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道二十讲(一)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s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 言
  
  当前,在中小学教育中,在日趋和谐的社会生活中,书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从表面上看,书法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体验、展示、交流、感悟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感受形式,而在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文化生活中,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中,与书法相类相近的一些所谓的“艺术”都有其实用层面、装饰层面、艺术层面、知识层面、文化层面、学术层面,以及美学和精神层面的价值,书法本身也不外乎此。由书写到装饰、到供人观赏、到有所感悟和体验、到获得精神的交流,书法不断帮助人们在知识、技能、精神和情感等方面提升与回归,其教育意义和精神文化价值等决非“书法”(中国常用说法)和“书艺”(韩国常用说法)等概念可以囊括和包容的。因此,尝试从“书道”的理论高度和开阔的文化视角对其加以分析、审视和梳理,必定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弘扬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教育遗产,并能为其创新和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和丰富借鉴。
  道,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起统领作用的哲学概念,早在商周时期就有“道”字或“道”概念的出现。在先秦诸子百家,尤其是在儒、道学派的思想和汉以后对中国文化起重要影响作用的佛教理论中,“道”均是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或基础概念,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和精神文化均由此而生、由此发端,应该引起今人的高度重视。
  《汉语大字典》中,关于“道”的解释有45种之多,但最核心的是道路、方法、本体、规律、主张、引导等。在我国,古往今来虽有许多学者在其著述中曾运用过“书道”这个概念,但因为在庞杂丰富的中国文化体系中,与书写技法相关的学问始终被视为“童子雕虫之技”,难以与汗牛充栋的经史子集和宏大壮美的人类理想相提并论。因而,书道艺术未能充分展开丰富的内涵,始终运用“书法”的概念统领其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其“道”也被视为“小道”或“小艺”、“小技”,难以占据显要和适宜的地位,难以从理论上让这一书写文明承载更多知识、文化、道德、精神、情感等方面的重托。
  鉴于此,我长期以来极力提倡恢复和使用“书道”这一源于中国却兴于日本等国的概念。因为只有运用“书道”的概念及其思想体系,才能真正促使中国书写文化达到其本应达到的理想境界,使所有使用中文,并练习、喜爱中国书写文化的人们都能得到更多精神上、思想上、文化上、教育上和心灵上的收益。
  我的这些思想一直得到《中国教师》杂志社主编劳凯声和诸位编辑的赞赏与支持,并蒙其不弃邀我在该刊上开辟“书道二十讲”的专栏与广大教师和同道交流。我认为,中国自古就有“取乎上、得乎中,取乎中、得乎下”的教育经验,如果语文教师和广大的学习者、爱好者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跳出单纯追求书写技法的小圈子,站在新世纪和国际化的高度审视中国书写文化的发展前景,则仅“书道”一途就能给人们更多的教益和启发。本专栏旨在通过对书道的介绍和笔者有限的体会,从知识、艺术、实用、审美和精神等角度引发人们对书道研究和推广的兴趣,也使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价值通过对书道的研究、实践和体验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弘扬。
  中国人书写艺术的追求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传承者的教师最应该了解的就是其中之道,而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技艺、传授技艺,漂浮于表面而不自省。书法、书艺等概念及其理论所强调的是载体、表象和外在的形式,而研究书道则能促使我们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深切地感受书写艺术及其文化传统内在精神的深厚与博大,在教导后学的同时,通过研究书道提升自己的素质与品位。
  中国数千年来将“书道”局限于“书法”,有其思想体系、文化特色、概念包容、轻视技法等诸多的历史原因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要想认识清楚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剥离和细心梳理中国书道传统的发展脉络,在理解历史成因的基础上,了解并确立“书道”概念及其体系的重要性。当然,我希望推进的“书道”思想和体系决非对日本“书道”概念和思想的生搬硬套,而是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书道的反思,找到中国“书道”在今天复兴和光大的基础和依据。
  不可否认,由于长期以来在理论上、思想上形成的定式非常顽固,造成了许多概念上的含混和讹传,因此,相关问题的梳理和探索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和困难,还会遇到不同见解者的争议,甚至非难。但我深信,中国的“书道”是博大精深、体系完整、群星灿烂、资源巨大的,只要努力探索和钻研,就会逐渐把握其中的规律和精华,在与同道的共同努力之下,不断揭示出中国书道传之久远、承载丰厚、人才辈出、不断发展、历久弥新的内在原因。
  古人通过书写文化品评人物、选拔人才、陶冶性情、提升境界,所追求和赞赏的决不仅仅是字写得秀美出奇;而且对于书写文化,每个时代均有每个时代自己的标准、流派和标志性、象征性的人物与作品。这绝不仅仅是技法上的变易与标新,必然有更深刻的历史与文化等方面的成因。在当今世界全球化、一体化的大趋势影响下,民族的、本土化的文化传统具有其不可替代和复制的多元文化的重要价值,同时也面临着被边缘、取代、衰落,甚至消亡的危险。如果我们中国人都不能深刻地认识和阐释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那么,危险就会变为现实,中国绵延不断、不断丰盛的文化就会断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
