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做好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l5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高中地理教学脱节现象是高中地理教学尤其是高一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对学生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地理成绩的提升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轻则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重则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高考成绩。因此,作为地理教师,在高一地理教学起始阶段就应该做好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衔接工作,让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从而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中能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进而在高考中,让地理学科为自己的胜出添砖加瓦。做好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衔接工作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笔者进行总结,希望同行多多指教。
  一、做好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有利于厘清课程目标差异
  做好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并研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通过教师的研读、学习、归纳,最终要明确初、高中地理课程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编排等各个方面所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只有厘清了初、高中地理课程在课程目标上的差异,高中地理教师才能够在完全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实施课堂教学。初中阶段,地理课程只要求学生识记地理知识,对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教师不做讲解,课程标准不做要求,中考也不会涉及到。因此,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在学习目标上,知识与能力方面只要求学生识记地理知识,初步感受不同地域、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通过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让学生加强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进而能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世界,进而学会欣赏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但是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却更深一个层次,它要求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进而要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在能力的培养方面,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要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高一年级开始做好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工作,就有利于厘清课程目标差异,让学生认清楚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不同之处,从而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扎实地投入到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中去。
  二、做好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现行的中考政策,对初中地理课程的要求非常低。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初中三年,只有初一、初二开设地理学科的学习,初三没有地理教材,但是中考要考场地理学科知识,在分值设定上只有三十分,这种情况就导致初三阶段整个一学年都是在对初一初二地理知识进行复习。学生为了中考的三十分要不断的强化知识点的学习,练习各种考试题,最终用来面对中考。这种现状对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时非常有利的,因此通过初三整个学年的复习,学生不至于对初一初二地理知识遗忘殆尽,因此,学生刚进入高一年级的学习,地理老师就要做好初、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衔接工作。趁着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还比较熟悉,告诉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正确面对初、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上的差异,告诉学生再不能用初中阶段的方法来学习高中地理了,死记硬背的方法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更是行不通的。在学习高中地理过程中要有心理准备,因为学生刚升入高中所面对的高中地理必修一学习难度较大,不能因为难就产生畏惧心理。因为高中地理的学习最终要面向高考。高考考查的是能力,自然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就比中考要高很多了。学生在思想和观念上有了变化,在心理上有了准备,再通过教师的认真施教,稳稳当当地做好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衔接,就会为三年之后学生的高考奠定扎实的基础,从而让学生在高考中因为地理学科上的超常发挥而蟾宫折桂,金榜题名。
  三、做好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有利于优化教师教学
  当前的教育改革从大的方面讲功绩甚多,但从小的方面讲却也存在一些问题,以地理教学为例,因为教育政策和教育布局的差异,高中是独立高中,初中是独立初中,高中老师只教高中,很多高中老师从上班开始就一直教高中,从来没有教过初中。这就让初、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衔接出现了问题。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从高一年级开始做好初、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衔接工作就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初中地理因为所涉及到的知识在内容少,在程度上轻,学生所参与思考和讨论的也就少,但是高中地理教材就不一样了,所牵涉到的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多,而且要求学生不但能识记,更要理解甚至还要能够和实践相结合会运用。总体而言,高中地理课程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如果从高一年级开始地理老师不能让学生适应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老师的讲授方法,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对高中地理课程的不适应,对高中地理老师的不适应,从而在高中起始阶段就会掉队,时间稍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会减退,到那时想要再弥补就已经迟了。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有利于优化教师教学,尽快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本文系甘肃省白银市教学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下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号BY[2014]G141】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第九中学)
其他文献
最近参加了一次初中语文课的研讨活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执教老师上的是《华南虎》。整堂课的设计颇具匠心,课堂的导入是以一副铁栏后面一双渴望自由的充满忧郁的老虎眼睛开始的,画面夺人心魄。整堂课设计了读“诗”、读“虎”、读“人”三大板块,由浅入深,丝丝入扣。授课者在充分挖掘“虎”、“观众”、“我”三个形象之后插入作者牛汉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完成了由“虎”的形象到“人”的形象的过渡。评议中出现了争议
【内容摘要】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与能力,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的让学生发现问题,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而如何能够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就需要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数学 提问能力 有效途径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在教参、指导书等找出一些参考问题,让学生根据
【内容摘要】当今的所谓“高效课堂”,差生仍然是一种阻碍教学成效的痼疾,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此现象极为严重。差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智力方面的,也有后天非智力方面的如学校、家庭、社会等。但差生是可以转化的。  【关键词】新课改 农村初中 数学教学 差生转化  本人从十多年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差生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情绪,是影响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差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先
语文教学中比较难教的就是古代诗歌了,特别是律诗绝句辞赋类更因其固有的格律要求、特有的表达方式、高度浓缩的情感、高度凝练的语言,为数百年后的后人们对它们的阅读理解带来很多的困难。所以,每到教授古典诗文,特别是诗歌时,面对学生的怨声载道我有时也是一筹莫展。  按教学目标及要求,高中阶段诗歌教学要教会学生分析意象、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还要教学生鉴赏诗歌的象征等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更要求学生能发挥想象,
【内容摘要】结合幸福课堂的特点,对高中历史幸福课堂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新环境 高中历史幸福课堂 构建目标 生成路径  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近年来,随着对幸福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幸福课堂的研究也开始进入教育人员的视野中,成为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新环境下,如何构建高中历史幸福课堂,
【内容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英语教师整合优势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应用优势 必备素质  当前,在学校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收集、分析、处理所学学科的有关资料,促进该学科的教与学,已非常普遍。笔者在十二年的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中利用过录音机、碟片、畅言点读机、好记星学习机等教授新知识,运用过幻灯片、Smart、Power
要读懂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一定要扣住作品流露出来的文人情怀。  出身书香门第的郁达夫有着浓郁的文人情怀:伤感、深沉、细腻、敏感、闲适、恬淡、率真。读他的小说也好,散文也好,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而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就十分集中而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一、感伤的情调,舒缓的节奏  纵观全文,作品呈现出一种淡淡的感伤情调。尽管作者开篇就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最近听了两堂历史课,讲授的内容均为《三国鼎立》,印象最深的是两位教师对同样问题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案例一】  师:同学们,曹操为什么要带兵南下呢?  生:为了得到二乔。(教室里一阵哄笑)  师:又是你这个“捣蛋鬼”,少说两句没人当你是哑巴!  此生垂头丧气,满脸委屈,嘴里嘟嘟囔囔,小嘴撅得老高,眼眶里蓄满了泪水。  【案例二】  师:曹操为何挥师南下呢?  生:为二乔。(教室里同样是一阵哄笑
【内容摘要】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营造课堂氛围、建立课堂规则、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巧用多媒体、利用地图五个方面谈一谈怎样有效的利用课堂,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
【内容摘要】张鼓峰事件,是抗日战争时期,日苏两国军队在中国领土上发生的一起大规模武装冲突。这起事件的起因,中国、苏联、日本三方史学界看法大相径庭。显然,各国都有自己的立场倾向。在读日本大正、昭和时期的外交官,甲级战犯之一重光葵《日本侵华内幕》时,笔者觉得重光葵在叙述有关于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还是有一些道理的。本着对历史客观公正的认识的原则,对于日苏之间的这两次冲突应有重新认识。  【关键词】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