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风景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D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这是2013年江苏省高考的一道历史题目。近年来高考试卷有多个试题涉及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考查,这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历史学科能力测试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新要求。分析、总结这些试题的设计方式和考查特点,有利于研究新的命题方式,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提高复习效率。
  一、通过多元史观进行多角度考查
  高考考纲中明确说:“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新课标下的史观已从单一走向多元,在传统的唯物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五种新史学观点。多元史观试题的设计,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近年来的新课改全国卷和其他各省的高考题都明显地反映出用多元史观分析问题的理念。2010年全国卷的第40题(非选择题,37分),第一问要求给材料中的工业革命划分阶段,学生由于不知道要用新史观,所以一般都是按时间顺序划分阶段。但这样划分明显是对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的肤浅理解。该题答案是用现代化史观分析的阶段,即以生产力为标准,把工业革命分为前工业革命(手工生产)和机器大生产两个阶段。
  2013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第28题第(2)题京师大学堂专业和课程设置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考生运用革命史观可得出“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的结论,运用现代化史观则得出“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结论。
  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育要求树立多元史观,站在多元史观的立场上分析历史事件已经成为考生必备的能力。我们应运用科学的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学习,让历史学习更具有活力,也更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新要求。
  二、通过新史学研究方法进行新视角考查
  在高考题中引入史学研究的新方法,不仅可以丰富史学研究的视域,丰满历史人物的形象,鲜活历史事实,更利于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意识和素养。
  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第21题引入了布罗代尔的多元时段论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时段历史作用的评价。布罗代尔是法国年鉴学派的第二代掌门人,他认为历史这一社会学科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时间观念上。历史的时间就像电波一样,有短波、中波和长波之分,布罗代尔称之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短时段称为事件或政治时间,主要是革命和战争等历史上突发的现象;中时段称为局势或社会时间,主要是经济制度和政治事态等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化形成一定周期的现象;长时段称为结构或自然时间,主要是地理气候和文化传统等几个世纪不变或变化极慢的现象。该题设问一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就体现了与历史事件相联系的短时段法,考查了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的历史作用。设问二“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体现了与社会制度和思想相联系的中时段法,考查了隋唐以来的古代史上的历史作用。设问三“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体现了与文化联系的长时段法,考查了科举制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深远影响。
  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3题(“罗斯福新政题”)引入了心理史学和计量史学的研究视角,考生要从“罗斯福的乐观主义情绪能够平复百姓心中的恐慌”这个心理学的意义层面分析促使其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要运用数据分析和统计的方法研究“1929—1933年美国失业率变化的两个因素”,进一步强化了拓宽史学研究视野的重要意义。再如,选修模块《探索历史奥秘》的题目引入了推测史学的研究方法等等。
  江苏省镇江一中王生老师认为,随着史学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展,生活史学、形象史学、气候和环境史学、推测史学、心态史学、风俗史学等研究方法相继涌现,相信也会进入高考命题者的视线中。
  三、通过微观分析进行多维度考查
  “微观分析”即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多角度观察,引导学生思考知识内涵,进一步把握知识的核心和精髓。
  有些高考试题从微观着手,往往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拓宽了考查的广度。如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中的微观史料相当丰富,在20道客观题中有19道使用微观史料,入题的材料有历史照片、广告、信件、时事新闻、历史著作、人物言论、报纸报道等,且选材新颖,充分发挥了微观史料的情境性、开放性、层次性等功能。
  有些试题让考生从命题者选定的细微社会历史征象(或历史细节)中分析宏大的历史趋势和历史真相或历史规律,拓展了考查的深度。如2011年广东省高考文科综合第16题就是以“辛亥革命”后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为题,在时政热点的基础上,巧妙设计新情境,通过普通民众对辛亥革命的认知和理解,认识其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冲击,从微观中看到宏大历史的影响。再如2013年山东省高考卷历史试题第9题以《周礼·考工记》对周王城形制的规定,考查了考生对“礼”这一思想的掌握情况,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模式表现为以“礼”为中心的一系列的意识形态渗透到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個领域。
  多角度试题适应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符合高考能力立意的要求,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它启发教师要对教材观、教学观有彻底的反思。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教科书上的结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站在不同立场发表不同的看法。此外,课堂教学中应当增强多元史观、新史学研究方法等内容的学习,并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历史观点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提出不同于教材中的历史观点,凸显出新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正如南京师范大学姚锦祥教授所说“多一个视角便多一分见识”,让我们引领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风景!
