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草原畜牧业既是牧区的传统产业、基础产业,也是优势产业,更是当家产业和民生产业,做好牧区畜牧业发展工作,很是重要;牧区各地进一步研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的问题,扎实做好草原畜牧业工作。
关键词:草原畜牧;防灾减灾;转型升级;初显成效
草原畜牧业既是我市牧区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也是当家产业和优势产业。近年来,在国家、自治区各项惠牧政策的扶持下,我市草原畜牧业正朝着“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和设施化”方向稳步发展。但牧民组织化程度低、经营方式粗放、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等问题,依然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障碍。加快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是我市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建设绿色农畜产品基地的重要课题。
1 防灾减灾型草原畜牧业初步形成
近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各项惠牧政策的扶持下,我市草原畜牧业正朝着“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和设施化”的方向稳步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防灾减灾型畜牧业初见成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近3年来,国家、自治区和市三级每年投入抗灾资金均在1000万元以上,防灾减灾体系得到逐年完善,避灾畜牧业已初步形成。截至目前,牧区四旗拥有应急饲草储备库47座,具备了3.7万吨应急饲草储备能力。配备60马力以上的大型抗灾机械182台,破雪器械166台。建各类棚圈16084个,累计打机井2686眼。牧业机械近2.16万台配套,机械总动力达60万千瓦。
据了解,牧区四旗“双权一制”承包到户和联户的草原面积达到8786万亩,占牧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9%,纯牧业户为2.3万户,6.1万人。草原确权进一步得到落实,草牧场流转逐年被规范。截至目前,规范流转的承包草场面积近1200万亩,占承包草场面积的13.7%。
今年前6月,牧区四旗牲畜存栏511.5万头只,大畜和羊存栏分别为62.8万头和446.9万只。其中,牲畜存栏500头只以上的养殖户约为3000户,占牧区四旗有畜户的13%。据悉,我市连续三年牧业年度牧区牲畜头数稳定在450-524万头只之间。
广大牧民为草原生态的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年我市牧区牲畜头数控制在480万羊单位以内,比自治区农牧业厅公布的可载畜量645.5万羊单位少165.5万个羊单位。近五年来,草原生态也呈现了明显好转的趋势,草原植被平均覆盖度由2008年的61.5%上升到了2012年的71.5%,产草量从2008年的84.6公斤/亩上升到了2012年的102.7公斤/亩。
在国家和自治区种羊补贴、奶牛肉牛冻精补贴等良种工程支持下,牧区四旗建立了1个呼伦贝尔羊原种场和43个扩繁场,能够提供近1.2万只特一级、一级呼伦贝尔种公羊。2012年前6月,牧区四旗良种及改良种比例达到85.9%。牧区四旗肉羊出栏率稳定在42%-45%之间,畜群保持良性周转。
2 转型升级是草原畜牧业惟一出路
摆在眼前的一串串数字显示,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态势的确良好,但牧民组织化程度低、经营方式粗放、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等若干问题,依然是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重障碍。尤其是去冬今春牧区遭遇的雪灾,再一次暴露出传统草原畜牧业的弱点,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对此,我市制定了《呼伦贝尔市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规划(2014年—2016年)》,并对此不断充实完善,明确了在3年时间里,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工作进度和责任部门。
2012年年初,我市已着手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工作,要求牧区各旗开展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归纳出生态家庭牧场型、小区带动型、合作社引领型、联户经营型、交易市場辐射型等模式,从每类模式中选择一个或几个作为试点重点推进。
我市针对草原牧区出栏羔羊多的特点,在保证呼伦贝尔草原羊肉品质不变的前提下,重点推广了羔羊在出栏前进行阶段性集中舍饲育肥。在鄂温克旗进行了牧草裹包青贮试点,在养殖设施完善的牧户中,开展早春羔试点,2014年2月,试点牧户即将开始接羔,较正常接羔提前45天以上。
3 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初显成效
据了解,目前,各地集中阶段性舍饲育肥的羔羊超过两万只,每只羊纯收入在150元以上,预计增收300万元以上,较正常出栏增收25%,经济效益非常显著。牧民群众从试点中初步领略了阶段性舍饲育肥的效果,他们纷纷表示要主动转变经营方式,按科学饲养管理方式饲养牲畜。
生态家庭牧场示范创建也初具规模。目前,牧区四旗基本达到自治区生态家庭牧场创建标准的近1000户,养殖条件逐年改善,2012年底较2010年增加固定棚圈1425座,每年新增固定棚圈近500座,机械总动力在淘汰小型拖拉机的基础上,由2010年的48万千瓦增加到现在的60万千瓦,年增幅近13%。
通过一系列密集的调研和不断的反思,我们呼伦贝尔的畜牧人,希望全市牧区各地进一步研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的问题,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坚持走建设养畜、转型升级、稳定发展、持续增收的路子,扎实做好草原畜牧业工作;使我市草原畜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草原畜牧;防灾减灾;转型升级;初显成效
