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行凶谁的错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we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数年前的马加爵校园杀人案尚未淡出人们的记忆,前不久接连发生的药家鑫案及汪军军刺母案,再次刺痛了人们的神经:他们行事为何如此冲动,如此残忍?在父母、老师眼中,他们都是成功的孩子,为何如此轻易地自毁前程?他们的成功算得上真正的成功吗?更让人担心的是,冲动的年轻人还不止他们,当药家鑫开车肇事并杀人后,他的同门师妹李颖竟然说:“我要是他,我也捅。”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以至于怀疑这些孩子的意识里是不是根本就没有对生命的尊重?随着媒体报道的不断深入,人们在惊讶之后渐渐看到了这些孩子“成功”背后的成长细节,在痛惜之余也猛然警醒:是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毁了他们!
  校园“刀客”越来越多
  2011年5月12日傍晚,在南京市江宁区某高校读书的大三学生沈某,用刀刺伤室友小裴,致小裴死亡。同学报警后,沈某被刑拘,他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沈某刀刺小裴的起因说起来简直不值一提。一天,小裴趁沈某睡觉时,用手机拍录下了他说梦话的样子,并传到了校内网,其实也就是想恶搞一下,跟沈某开个玩笑。沈某的梦话很像暗恋告白。“秘密”传开后沈某感觉很丢脸,警告小裴以后少拿他开涮。从此两人关系恶化。没过多久,几位室友一起在寝室玩游戏,小裴在《魔兽世界》里扮演的角色被“盗贼”杀死,他就随口骂了一句:“练盗贼升级的玩家肯定心理有毛病。”恰巧,沈某在游戏中的角色就是“盗贼”。沈某便固执地以为小裴是在骂他,虽然当场没有说什么,但心里对小裴充满了恨意,暗下决心要教训他。两天后,血案发生了。
  类似过激的举动,湖北武汉某高中刘姓同学也做了。其实刘同学在校表现一直很优秀,各类奖学金拿过若干,校长认为他将来必有出息。可是,英语老师于女士对他有些意见,原因是刘同学上课时画了于老师的裸体画。
  于老师年方三十,尚未结婚,课堂风格严谨刻板。调到这所学校之前,很多学生都对她充满敬畏,没想到调到新学校上课才一周,就在课堂上遭遇刘同学画裸画羞辱,于老师自然十分生气。虽然她知道,刘同学不过是图一时好玩,但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她还是决定对刘同学进行家访。刘同学十分忐忑。原来,刘同学从小常遭父亲毒打,只要犯了错,父亲便不问青红皂白对他一顿暴打,假如老师家访,刘同学认为自己肯定免不了一顿皮肉之苦。于是,刘同学百般恳求于老师取消家访,于老师却不为所动。刘同学由怨生恨,便在于老师前往家访的路上拔刀狂砍了她7刀……
  这是两起未经媒体广泛报道的案例,却与在全国引起轰动的药家鑫案、上海机场汪军军刺母案的情节有着惊人的相似:持刀伤人、下手残忍、不计后果;冲突双方并无深仇大恨,甚至还有师生之情、母子之爱或室友之谊;更可悲的是,行凶时他们都精神正常,都是冲动行事。
  因此便有不少人感到疑惑:难道他们没有一点最起码的正确处理矛盾的能力,只能用刀“说话”?
  孩子为何总拿刀“说话”?
  几桩血案都表明,孩子们心底缺乏善良,眼睛无视生命,脑子里没有法律,而且自私、狭隘甚至愚蠢,虽然表面上看他们都很优秀,但这种优秀是当前一些人畸形评判标准下的“伪优秀”,本质上,他们是有心理缺陷的。社会学家汤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导致这些孩子心理缺陷的重要原因,是畸形的家庭教育。
  先拿药家鑫来说。他从4岁起就天天练钢琴,每天除了弹琴就是学习,做得稍有差池就会遭到父亲的斥责甚至殴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父亲会将他关到地下室不让上楼。不知出于什么心理或目的,父亲还曾贬损他:“你那么丑,没有人会喜欢你。”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药家鑫多次想过自杀,因为除了无休止的练琴,他看不到人生的希望。
  由此可见,父母对药家鑫缺乏爱与包容。虽然他们在儿子4岁时给他买来钢琴,引导甚至逼迫他弹琴,并将他送进了不错的大学,在大多数人看来无论孩子还是父母,无疑都是成功的,但是,父母却没有给孩子创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弹不好琴会挨揍、学习不好会被关地下室,那么,开车撞伤了人,父母又会如何惩罚呢?可以说,药家鑫一直没有安全感,遇到问题和麻烦时,他找不到一个可以依赖、可以寻求帮助的人,他只能自己处理,而且会面临惩罚。此外,父亲对他所做的任何事,好像永远不满意,永远否定——做得不好时说他“不争气”;做得好时说他“翘尾巴”或“还不够”。总之,总是“差得远”。久而久之,药家鑫在惧怕父亲的同时又想反抗,甚至想用自杀的方式“惩罚”父母。在他看来,死是一种解脱,更是对父亲的反抗与报复。一个曾经不止一次想过死的人,心里的善良会渐渐淡化,对生命的尊重也会渐渐消失。
