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也产生一些影响,其中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最大的当属教育和就业体制的改革,从国家的“统包统分”发展到“自由择业”。这种就业制度的变革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内在要求,满足了大学生自主择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但同时也使不少大学生在就业时感到忧虑和困惑: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机会在哪里?如何把握?
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连续扩招,“精英教育”正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已不再是稀缺资源。由于连年扩招,毕业生的队伍不断扩大。据调查: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212万人;2004年高校毕业人数达到280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毕业生规模在以后若干年内还将持续增加。与此相对应的就业情况是:2001年全国大学生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待业率为30%,约34万人待业;2002年37万人待业;2003年待业人数为52万人;2004年已达到69万人。另据一项抽样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即时就业率目前不足60%,也就是说,有40%毕业生在走出校园时其就业前景还是一片茫然。毕业后找工作难已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切身感受。
客观地分析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我们并不需要过多的恐慌和焦虑。目前,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还有些落后,大学生在人口中比例很小。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我国城镇失业人员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仅占4.7%,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大学生的供给在总量上并不过剩。然而,为什么大学生强烈反映就业难呢?笔者以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在于供需结构错位。这种错位既有学校在专业设置以及培养人才规格等方面与社会需求的错位,也有大学生就业观念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随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愈发严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是一种必然。惟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只有认清并充分把握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善于科学规划,不断进取,方能成为一个健全的职业人和满足社会需要的真正的人才。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历程的计划。具体是指结合自身情况,根据面临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定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学习计划、训练计划和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案。据问卷调查,目前85.76%的大学生完全没有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甚至可以说不知道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就在某高校2004年级新生报到时,还有40%以上的家长咨询:学校包不包分配?家长对学生的惟一要求就是“好好学习”,学习好了一切都有了。因此我们的大学生家长大多数根本起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和指导。有些学校并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认识,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不能对自身的学识能力、品德等有一个综合性的客观评价,确定合理的期望值,从而不能正确地寻求职业,对就业感到茫然。
三、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一)信息社会的到来要求大学生尽早规划人生
随着社会变化和技术革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化的社会逐渐迈进新的时代,工作不确定性大大增加,社会竞争的残酷性逐渐增强,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越来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信息社会,大学生如不尽早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就会被社会淘汰。
(二)人员流动的频繁——个人选择组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员流动量越来越大,工作的变动越来越大,失业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因此,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变更职业是绝对的,不变则是相对的,这就需要大学生在人才流动量逐渐增高的情况下,尽早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有目的地去选择工作,一步步向自己的目标迈进,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使事业获得成功。
(三)组织结构的调整——组织选择个人
外界环境变幻莫测,各种组织也变化万千,想找一个长久不衰的企业是很难的,即便是在各个企业相对短暂的辉煌过程中,也总是需要根据外界市场的变化,不断地进行组织调整、业务重组。在这一过程中,势必要淘汰一些人,同时给许多人重新安排职位。由此可见,在这种组织调整中,如果你事先对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只能是被动的和盲目的。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一)确立志向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向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志向事业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志向反映着一个人的抱负、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影响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及成就。
(二)准确评估
准确评估包括自我评估和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自我评估是指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自我评估要客观冷静,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要正视自己的缺点。生涯机会的评估,主要是分析内外环境因素对自己生涯发展的影响。环境分析既要考虑社会大环境,又要考虑本行业的发展势头。现代职业具有自身的区域性、行业性、岗位性等特性,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考虑到职业区域的具体特点,要对该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三)选择职业
选择职业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对自己的影响。
(四)确定职业生涯路线
职业选择后,还须考虑向哪一方向发展,因为即使同一职业也有不同的岗位,岗位不同,对人的各方面条件的要求也就不同。
(五)设定职业生涯目标
生涯目标的设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通常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
(六)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
如果只有目标,没有行动,目标也只能停在梦想阶段,事业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这里所说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转岗等方面的措施。
(七)评估与自馈
人生无常,瞬息万变,影响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许多因素的变化是难以预测的,我们要时时审视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和修订,及时调整前进的步伐,才会成功。
有了职业生涯规划后,学习、生活、工作都将有切实可行的目标,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也就多样化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强占所谓好单位的局面将有所改观。每位大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可选择自己的就业之路:可升学继续深造;可创业打造自己的天地,给自己一片更广阔的天空;可做自由职业者;可先就业后择业;可由一次就业转向多次就业;可在实践中判断岗位是否适合自己。现在大学生创业的例子已越来越多,他们或利用专利技术争取风险投资,创办民营公司;或进军高新技术产业,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为其他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大学毕业首次找到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大打折扣,而且大城市户口的吸引力也不再那么大了,只要有工作或住房,多数城市都可落户,也可以参加社会保险。一些大学生不再过于看重首次就业,并提出上大学不一定参加就业,而对提高自身素质和长远发展考虑更多。
