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

来源 :分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fly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的犯罪都来自于诡秘的内心
  作为中国公安大学的教授,李玫瑾经常会看到这副场景:
  犯罪现场留下了一地碎片,有的地方被打乱,有的地方残缺不全,有的地方经过伪装。罪犯越来越了解和使用反侦查技术,令办案人员束手无策。
  面对这个难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李玫瑾开始研究,如何从犯罪作案心理入手,破解整个案件。即根据现场碎片分析出作案人的年龄、身高、体形、背景和动机,用文字给犯罪人“画”一幅像。
  几年磨一剑,李玫瑾渐渐掌握了罪犯的心理活动规律。她认为所有的犯罪都来自内心的结。比如两人之间对谈几个小时,最终会在彼此脑海中留下一幅画面,这幅画叫“心象”,它以没有时间的方式存在,日后无论何时再想起这个人,它就浮现眼前。一些“心象”会形成心结。
  譬如一个杀了继母的孩子,他说他脑中关于继母的一个印象挥之不去,那就是他在学校犯了错,继母知道了,告诉了父亲,让他挨了一顿打,从此继母“阴损”的形象被定格,成为他心里的结,在日后的相处中愈发尖锐。
  2003年,杨新海在安徽、河南、山东和河北流窜作案共计22起,杀了67个人。他凶狠狡猾,总在后半夜作案,所到之处没有活口和物证,也没有目击者。当地警方一筹莫展,便向李玫瑾求助。
  听完案情介绍,李玫瑾展开分析:凶手动辄杀人全家,不留活口,一定是没有什么家庭观,亲情淡漠,应该是很早就与家庭隔绝;下手那么凶残,一定有犯罪前科;现场不留痕迹,说明他有反侦察经验,一定制造过类似案件并被处理过;而与家庭隔绝、有犯罪前科和积累犯罪经验的过程至少需要10年以上,若以17岁为离家出走的平均值,他应该在30岁以上;他惯用锤子将人在睡梦中砸死,可以从床的高度推算出他的身高……
  李玫瑾推断出杨新海的形象信息,一步步将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范围缩小,最终排查出来。后来事实证明,杨新海的真实情况亦与她所言不差。
  发生在2004年的云南马加爵案,让李玫瑾声名鹊起,也倍受争议。关于马加爵的杀人动机,当时说法很多,人们一致认为他因为贫穷而杀死自己的四名室友。
  但当李玫瑾分析案情后,否定了这种说法,原因很简单,四名被害者比马加爵还穷。李玫瑾在公安部的安排下,研究了所有讯问记录,她得出结论,马加爵曾借用同学电脑看过黄色短片,并由此引发冲动,可能做过一些荒唐事。作为好友的同学知道了他的这些隐私,在打牌吵架时将其抖出来,令马加爵羞愧难当。如果此事被更多同学知道,他将无脸见人,于是绝望,继而杀人灭口。
  于是,李玫瑾托办案人员问了马加爵一个问题:“你在寒假期间有没有性行为?”马先是语无伦次,然后说有好几次,都是在校外。马加爵和被害的四名室友都来自贫困山区,那里环境闭塞,性对他们而言是一个禁忌。
  这个禁忌,断送了四个青春男儿的前程。
  心理画像既为找到真相,也为解开心结
  孰料,李玫瑾的这个推论将她推向舆论风头浪尖。众多网友就此向李玫瑾拍砖,有人甚至称她是“犯罪漂白专家”。
  面对辱骂和指责,李玫瑾通过博客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她说自己研究的是犯罪行为的背景问题,根本不涉及量刑。“司法机关根本不可能根据心理专家的分析来量刑,很多人对我的漫骂和批评,其实是对犯罪心理学的不了解。既然从事犯罪心理研究,我就应该坚持科学、客观的结论。”
  马加爵只是李玫瑾职业生涯中的一个例子,还有更多的例子,李玫瑾是无法公布出来的。
  “我的职责是找到真相,但不是所有的真相都应该公之于众,那么多残忍如果让所有人都看到,就只能造成所有人的痛苦,我必须保护更多人的内心。” 对于受创伤者,淡化也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伤痛会随着时间慢慢消失,心理创伤也是可以通过时间愈合的。
  李玫瑾花了5年时间,呼吁建立“危险人格评估体系”。她认为,危险人格的形成有它的规律:一个孩子如果最初没有被家庭善待,会形成坚强又冷酷的性格。12岁左右离家,为了生存偷窃,没有还手的能力,遭到欺负会忍。等18岁变得强大,就会倾向暴力,开始抢劫;作案手段又不娴熟,肯定会送去劳教,两三年之后出来,为了生存再去偷窃,在偷窃中伤人,判刑数年。再出狱已经二十七八岁,这时开始有性的需求,又有一些反侦察的手段,在偷窃中遇到弱女子难免会有性冲动,此时他已有两次前科,为了不被发现势必会杀人灭口……
  如果能尽早对这种人进行评估,从长量刑,是对社会的保护。而某些案件,例如因家庭暴力杀死丈夫的女人,只是偶发,有什么必要判无期徒刑?因为她不会对社会有危害性,也不会再造成此类危害。