  此外,从理智的角度分析,药家鑫开车撞人后最担心的应该是闯了祸,要赔钱,还可能坐牢,但以药家鑫的性格来分析,他当时最担心的可能是“闯祸了父亲会如何惩罚他”,主导他行为的是“把事情掩盖起来不让父亲知道”。加上父亲向来对他行事粗暴,遇到突发事件时他自然以父亲为榜样,残忍地拔刀解决,对受害人张妙连刺8刀,致其死亡。在药家鑫看来,这样做既“解决”了矛盾,让自己暂时安全,对双方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因为在他的意识里死亡就是一种解脱,无论对他还是对别人。可以说,药家鑫的所作所为,与父亲对他的不当家教有着紧密的联系。
  药家鑫入狱后,父母对他十分埋怨,不是埋怨他残杀被害人,毁灭了被害人家庭的幸福,而是埋怨儿子“撕碎了他们做父母的心”。这样的抱怨,表达和显现的,是他们极端的自私。难怪有一位家教专家这么讲:“一个人的性格、品行与生养他的父母密切相关,父母怎么教育自己的子女,直接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
  再看机场刺母案主角汪军军。其家教背景似乎与药家鑫处于两个极端。有心理学专家说,是因为盲目送子留洋引发了汪军军的身心健康问题,也有人说是一种与父母分离的“留洋群体抑郁症”导致了不幸发生。这些分析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好像并未触及根本。本刊认为,汪军军的病根是母亲顾女士对他的溺爱。
  顾女士不仅以她一个人的力量承担了儿子留学的全部费用,而且由于丈夫长期生活在国外,她还承受着一个人在上海的寂寞与孤独。据顾女士的弟弟透露,顾女士对儿子总是有求必应,偶尔满足不了儿子的要求,汪军军便会表现出对母亲的强烈不满,甚至对她动手。就是说,类似发生在机场的争执、冲突,以前就曾上演过,只不过这一次更加激烈,23岁的儿子在众目睽睽之下对母亲连刺9刀。专家分析,母亲的过分付出与自我牺牲,已经让汪军军不知人生况味,母亲在他眼里就是一个无私的“钱袋子”,为他付出一切甚至生命都理所当然。
  顾女士的心理和做法,跟当前大多数爱孩子的父母一样,“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哪怕自己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创造尽可能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要说顾女士这么做也无可厚非,可关键是,她对儿子所谓的“爱”已经没有了尺度,或者说,已经远远超出了她的能力。普通的家庭条件,高昂的留学消费,五年的漫长时间,这本身就不是一个理性选择。顾女士把生活的艰难全扛在自己肩上的同时,也剥夺了儿子体验人生、认识社会、感知责任、磨炼意志的机会。没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成长课程的修习,汪军军的自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自然非常脆弱,在母亲“没钱”的“打击”面前丧失理智也就不难理解了。
  再看母亲,被儿子的利刃刺伤后,她清醒过来的第一反应是为儿子辩解;得知儿子被捕,她牵肠挂肚,称“不想他被判刑”,希望社会给孩子机会,把“可怜天下父母心”演绎到了极致,可叹亦可悲。
  两案的家教方式虽然大相径庭,但殊途同归,说明溺爱和棍棒都出不了孝子,民主型家庭才更适合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现在,独生子女成了家庭的核心,不管是溺爱孩子的,还是对孩子专制的,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几乎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了孩子身上,孩子也就接受了来自家庭的太多关注与宠爱,同时承担了太多的期待与压力。
  本来,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就有着某些先天缺陷,比如没有玩伴,没有兄弟姐妹,不像过去的孩子很容易学会照顾、分享与协作,如果家长再不给孩子提供宽松的成长环境,孩子们便会失去跟其他伙伴一起在游戏中学习交往、相处以及如何融入群体、解决冲突的机会,加之家庭环境封闭、家教方式专制或溺爱,又让孩子们失去了自行处理问题的锻炼机会。因此,遇到突发事件或棘手问题时,他们便无所适从,往往从恐惧、试图逃避演化为步入极端、冲动杀人。总之,除了缺乏对生命的尊重,缺乏善良,孩子们还缺乏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缺不得
  不断上演的青少年冲动伤人案,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当下不少家长对“成功”、“成才”的认识十分片面,已经危及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些家长觉得,孩子学习好、考第一名、将来考上名牌大学、找个好工作、挣很多钱,就是成才、成功。殊不知,沿着这条“成功路线”前行的孩子,很可能在“找个好工作”之前,甚至在“考上名牌大学”之前,就出了意外,药家鑫与汪军军都是例证。原因是什么?是父母的畸形家教把他们培养成了表面成功、实则失败的“心理残疾人”。
  假如搞一次调查,看看现在有多少家长望子成龙却对如何教育孩子一片茫然;有多少父母恨铁不成钢地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别的孩子聪明;有多少父母因为工作忙碌把孩子丢给老人,或者对孩子管束过度,恨不得替孩子包办一切;又有多少父母节衣缩食不断地给孩子报最昂贵、最有名、最流行却不一定最适合孩子的补习班,反而很少关注或根本就不关心孩子是不是快乐,心理是不是健康……调查结果很可能让人十分惊讶!