  所以说,探索中国文化及其意义、价值和创新前景的工作,不仅是中国人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意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在宏大的中华文明历史中,书道仅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一朵能够芳香四溢、“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奇葩。可见,对其研究也必然会充满挑战、争论、喜悦和快意,希望有更多的同道和朋友和我一起来探索。
  
  (责任编辑:王哲先 朱珊)
其他文献
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核心在于更高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实质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同样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获得的收益的多少;二是达到同样的学习目标师生用最短的时间的多少;三是师生在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积极的学习体验的多少,所产生积极的情感的强弱。高效课堂作为一种价值追求,需要教学实践模式做支撑。目前各个学校都根据自身学校独特的教学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如杜郎口
《以爱为名》是菲律宾的一部电视剧。剧中男主人公卡丁生于富裕家庭,然而一场飞来横祸让卡丁失去了父亲。母亲身兼父职带大了卡丁,一心期望卡丁能够与富家女缔结良缘,重新恢复家族声望。卡丁却一直深爱青梅竹马的女孩路易萨。卡丁的母亲不喜欢出身贫寒的路易萨,认定与路易萨结婚会耽误卡丁的前程,想尽办法阻挠二人的恋情,甚至在二人结婚之后仍然制造误会,离间儿子与儿媳的感情。卡丁和路易萨的情路走得坎坷,路易萨在理智与感
新课程标准的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这一部分同过去教材相比,趣味性更浓,选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开放性的信息和问题增多。新课改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从运算意义出发,在具体的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主张让学生利用解题经验逐步自主地建构思路。[1]这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数量关系的训练有所冲突。以下就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粗浅地谈谈自己的想法。  【片段】(如图1)  师:这幅图
近年来我国在中等职业教育上的投资增加了许多,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不容乐观,尤其表现在学生身上。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的中等职业学校,这几年受高校扩招大气候和本地普通高中发展小范围冲击的双重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源急剧减少,学生素质急剧下滑,对此,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根据不同專业充分展开,让学生在拥有一技之长的同时,具备较高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作为合格的劳
李希贵在高密一中担任校长时,写了一本书名叫《学生第二》,意在说明要想真正实现学生第一,必须坚持“教师第一”的思想,之后在担任北京十一中校长期间又写了一本名为《学生第一》的书。两本书从书名上看并不一样,但思想理念都是“学生第一”,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近年来,作为校长,笔者一直在为实现“学生第一”而做着“教师第一”的努力:培养合格教师、培养好教师、培养名师,以培养教师提高学校师资水平,进而带动学
图像(指地图、图片、图表等,下同)是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重要语言和工具。“古之学者,为学之要,左图右史,图文相辅相成,图史难割难分”,说的就是图的重要性。区域地理的课程内容侧重于各地域的地理知识,配置了丰富的图像,与文字相得益彰,可谓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其读图、析图和画图能力是区域地理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新课标就强调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类型图片,以获得相应的知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可以感悟其应具有的时代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提升各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院系学生工作的一个主要任务,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不断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由院系分党委直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孝道文化的核心是尊老孝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种精神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纵观当今社会,传
创新与质疑——教育改革双动力  编者按:在每年的国家和地方“两会”上,教育问题都会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今年,两会代表不仅继续关注教育公平、考试改革、教师待遇、学生就业等常规教育问题,而且针对近年来出现的教育热点问题提出了新的提案,如学前教育列入义务教育、仿照“经济特区”建立“教育特区”、国学不要进入课堂、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等。本期《热点争鸣》栏目从支持方与质疑方的角度出发,展示了社会
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数学与科学教育系的ICAN探究教学专业发展项目旨在通过提高K-12教师对科学探究和科学本质的认识,促进他们的内隐和外显的探究教学实践。ICAN是探究、情境和科学本质的缩写(Inquiry,Context,and Nature of Science),它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所资助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该项目包括暑期定位、学年活动、研究培训和暑期学院四个部分,[1]笔者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