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loud发布“安全屋”一桩划算的数据买卖

来源 :中国计算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yuqing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UCloud“安全屋”保障的也是一种数据的买卖,不过不是数据所有权的交易,而是数据使用权的买卖,是另一种适合更广泛用户群体的数据公开、共享和交易的方式。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陆续成立的大数据交易所已经有十多个。这些交易所主要从事的是线下的数据交易。这些数据交易活动从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数据的公开、流通和变现。不过,这毕竟是一种数据所有权的买卖,对于有些特别看重数据所有权的政府、企业等客户来说可能不是一种最佳的数据交易和应用方式。
  影响数据公开和共享的最主要阻碍,一是数据所有权问题,二是数据安全问题。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将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同时又能最大程度地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UCloud”安全屋”解决方案应运而生。它将通过区块链、堡垒机、审核流程等手段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做到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客户可以安全、便捷、灵活地进行数据分析和交换。
  数据“私下交易”变公开
  一方是互联网公司,另一方是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为了推出一个针对汽车驾驶者的新险种,希望对互联网公司掌握的驾驶者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但是双方又不可能将自己掌握的数据“和盘托出”,于是便有了下面这场不可思议的“交易”。
  双方按事先约定来到某处一个既安静又安全的房间,各自带来了10个装满数据的硬盘。在这个房间里,双方对硬盘中的数据进行了所需的处理,得到了各自想要的结果,然后将所有硬盘砸碎,圆满地完成了此次交易。这并不是在讲故事,而是真实发生的一次数据交易事件。正是受到此次事件的启发,UCloud首席执行官季昕华从2016年10月开始有了打造“安全屋”的想法。从最初的两个人进行专门研发,到后来成立了一个团队,UCloud用了8个月左右的时间打磨出现在的“安全屋”解决方案,经过前期的客户测试和验证,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商用阶段。
  在数据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数据使用权的可信、流通和共享。这就是研发“安全屋”的初衷。“安全屋”非常适合那些拥有高价值数据、对数据安全性要求高、有着迫切的数据交易和变现需求的行业客户。“安全屋”的部署和使用方式既可以是公有云,也可以是私有云。目前,UCloud主推的还是公有云模式。因为公有云模式应用刚刚起步,所以在收费方式上,UCloud也处于模索阶段,主要费用包括资源费用(也就是所使用的计算、存储等资源的费用)、安全屋本身的使用费用,以及UCloud因提供数据交易平台而收取的提成费用。
  季昕华表示,实现数据的交易,前提是必须实现两个互通:第一是云和云资源的互通,即UCloud、阿里云等不同的云平台之间的互通;第二是数据的互通,不同的云平台、云厂商之间的数据也要互通,而数据互通的关键是要彻底解决安全问题。现在,UCloud率先推出了“安全屋”,如果这一趋势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云厂商也推出自己的“安全屋”。不同厂商“安全屋”的互通,将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更安全、更高效的数据的公开和交易。季昕华希望UCloud能够凭借先发优势,持续保持技术领先和引导地位。
  总之,“安全屋”的推出促进了数据的流通,而数据只有流通起来,才会产生价值。“我们并不鼓励数据(所有权)的买卖,而是希望促进数据的交换。”季昕华强调说。
  揭开“安全屋”的神秘面纱
  “安全屋”实现了数据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数据只能上传不能下载,同时在各个层面严格地保证了数据的安全。
  从某种程度上说,UCloud“安全屋”得益于一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云际计算的发展。所谓云际计算,是指以云服务实体之间的开放协作为基础,通过多方云资源的深度融合,方便开发者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定制云服务、创造云价值的新一代云计算模式,它力求实现服务无边界、云间有协作、资源易共享、价值可转换的云计算愿景。UCloud是云际计算这一科研项目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云际计算通过协作,允许第三方独立的云平台自主互联,以区块链技术为底层核心,交易服务、社区服务、管理服务、分布式记账四大系统为骨架,遵循等协作机制(PCM),为有价值的数据在不同的云平台之上的有效交换提供了渠道和重要支撑。UCloud“安全屋”其实就是云际计算的一个重要成果和案例。