总之,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的数量在大幅度地上升,由于经济发展、地域限制,就业机会却没有相应的大幅度增长,以后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将更加严峻,但只要我们的大学生们不断努力,强化自身素质,转变过时的就业观念,抛弃盲目的优越感,在学校的指导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为谋求自身的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连续扩招,“精英教育”正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已不再是稀缺资源。由于连年扩招,毕业生的队伍不断扩大。据调查: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212万人;2004年高校毕业人数达到280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毕业生规模在以后若干年内还将持续增加。与此相对应的就业情况是:2001年全国大学生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待业率为30%,约34万人待业;2002年37万人待业;2003年待业人数为52万人;2004年已达到69万人。另据一项抽样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即时就业率目前不足60%,也就是说,有40%毕业生在走出校园时其就业前景还是一片茫然。毕业后找工作难已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切身感受。
客观地分析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我们并不需要过多的恐慌和焦虑。目前,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还有些落后,大学生在人口中比例很小。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我国城镇失业人员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仅占4.7%,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大学生的供给在总量上并不过剩。然而,为什么大学生强烈反映就业难呢?笔者以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在于供需结构错位。这种错位既有学校在专业设置以及培养人才规格等方面与社会需求的错位,也有大学生就业观念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随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愈发严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是一种必然。惟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只有认清并充分把握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善于科学规划,不断进取,方能成为一个健全的职业人和满足社会需要的真正的人才。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历程的计划。具体是指结合自身情况,根据面临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定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学习计划、训练计划和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案。据问卷调查,目前85.76%的大学生完全没有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甚至可以说不知道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就在某高校2004年级新生报到时,还有40%以上的家长咨询:学校包不包分配?家长对学生的惟一要求就是“好好学习”,学习好了一切都有了。因此我们的大学生家长大多数根本起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和指导。有些学校并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认识,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不能对自身的学识能力、品德等有一个综合性的客观评价,确定合理的期望值,从而不能正确地寻求职业,对就业感到茫然。
三、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一)信息社会的到来要求大学生尽早规划人生
随着社会变化和技术革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化的社会逐渐迈进新的时代,工作不确定性大大增加,社会竞争的残酷性逐渐增强,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越来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信息社会,大学生如不尽早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就会被社会淘汰。
(二)人员流动的频繁——个人选择组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员流动量越来越大,工作的变动越来越大,失业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因此,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变更职业是绝对的,不变则是相对的,这就需要大学生在人才流动量逐渐增高的情况下,尽早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有目的地去选择工作,一步步向自己的目标迈进,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使事业获得成功。
(三)组织结构的调整——组织选择个人
外界环境变幻莫测,各种组织也变化万千,想找一个长久不衰的企业是很难的,即便是在各个企业相对短暂的辉煌过程中,也总是需要根据外界市场的变化,不断地进行组织调整、业务重组。在这一过程中,势必要淘汰一些人,同时给许多人重新安排职位。由此可见,在这种组织调整中,如果你事先对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只能是被动的和盲目的。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一)确立志向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向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志向事业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志向反映着一个人的抱负、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影响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及成就。
(二)准确评估
准确评估包括自我评估和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自我评估是指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自我评估要客观冷静,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要正视自己的缺点。生涯机会的评估,主要是分析内外环境因素对自己生涯发展的影响。环境分析既要考虑社会大环境,又要考虑本行业的发展势头。现代职业具有自身的区域性、行业性、岗位性等特性,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考虑到职业区域的具体特点,要对该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三)选择职业
选择职业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对自己的影响。
(四)确定职业生涯路线
职业选择后,还须考虑向哪一方向发展,因为即使同一职业也有不同的岗位,岗位不同,对人的各方面条件的要求也就不同。
(五)设定职业生涯目标
生涯目标的设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通常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
(六)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
如果只有目标,没有行动,目标也只能停在梦想阶段,事业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这里所说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转岗等方面的措施。
(七)评估与自馈
人生无常,瞬息万变,影响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许多因素的变化是难以预测的,我们要时时审视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和修订,及时调整前进的步伐,才会成功。
有了职业生涯规划后,学习、生活、工作都将有切实可行的目标,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也就多样化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强占所谓好单位的局面将有所改观。每位大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可选择自己的就业之路:可升学继续深造;可创业打造自己的天地,给自己一片更广阔的天空;可做自由职业者;可先就业后择业;可由一次就业转向多次就业;可在实践中判断岗位是否适合自己。现在大学生创业的例子已越来越多,他们或利用专利技术争取风险投资,创办民营公司;或进军高新技术产业,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为其他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大学毕业首次找到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大打折扣,而且大城市户口的吸引力也不再那么大了,只要有工作或住房,多数城市都可落户,也可以参加社会保险。一些大学生不再过于看重首次就业,并提出上大学不一定参加就业,而对提高自身素质和长远发展考虑更多。
总之,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的数量在大幅度地上升,由于经济发展、地域限制,就业机会却没有相应的大幅度增长,以后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将更加严峻,但只要我们的大学生们不断努力,强化自身素质,转变过时的就业观念,抛弃盲目的优越感,在学校的指导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为谋求自身的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