  李玫瑾教授常说,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应该认识到,“绝大多数的成功者、被人们敬佩与记住的人一定是有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他们有责任感,有同情心,有博爱,他们能自制,能付出,能够与人合作。而责任、自制、合作、付出等均为人的性格,不属于智力的范畴。”
  一个年轻人找到李玫瑾哭诉,“我经常幻想杀人,脑海里充斥着暴力血腥的场景,我很苦恼,生不如死。”李玫瑾平静地听完他的述说,了解了他从小失去母亲的经历后,便这样安慰他:“你只是怀念幼时妈妈拍着你入睡的那只手,它给你带来安全感。不要担心,等你变得更强大,给自己充足的安全感,这种梦魇也将不见。”
  后来,那个年轻人告诉李玫瑾,他已渐渐恢复了平静,不再有犯罪的冲动。“生活应该是松弛的,像一条绳子,舒缓地沿着自我的节奏蔓延,当你紧张时,就容易打成一个难解的结,必须要解开,因为它带来的不仅是痛苦,还可能是罪恶。”
  解开绳结的,有时只需一席温暖的呵护和引导。
  女人决定社会的高度,她为之自豪
  “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想做女人,女人的水准决定了这个社会的高度”。
  李玫瑾目前在公安大学教书,以严厉和严谨著称,不乏诸多优秀的女弟子。进入这个职业,除了优秀的专业技能外,必须正视和接纳人性的阴暗面,不被它左右和影响。
  曾经有法制节目的女记者偶然翻开了李玫瑾桌子上的照片:被害的女出租车司机裸身从车上滑出,身上密布伤口……女记者吓得惊叫,半天不能说话。
  李玫瑾接触刑侦的最初,也是这样,看到现场录像胆战心惊,脑子里满是凶杀现场,为此一个星期吃不下饭。但她很快摆脱了这种状态,“心中只有一定要为受害人申冤的责任感,就不会感到畏惧!”
  “从做这行的最初,我就给自己立下规矩,离开办公室,离开现场,就将头脑中那段关于血腥的记忆打包存放,回到家,我仍然是那个半个小时做一桌菜、会给孩子做衣服的女人。”
  李玫瑾是个尽职尽责的母亲, 她的手机里存着丈夫、女儿的照片。工作间隙,还不忘看上一眼,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柔情。李玫瑾平时很注重和女儿沟通,哪怕工作再忙,只要回到家,女儿还没有睡觉,她都会和女儿说说话,沟通一下。从孩子三岁起,李玫瑾睡前和女儿谈心的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多年母女成姐妹,李玫瑾和女儿的关系融洽得像是一对亲姐妹。
  大山之中有一个农家小院,院中种些自己想吃、想看的;她还向往着小院内有棵大树,树下有个小桌和几个小凳,过路的人进来,坐下,歇歇,喝口茶,侃侃东西南北的风土人情,让她长长见识……这是李玫瑾脱去警服后最想要的生活。
  责编/宿淇
  
其他文献
上  电影院门口,男子拿着票走过来问英子是不是某某某,她不认识,摇头。他失望地走开了,站在那头,她在这头。她在等一个相亲的人,约好在电影院门口见的,但对方没有来,大概是远远地看到她后失望,悄悄溜走了。她在影院门口等了好久,一直能看到他在那边走来走去,两人目光相遇时还会尴尬地笑笑。后来,电影马上开始了,影院的工作人员问他们进不进,再不进就关门了。于是,他们一同走进了电影院,两人的座位离得很近,中间只
期刊
目的:研究调肝止血法治疗宫内节育器所致子宫出血副反应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肝藏血理论提供实验依据,并为临床治疗血证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原代培养人子宫内膜组织,观察根据调肝止血法组方的柴胡止血液含药血清对培养的人子宫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钠钾ATP酶活力的影响。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的活力;采用无机磷定量法测定ATP酶的活力;采用考马斯亮兰蛋白测定试剂盒测定蛋白含量。结果:
毛灵儿斜靠在被子上给叔叔发短信:“叔叔你好,临洮你有认识的人,中铺乡的乡长你也认识。你帮我说说,把中铺那块边角地给我们吧,让我们修几间房子,搬到山下去。我们一家住在山上孤独极了,生活没有着落,我的病也治不好。我们生活得太苦了,叔叔你就帮助我们解决这个困难吧。再见,叔叔。毛灵儿。”  毛灵儿是个三十岁的小伙子,高高的个头,宽宽的肩膀,浓眉大眼。他的头发很凶,像野草般地胡乱生长着。由于经常呆在家里不出
期刊
我把杜甫的《冬至》下载到了手机里:“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想起去年冬至,是自己包的茴香苗饺子,小两口儿美美地吃了一顿。当时两个人是国庆节结的婚,蜜月刚过完,可以说还浸泡在蜜月的蜜汁之中。饺子刚吃完,那个黑小子就嬉皮笑脸地过来,把我抱进了卧室。  新房是租来的,一室一厅,三楼,只有52平米。两个穷学生参加工作才几年,根本买不起房。我不像有的女孩子,男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