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电磁台站观测数据推算汶川MS8.0地震等效电偶矩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_l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约一个月,位于河北省ULF电磁观测台网的高碑店台电磁异常信息增强,5月9日,即主震前3天,异常信息突然增强达到高潮,且高值异常信息一直持续到17日,主震后5天,随后,低值异常信息又持续了大约4个月(f=0.1~10 Hz, D=1440 km, A=1.3 mV/m)。
其他文献
文中对地震预测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看法,认为影响地震预测的诸多因素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地震成因。利用新的观测技术,发展新的地震成因理论,或将成为地震预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必经之路。
引言地震矩张量描述了地震点源的基本特征,其内容涉及到各类震源(包括剪切位错震源、张裂震源和体积震源)的力学机制、震源辐射、地应力场、震源运动学和强地面运动等地震学中的重要课题。一般认为,浅源构造地震是因断层面间的快速纯剪切错动而辐射地震波,造成在地表的振动,传统上该解释被称为双力偶机制。但实际地震观测和地震矩张量反演结果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公布的该地震的参数如下:1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震时间:北京时间2011年1月19日04时23分;
合成孔径雷达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优势,在震后灾情信息的快速获取及评估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及应用。目前SAR影像的分辨率已经达到米级甚至亚米级,建筑物在SAR影像上的空
秦岭及周边地区(图1)位于我国版图的中心,不但包括了我国三大主要构造单元(扬子地体、华北地体和青藏高原)的交汇部位和我国两大造山带(中央造山带与南北构造带)的交汇部位,也包括了
地震波数值模拟在地球内部结构反演和地表强地面运动研究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尽管近几十年来计算机技术有了迅速的发展,但仍然不能满足高频强地面运动模拟的需要,尤其是如盆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