  UCloud“安全屋”采用了如下诸多安全手段:数据加密,用户数据通过密钥加密后上传至云端并保存,加密密钥只在运算过程中可以获取,防止黑客和平台窥视,保证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多样化的密钥管理可满足不同级别的安全需求,给用户定制度更高的安全体系,精细化匹配用户的使用场景;堡垒机对算法提供者的操作进行审计,禁止数据下行,使得操作过程可以被审计,从而提高数据使用时的安全性;区块链技术可记录交易数据和交易过程,保证历史数据不被篡改,做到交易可追溯、数据可跟踪,并允许多方参与,保证平台的可信度和中立性;混合云,私有化的数据计算环境,在对数据保密要求极高的情况下,确保运行时环境的安全,适用于敏感、机密数据的处理。
  简而言之,“安全屋”的亮点是:全方位、多层级的安全体系,多角色参与,通过定制化满足众多行业的应用需求。
  通过对行业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UCloud归纳出“安全屋”的四大关键性应用场景,包括在线营销、智慧城市、AI训练数据分析和金融数据共享。UCloud也正是从这四方面入手,推动“安全屋”的应用,已初见成效。举例来说,上海信息中心通过部署UCloud“安全屋”私有云方案,打破了上海市各委办局之间数据交换的种种障碍,初步实现了政府数据的流通、共享和开放,以及政府职能的优化和政务协同,数据可以用于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
  在“安全屋”发布会上,上海联通与UCloud现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安全屋”将为7月开始的联通“沃 ”开放数据应用大赛保驾护航。以前,UCloud就与上海联通有过多次合作,但主要集中在资源和客户方面,而此次基于“安全屋”的合作将建立一种全新的数据增值的合作模式。同时,UCloud还与华院数据、英特尔签订了战略合作協议。   “安全屋”的建立,有力地保障了数据公开,交易各方对于数据,不想拿、不敢拿,也拿不走。线下的数据交易合法合规地被搬到了线上。UCloud还致力于基于“安全屋”打造适合全行业的数据交换标准。
  “CBA”的战略思考
  今年3月,UCloud刚刚完成了新一轮融资9.6亿元。季昕华坦言,UCloud“不差钱”,而如何将既定的“CBA”战略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才是重要的。近两年来,特别是今年,各云计算厂商都在加大投入力度,在资本、解决方案和服务,以及市场等各个层面为进入云计算“下半场“筹谋和布局。华云、青云都完成了新一轮融资,下一个目标就是IPO;阿里云、腾讯云主要是布局生态,并加紧“出海”;华为、浪潮、新华三、曙光等都在以城市为核心或据点,整合力量,助力企业“上云”……反观UCloud,似乎是胸有成竹。
  在“安全屋”的发布会上,季昕华多次提到了“CBA”战略。C代表Cloud,云計算是基础,是开展一切业务的前提,也是UCloud成长的根基;B代表Bigdata,即提供大数据基础产品,方便企业快速部署大数据技术平台,”安全屋”就是典型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它立足数据流通领域,使客户可以安全、便捷、灵活地进行数据流通,挖掘更大的数据价值;A很显然是AI,UCloud为支持AI应用提供了GPU、训练平台、AI-as-a-Service等自研产品,同时还积极地与AI厂商合作,提供AI SaaS、私有化部署,以及FPGA/ASIC等AI生态类产品。
  为什么是“CBA”,而不是“ABC”或其他排列顺序?UCloud始终坚持以云计算为前提和核心,在此基础上逐层递进,支持并推动大数据、AI等应用的发展。“安全屋”的推出已经证明了这一逐层推进战略的有效性,是CBA战略落地的有力保障。“从最初的‘IDC 服务器’替代开始,我们先后经历了基础软件、应用超市、服务超市、大数据增值等不同发展阶段,现在要抢占AI这一制高点。”季昕华表示,“先做好‘云’,把数据放到云上,这让我们成了一家规模达到百亿元的公司;接下来,随着‘安全屋’等大数据解决方案的陆续推出,我们可以帮助客户挖掘更大的数据价值,这将使我们有机会成为规模达千亿元的公司;然后是AI,未来不可限量。”
  成立于2012年的UCloud,如今在国内公有云市场排名前三,在全球拥有17个数据中心节点,为5万多家企业客户提供云服务。UCloud的触角已经伸向海外,为已经“出海”的互联网公司和央企提供海外的云服务支撑。目前,UCloud正在俄罗斯、印尼、印度兴建3个新的数据中心节点。UCloud“直挂云帆寄沧海”,正向云计算、大数据、AI的深处走去。
其他文献
本报讯 华为与红帽近日就公有云和电信云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发表正式公告。双方将基于OpenStack的解决方案和运营商级软件定义网络(SDN)解决方案进行合作,将确保使用红帽Linux系统的企业客户将关键业务平滑迁移至华为公有云平台,同时也为运营商客户构建电信云提供新选择。  在公有云方面,红帽将对华为公有云平台进行认证,红帽企业版Linux系统及其他产品,如中间件、管理软件等可稳定运行在华为公有云平