草原畜牧业既是我市牧区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也是当家产业和优势产业。近年来,在国家、自治区各项惠牧政策的扶持下,我市草原畜牧业正朝着“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和设施化”方向稳步发展。但牧民组织化程度低、经营方式粗放、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等问题,依然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障碍。加快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是我市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建设绿色农畜产品基地的重要课题。
1 防灾减灾型草原畜牧业初步形成
近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各项惠牧政策的扶持下,我市草原畜牧业正朝着“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和设施化”的方向稳步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防灾减灾型畜牧业初见成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近3年来,国家、自治区和市三级每年投入抗灾资金均在1000万元以上,防灾减灾体系得到逐年完善,避灾畜牧业已初步形成。截至目前,牧区四旗拥有应急饲草储备库47座,具备了3.7万吨应急饲草储备能力。配备60马力以上的大型抗灾机械182台,破雪器械166台。建各类棚圈16084个,累计打机井2686眼。牧业机械近2.16万台配套,机械总动力达60万千瓦。
据了解,牧区四旗“双权一制”承包到户和联户的草原面积达到8786万亩,占牧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9%,纯牧业户为2.3万户,6.1万人。草原确权进一步得到落实,草牧场流转逐年被规范。截至目前,规范流转的承包草场面积近1200万亩,占承包草场面积的13.7%。
今年前6月,牧区四旗牲畜存栏511.5万头只,大畜和羊存栏分别为62.8万头和446.9万只。其中,牲畜存栏500头只以上的养殖户约为3000户,占牧区四旗有畜户的13%。据悉,我市连续三年牧业年度牧区牲畜头数稳定在450-524万头只之间。
广大牧民为草原生态的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年我市牧区牲畜头数控制在480万羊单位以内,比自治区农牧业厅公布的可载畜量645.5万羊单位少165.5万个羊单位。近五年来,草原生态也呈现了明显好转的趋势,草原植被平均覆盖度由2008年的61.5%上升到了2012年的71.5%,产草量从2008年的84.6公斤/亩上升到了2012年的102.7公斤/亩。
在国家和自治区种羊补贴、奶牛肉牛冻精补贴等良种工程支持下,牧区四旗建立了1个呼伦贝尔羊原种场和43个扩繁场,能够提供近1.2万只特一级、一级呼伦贝尔种公羊。2012年前6月,牧区四旗良种及改良种比例达到85.9%。牧区四旗肉羊出栏率稳定在42%-45%之间,畜群保持良性周转。
2 转型升级是草原畜牧业惟一出路
摆在眼前的一串串数字显示,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态势的确良好,但牧民组织化程度低、经营方式粗放、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等若干问题,依然是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重障碍。尤其是去冬今春牧区遭遇的雪灾,再一次暴露出传统草原畜牧业的弱点,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对此,我市制定了《呼伦贝尔市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规划(2014年—2016年)》,并对此不断充实完善,明确了在3年时间里,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工作进度和责任部门。
2012年年初,我市已着手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工作,要求牧区各旗开展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归纳出生态家庭牧场型、小区带动型、合作社引领型、联户经营型、交易市場辐射型等模式,从每类模式中选择一个或几个作为试点重点推进。
我市针对草原牧区出栏羔羊多的特点,在保证呼伦贝尔草原羊肉品质不变的前提下,重点推广了羔羊在出栏前进行阶段性集中舍饲育肥。在鄂温克旗进行了牧草裹包青贮试点,在养殖设施完善的牧户中,开展早春羔试点,2014年2月,试点牧户即将开始接羔,较正常接羔提前45天以上。
3 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初显成效
据了解,目前,各地集中阶段性舍饲育肥的羔羊超过两万只,每只羊纯收入在150元以上,预计增收300万元以上,较正常出栏增收25%,经济效益非常显著。牧民群众从试点中初步领略了阶段性舍饲育肥的效果,他们纷纷表示要主动转变经营方式,按科学饲养管理方式饲养牲畜。
生态家庭牧场示范创建也初具规模。目前,牧区四旗基本达到自治区生态家庭牧场创建标准的近1000户,养殖条件逐年改善,2012年底较2010年增加固定棚圈1425座,每年新增固定棚圈近500座,机械总动力在淘汰小型拖拉机的基础上,由2010年的48万千瓦增加到现在的60万千瓦,年增幅近13%。
通过一系列密集的调研和不断的反思,我们呼伦贝尔的畜牧人,希望全市牧区各地进一步研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的问题,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坚持走建设养畜、转型升级、稳定发展、持续增收的路子,扎实做好草原畜牧业工作;使我市草原畜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