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进”与“退”的智慧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398655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儒家与道家“入世”和“出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古代文人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两难的选择固然令文人无奈与悲衰,但在艰难的抉择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们的超凡的智慧。
  【关键词】文人;入世;出世;智慧
  
  中国古代文人的最高政治目标和最高的人生境界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儒家与道家“入世”与“出世”的思想。这两种思想既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在人生道路上,在两难选择的十字路口的一种悲哀和无奈,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在“进”与“退”的人生旅途中显现的超凡的智慧。
  儒家文化是“入世”的文化思想,它提倡积极的人生态度,要求现实生活的人们面对生活的艰难和坎坷的时候,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诸如屈原的上下求索,李白的自信人生,苏轼的豪迈奔放,孔明的死而后已……都是儒家思想的最好表现。孔子的积极人生观告诉我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不仅是一种心态,而且更是一种智慧,命运与机会常常青睐于那些积极乐观向上的人。
  “进”的智慧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厥功甚伟的时候,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握好得与失的关系,把握好进与退的分寸。你有可能会得到荣华富贵,有可能会得到鲜花掌声,但一定要记住,随之而来的是,亦可能是灾难。因此,居功自傲之人往往不善而终,结局可怜。勾践灭吴后,文种认为“摘桃子”的时候到了,范蠡说:“勾践其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可文种不听劝告,最终被勾践赐死,落得个“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所以入世之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应该保持谦卑平和的心态。张良与诸葛亮等做得尤为之好,在他们辅佐君主成就大业的前后,都是谦卑与平和的,这本质上就是一种智慧。而韩信更是功高盖主,可最终却是被刘邦杀掉的第一个功臣。成功,不能以伤害别人为代价,因为中国人有“枪打出头鸟”的普遍心态,凡是优秀的人往往是别人非议和攻击的对象,击垮了优秀的人,人们才有一种成就感和超越感,才有一种满足。所以明智者往往能正视这种人的劣根。
  此时,我们就可以说,“进”的智慧是,不要自以为是的居功自恃,应该用谦卑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成就,千万别拿自己的成功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也千万别拿自己的成功当作伤害别人的理由。
  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许多文人无法自保,因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情结”是大众化情结,即民众情结。文人出生的士人,更多的是考虑下层社会的利益,有着儒家“天下归仁”的情怀,但他们却不能找到或不能遵从于官场的定律,因此常常受到非议和排挤,如杜甫、白居易等。当文人的政治观和其他政治观一旦发生碰撞,败走的就往往是这些文人政客,这样一来,知识分子就只得远离政治,憎恨政治,并由此产生了与儒家哲学相反的隐士哲学。
  在入世思想的影响下,文人的政治目标在追求的过程中肯定会触犯其他人的利益,乃至君主集团的利益,这种时候,败走就成了文人政客最终的悲哀宿命。此时,文人们只得选择退隐山林,寻找他们冷漠的人生终归,他们对政治的背叛并不是无情的,而是无奈的。他们远离政治纷争,与山间明月为友,与石上清泉为伴,或登高望远,或临溪汲水,或仰望长空,或低酌浅饮……他们在这种悠闲宁静的生活中,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其实,这种出世的选择是文人们不愿意的,他们宁愿跻身于朝堂之上去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也不愿意归隐山林,孤独一世,清平一生。所以,出世是文人无奈的选择,也是文人悲哀的宿命。
  从文人的出世中,我们不能只看到文人的悲哀和痛苦,还应该看到文人超脱的智慧,那就是,他们既保全了自身,又选择了自由的个性。所以李白能够狂妄地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他也能够低吟“自古圣贤皆寂寞”。包括李白在内的文人都明白,选择政治就只能冺灭个性,退隐山林也只能清贫一世。他们不愿意选择第二步,而这种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他们想入世为官,身居要职,他们想为民请愿,为国出力,但他们几乎都是政治文盲。他们秉天而行的性格,只能让他们在政治纷争中步履维艰,进退维谷,他们不懂得左右逢源,于是处处碰壁,在这种情况下,明智的退却就是一种超凡的智慧,这种智慧成就了中国文人的自然天性,也成就了他们在中国文化当中的辉煌。
  李白,在他的《悲歌》一诗中这样写道:“……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放却屈大夫。悲来乎?悲来乎?秦家李斯早追悔,虚名拨向身之外,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
  在“出世”与“入世”的两难选择中,我们看到了仰天大笑的豪者,采菊东篱的闲者,独钓寒江的适者,感慨流水的智者,感叹命运的明者……文人们用这种方式荡涤尘世的污垢,洗濯心灵的铅华,还原灵魂的本真,他们不甘愿选择政治,泯灭个性,就只得将政治悲剧回归到自然当中。他们吟诗作赋,他们对酒当歌,此时的文人去掉了“另我”伪装,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在这种“还原”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纯真的智慧,回归真实的自我本身,回归自然的原始心态,那才是大智慧下的真正的人生。如竹林之七贤,扬州之八怪,南山之陶潜,南阳之卧龙……我们可以说,出世的智慧是一种明智的退却。