  本刊认为,家教中的过度控制或溺爱,都是毒瘤。可有些家长却认为那是爱孩子,是为孩子着想。其结果,便是孩子冷漠残忍、不懂感恩甚至恩将仇报。孩子的逻辑可能很简单:父母既然无条件地疼爱我,那么,他们受点伤害又有什么呢?这或许就是汪军军在要不到钱时拔刀刺向母亲时的心理。
  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刘明波在谈到当今青少年为何行事冲动、不计后果时说,不能仅仅责怪这些孩子“自私”“冲动”,首先家长应该反思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恰当。他告诫说:“溺爱换不来爱的回报,反而可能是伤害。现在的独生子女,因为成长的过程中缺乏与兄弟姐妹相互照顾以及包容、忍让的经验,假如父母的教育又太过功利,过度关注考试分数,对孩子缺乏情感关怀,他们怎么可能知道如何去爱别人呢?”相同的道理,像药家鑫一样,一个一直被父亲控制、殴打、讽刺的孩子,怎么可能对别人心怀善意?俗话说,有压迫就有反抗,当孩子无力反抗父母的时候,他就会把心中的压抑与其他不良情绪通通发泄到其他无辜者身上。
  心理学家夏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她说:“孩子的心理健康比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有些知识,暂时没有掌握以后还可以弥补,可孩子的心理如果出现了问题,往往是不可逆转的。更可怕的是,不少孩子的心理问题还被表面的优秀所掩盖,你看不到,纠正也就无从谈起!”
  药家鑫案及汪军军刺母案发生后,随着媒体的大量报道,人们在网上也展开了热议。很多网友都认为,他们是不当家教的牺牲品;要想让新一代年轻人不再像他们一样自私、冲动,要想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必须立即调整家教观念!
  首先要改变某些家长不恰当的成才观与成功观。本刊认为,真正的成才,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不是简单的考第一、上名校。真正的人才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体魄、丰富的知识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还要有善心、爱心、利他心,乐于为社会做贡献。试想,一个考试总拿第一却心理阴暗的人,即便他上了名校,又如何能成为真正的人才?他的人生不可能快乐,更不可能成功。
  其次要摒弃棍棒教育和溺爱行为。棍棒教育无异于父母对孩子实施暴力,还有那种冷暴力式的讽刺挖苦,都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心理学家武志红甚至把这种暴力(包括冷暴力)称为“家庭恐怖主义”。在这种恐怖气氛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成才,也很难成功。就像药家鑫,他成长经历中最主要的感受,就是“不快乐”、“没意思”、“无价值”、“恨父亲”、“想自杀”,这样的人生真的很可怕!同样道理,溺爱也成就不了孩子,因为溺爱不是教育。正如高尔基所说,爱护自己的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总之,做孩子的“佣人”或“上司”,都不是成功的家庭教育,只有以朋友的身份,在平等的气氛中教育孩子,才能赢得孩子信任,给孩子的心灵带来阳光与快乐。
  最后,父母要重视并加强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爱的教育。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是畸形成才观、成功观支配下的片面教育,家长们必须尽快学会给孩子“松绑”,在关心孩子学习的同时不忘关注孩子的身体、心理。家长们不能只知道给孩子报班,还要懂得与孩子沟通;不能只要求孩子服从,还要倾听孩子的心声与要求;不能一味地为孩子付出,还应教会孩子懂得回报。这些教育,不像老师教孩子数学、语文,讲几道例题再让孩子做做练习就能解决,需要家长言传身教。比如你如何对待长辈、家人或朋友,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对待工作,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并加以模仿。需要特别提醒家长的是,现在的孩子更注重个性自由,追求平等,传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早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即便你真的是为孩子考虑,也不能强迫、支配他完全服从你的意志,必须尊重孩子的人格与个性。尊重他,你的教育才能深入他的心灵,他才会成长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充满善心与快乐的人,才不会被冲动的魔鬼牵着鼻子走,才能最终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编辑:冯士军】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