VR(虚拟现实技術)火了,淘宝上有便宜到 9.9 包邮、附送资源的 VR 眼镜,HTC 不遗余力地宣传 Vive,索粉们争抢预订 Playstation VR。坦率地讲,VR 并不是一个很新颖的技术,它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已经有几十年。  VR是仿真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仿真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的集合,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交叉技术前沿学科和研究领
游戏本身就是软件,它逐步形成了一个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你不信,那就请看看下面这些统计数据吧。  2016年底,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GPC)、伽马数据(CNG中新游戏研究)、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了《2016中国游戏产业报告》。该报告为大家呈现了这样一些数据:2016年,中国移动游戏的市场份额第一次超过客户端游戏,成为份额最大的细分市场。  手游份额首超客户端游戏  按细分市场划分,2016
大众董事长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正在认真考虑是否开发电动甲壳虫(Beetle)汽车,它会采用后轮驱动系统,用新的MEB(Modular Electric Baukasten)平台开发。如何构建早期电动汽车产品线?公司会将方案交给董事会成员评估,开发电动甲壳虫正是其中一个提议。如何开发新版甲壳虫?迪斯说大众还没有做出决定。不过他认为新版本会是电动汽车。  他
近日,大众集团、英特尔旗下Mobileye公司和以色列Champion Motors共同宣布将在以色列部署自动驾驶网约车服务的计划。该项目名为“以色列新出行(New Mobility in Israel)”,将于2019年初开始,在2022年将进行规模商业化。“以色列新出行”项目将分阶段进行,从最初的几十辆车辆快速发展至几百辆自动驾驶电动车车辆。  为了实现此服务,合作方打算设立一家合资公司,但是
区块链作为继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后又一项将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抓住区块链发展的大好机遇,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加强对区块链行业引导。但是,区块链行业受到追捧的同时,各种打着区块链旗号的虚拟货币和产品也随之出现,严重扰乱了区塊链市场秩序。面对这样的行业乱象,有必要及时出台相关制度和措施,规范区块链行业发展。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区块链领域
产业技术试验检测平台主要开 展质量可靠性试验验证、标准验证、计量检测、认证认可、综合分析等基础关键技术研究,为企业产品鉴定、工程竣工、项目结题等所必须。调研发现,一些地区的部分试验检测平台处于较低层次,服务能力、技术和信用不足,不能满足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日益增长的试验检测需求,需要加快构建完善产业共性技术服务体系。  部分试验检测平台存在  服务、技术、信用不足问题  一是“产能”不足,企业长期排
“互联网 ”为信息技术的跨领域的融合创新,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前景。企业要用新技術、新模式、新业态来推动传统产业的进化和变革。  作为石油流通终端的传统的加油站行业,很多还是一套站级系统 ERP系统,缺乏和外部的连接与沟通,也缺乏可供管理者参考的有效数据的积累。在互联网大潮下,推动传统的能源流通行业和企业高效的发展,是这一两年来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将“互联网 ”技术嵌入到油站的运营中,提升油站的效率
据Mac Rumors报道,当苹果在iPhone X发布会上推出面部识别功能Face ID时,吹嘘称即使是好莱坞最好的面具也不能欺骗这套系统。然而,这可能不是电影式验证问题,越南安全公司Bkav的安全研究人员声称,他们使用特制的面具可以阻止Face ID的识别功能发挥作用。  Bkav团队开发面具的目的是欺骗深度绘图技术。该创意使用手工制作的“皮肤”,然后利用3D打印制作出面部模型,专门用于验证面
本报讯 近日,IDC发布《全球半年度区块链支出指南》。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区块链市场支出规模约为8300万美元,预计2018年中国区块链市场支出规模达1.6亿美元。现阶段区块链的總体市场规模较小,这是因为市场上的区块链项目多处于尝试阶段,投入不大。  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区块链的潜力,计划在未来增加预算,受此影响,中国区块链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2022年的市场支出规模预计达到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