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的导师制度内涵、困境及超越

来源 :江苏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ixun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导师制度的完善,应以调动导师和研究生开展科研的积极性为基本出发点。"资历"定位的遴选制度、"平均主义"导向的招生制度、"科研任务"取向的指导制度以及"助研津贴"主导的资助制度,不利于实现研究生培养与科研的良好结合。应通过改革导师的遴选与招生制度,构建研究生导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倡导研究生导师的多样化资助,以有效实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培养机制改革目标。
其他文献
对我国高校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对高校分类必须回归高校本身,以高校的实然状态为依据,在事实描述的基础上得出能够真正反映高校本质的分类结论。高校
知识产权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公民的基本素质,更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在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层次的知识产权素质教育中,高校应是主阵地;在高校创新素质教育中,知识产权素质教育
大学的公共信任结构由教育秩序、大学功能和公众社会认知等因素交互作用构成。大学公共信任不但能够使公众从中获益,而且具有为大学提供自由发展空间,弥补国家管理大学的能力
在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初期,我国学者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深受功能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相关研究从内涵价值和外延功能两个维度形成了院校层面的多元符合性高等教育质量观。在我国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