玩这些游戏,在虚拟世界里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真的有些不值。你现在正在紧张的学习中,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倒不如为自己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多增长点知识。当然,读书需要养成习惯,要克服开始的没劲,等你投入进去以后,你不仅会比别人知道更多,还会对读书越来越感兴趣,这远比打游戏收获大。不信试试!
……
事后,小庞的妈妈打电话给凌老师说,自从那天收到了老师的来信后,他的变化很大,他拿着信开心地跟我说:“妈妈,凌老师给我写信了,还表扬了我,说我这个学期有进步。凌老师说得对,我保证再也不打网络游戏了,还有,我一定要好好对您,请您放心。”
在推进全员育人导师制一年多时间里,学校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教师理念转变了,他们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呵护每一颗心灵,让每个孩子都生活在同样的阳光下,让每一个孩子都身心健康;接受辅导的学生学习进步明显,他们把老师当作了知心朋友,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全员育人导师制带领全校教师实践着同小的教育理念,尽管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学校坚持,德育就是质量的意志不会改变,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决心不会动摇,相信同小的明天会更美好。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市同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