  “出世”与“入世”是古代文人的政治性格使然和自然性格使然,不管文人在生命的旅途中是劳苦奔波,还是疲于奔命;也不管文人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是悠闲自得还是怡然自乐,懂得如何把握好进与退的分寸,懂得如何把握好得与失的度,懂得如何把握好政治性格与自然性格的关系,那才是关键。文人面对“入世“时太固守于不合适宜的个性,太过于坚守着某种不合适宜原则,不懂得变通而屡屡失败。但当他们一旦面对山林,倾听鸟鸣,目睹花开花谢之时,他们的个性就找到了真正的归属,他们也就坦然了。他们也明白人生乱世,沉浮不定,祸福无常,生死不虞,何不做随波逐流的纷纶之客而任其自然呢?又何必在入世的纷争中将苦苦的挣扎当作人生的本质呢?在他们的骨子里,流淌着最自然的天性。
  明智者当知进退之由,切勿功高震主,引祸上身,当知名成身退,明哲保身。这看似“无为“,实则”有为“。这正如草木枯荣,生物繁衍,皆为正常之象。然秦之李斯,汉之韩信,唐之陆机……皆没真正理解功成身退之意境。真正的文人政客如范子、张良、刘基……进可辅国,退可保身,既能入世,又能隐世,实为明智者之典范。
其他文献
据美国联邦教育部网站2017年2月28日消息,總统特朗普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后,联邦教育部长贝琪·德沃斯就为儿童提供优质教育话题发表了声明。  她说:“特朗普总统就支持择校和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选择发表了演讲。无论所处学区或者家庭收入如何,所有孩子都有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长久以来,华盛顿一直拒绝由学生、家长与教师提出的改革。今晚的演讲标志着巨大的转折:未来我们国家学生的需求将被放在第一位。”  
【摘 要】毛泽东词作气魄宏大、意境高远,在艺术风格上承袭并超越了中国古代豪放派词作的特点,本文从毛泽东词作与苏轼、辛弃疾词作的比较入手,论述了其在艺术价值上的卓越成就。  【关键词】毛泽东;古典诗词;豪放派;意境;艺术风格    毛泽东,这位共和国的缔造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就诗词而言,毛泽东不但在当代诗人中独领风骚,就是与历代诗词名家相比也可谓无人比
据韩国教育部官网2019年8月6日消息,随着韩国人口结构的快速变化,预计到2024年,韩国大学的入学人数将低于12.4万,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大学和专科大学的发展。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未来社会又对大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应对新挑战,韩国教育部发布了《大学创新改革支持计划》。  《大学创新改革支持计划》的主题为“地区政府支持和推动作为创新主体的大学改革”,旨在通过大学创新改革培养未来人才,该
【摘要】苏轼、辛弃疾同为“豪放派”,我们设想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讲授“苏辛”同一题材的两篇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对两首词开头写景、中间怀古、结尾抒情的比较去把握同一流派诗人的不同风格。一个豪放,一个悲壮,一样怀古两样情。  【关键词】风格;豪放;悲壮;比较阅读;求同辨异    一、教材分析  讲宋词就不能不讲到苏轼、辛弃疾,在词史上“苏辛”并称,同为“豪放派”,他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探讨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助于为日后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文章主要分析了尼泊尔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梳理了中尼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发展,展望两国在未来更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文章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之一,此为第十四部分。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等教育;现状;发展趋势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19年11月26日消息,UNESCO各成员国于11月25日在第40届大会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全球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公约》(Global Convention on Recognition of Qualifications Concerning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稱《全球公约》)。《全球公约》旨在以质量保证机制和高等教育机构、体系、学习项
【摘 要】123456数字作文法浅显易懂,可操作性强,是一种很好的作文训练方法。  【关键词】数字作文法;作文教学;作文训练    时下,各种各样谈作文方法的书籍资料很多,历年高考高分满分作文选集亦是铺天盖地,几乎每个学生案头都有类似的书籍。学生听老师讲了很多作文妙招,又读且背了很多优秀作文,但实际作文时,考生仍旧感到手足无措,无从下笔,作文的水平没有太大的提高。很多考生因此失去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據英国大学联盟国际办公室(UUKi)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英国大学本科生比以往更多地把出国学习作为完成学业的一部分,该比率已从2014-2015学年的7.2%上升到2016-2017学年的7.8%。  从地区分布来看,北爱尔兰学生的出国率最高(13.2%),其次是苏格兰(11.6%)、威尔士(9.7%)、英格兰(7.2%)。从专业分布来看,语言专业学生的出国率最高(33.9%), 其次为综合学科(3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2019年起,北爱尔兰所有家长或监护人都可以在网络系统上为孩子提交学前或小学入学申请。新的网络系统取代了过去基于纸质材料的系统,父母或监护人必须通过网站注册才能申请,学生的录取结果将通过邮件形式向申请人反馈。  据悉,新系统已于2019年1月1日上线,用户可以通过英国教育管理局网站申请,截至2019年1月2日下午3点,在该网站上进行注册申请的人数已达7000余人,最终
毫无疑问,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11世纪的巴黎和博洛尼亚、13世纪的马里,继而到16世纪的马塞诸塞州和弗吉尼亚州。是不是今日大学面临的危机只是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机构发展进程中的小波折呢?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虽然作为有着千年历史的机构的大学,可能会在人类的努力下继续以多种形式存在于下一个千年,而作为现代研究机构的大学,其历史不足百年,更大程度上是工业化的产物。  我们讨论的大学不是哈佛大学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