  参考文献
  [1]姚锦祥.多角度试题的情境创设、考查目标和教学要求[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2]王生. 江苏高考历史卷:“罗斯福新政题”引入最新研究视角[DB/OL]. http://www.js-edu.cn/Html/201306/10/20130610084341.htm.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师预设教案之外的内容,这些生成性的资源让课堂展现出不一样的智慧碰撞,让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成为可能,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度解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捕捉课堂生成,从而实现构建灵动式语文课堂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捕捉生成 灵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1
[摘要]近年来,随着逐步深入的课程改革,先学后教已经走进初中语文课堂,该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习惯,体现建构主义学习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以《过故人庄》为例,探讨先学后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先学后教  实际应用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常见模式为整体串讲和解释具体内容,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不会在授课前深入研究教学内容,长期以来导致学生因为这种教学方式而处于被动的
[摘 要]和谐社会是一个秩序井然、宽容互让、价值多元、诚信友爱、道德彰显的理性社会,其实践哲学基础则是表征世界秩序、呈扬人文精神与凸显伦理蕴涵的理性,因而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诉诸于理性的进路:在交往理性的进路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在价值理性的进路中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个体价值与集体价值、主流核心价值与非主流多元价值的和谐,在道德实践理性的进路中实现道德底线与道德信念、权利意识
[摘要]《唱响自信之歌》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三框的教学内容。通过分析教材和学情,设计了“发现自信篇”“发现自信篇”“增强自信篇”“感悟自信篇”“唱响自信篇”等教学环节,并分析了该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关键词]自信唱响自信民族自信成功  一、教材分析  《唱响自信之歌》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三框的教学内容。在前面已经学习了自信的主要内涵和自信对于成功的作用,本
近年来,通山县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政治责任,用好“三个课堂”,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为奋力推进全县“山通水富、绿色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用好“理论主课堂”,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内容体系化。充分发挥县委党校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建立系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开发一批精品课程,确保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比重不低于总课时
前两天在一所幼儿园和教师们座谈,有位教师提到:新授歌曲时教师总是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带着幼儿唱,不但自己容易感到疲劳和乏味,孩子们也往往因为乏味而容易显现出疲劳和消极,不知道这种现象是否正常,是否有可能被避免。我告诉教师们:避免这种现象产生的方法有许多种。最近刚好看到江苏省第四届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评选录像中的获奖课例《大班歌唱活动:捏面人》,愿和大家分享我自己从中获得的一点启发。在这个课例中。执教的
[摘 要]阅读优秀的小说作品是初中生开阔视野、获取知识、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但初中生的小说阅读状况令人担忧,语文教师要立足教材,教会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移步课外,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小说,热爱阅读优秀小说作品。  [关键词]初中生 教会方法 激发兴趣 小说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20006  
历史时间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离开历史时间也就不存在历史,更谈不上历史思维以及历史教学了。也就是说要想学好历史一定要掌握好历史时间。虽然新的课程标准不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历史时间,但从近两年的广东文综高考历史试题来看,依然要求学生拥有基本的时空观念。但是,山区高中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普遍对历史时间产生恐惧感和在高考答卷过程中普遍存在历史时空观不强的现象。可见,山区高中学生掌握历史时间的能力非常不理想
人是历史的主体,在历史教学中突出人物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生动性。以人物为线索,把零碎的史实串联成一个整体,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完整的历史。本文以《难忘九一八》一课为例论述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教学法。  【教学思路】  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的发展进程。”因此,我在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一课时做了这样的处理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实例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学生角度考虑,探讨了生活实例的高效选取,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实践等因素,通过调查、统计、举例等做了必要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实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20123  地理新课标做出明确说明: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