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这样爱上作文的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rb_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前,和许多农村小学一样,作文难写又难教困扰着师生。认真、全面地剖析了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后,公安县倪家塔小学语文课题组对当前作文教学形成了“三大追问”。
  追问一:小学作文是从“有意义”入手,还是从“有意思”入手?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儿童兴趣心理的趋向往往是从“有意思”出发的。我们认为,课堂上从游戏、趣事入手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追问二:小学作文是教学生创作还是习作?叶圣陶先生说过,“初学作文,意在练习。”习作、作文、创作是有区别的。习作是练习写作文,它是创作的起点,是基础练习。小学阶段,重点是引导学生习作,而不是用严格的创作标准要求学生。
  追问三:言语技巧上是重规整还是重童趣?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感受。用儿童自己的语言来习作,有利于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达到我手写我心的目的。
  如何把三者统一起来,我们觉得趣事活动作文是突破口,因为它“颠覆”了传统的作文教学观: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学生“写什么”,作文教学教学生“怎样写”;趣事活动作文中,阅读教学教学生“怎样写”,作文教学教学生“写什么”。传统的命题作文,同一题目写不同的内容,追求考试效应;趣事活动作文强调现场作文,要求学生用不同的题目写同一内容,追求的是运用效应。传统的作文教学以想为主,把想象作为作文训练的核心;趣事活动作文以说为主,把言语训练作为作文的核心。
  如何组织活动?
  活动的选材要遵循小(活动要小)、新(活动内容新)、高(活动立意高)、趣(活动本身有趣)四个原则。
  活动的设计要立足三个目标:一是让学生惊讶,活动要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二是让学生惊奇,活动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究的冲动;三是让学生惊趣,活动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的处理上要搭建“三源”:独具匠心掘“材”源。教师要从学科教学和生活中寻找原材料,开掘出其中的兴趣点、情味点、惊讶点和关注点,并以活动的形式带进课堂。写法点津掘“路”源。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习作方法,让他们掌握必要的习作技巧。暗渡陈仓击“心”源。教师要通过愉悦的活动,让学生在积聚够情感、体验后,形成脱口而出、不吐不快地冲动,从而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到目前为止,课题组共开掘出18个活动课例,形成了学科趣事活动系列。语文类有《字谜游戏》《押韵游戏》《成语接龙》,数学类有《神奇的莫比乌斯圈》《一元钱哪儿去了》《100%与0的差距》,科学类有《连通气球》《奇怪的纸》《纸桥》,生活类有《课堂上的答案》《考眼力》《答非所问》,其他类有《老虎的通知》《心有灵犀》《画鱼》《简单与不简单》等。
  如何建构课堂?
  思想再好,如果没有易于操作的流程,大部分教师仍然难以把思想变成实际教学行为。
  课题组经过反复实践、提炼,总结出“六步教学法”:引——做——悟——说——写——赏。“引”就是先做活动再写作文,活动前告诉学生明确的目标,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做”就是做趣事活动;“悟”指谈感悟、收获、启示等,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心;“说”即描述活动过程,一般先分小组说,再全班说,教师及时点评和引导;“写”就是把说的内容写下来,教师要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一气呵成;“赏”就是现场点评,赏析妙点,可以是整篇习作,也可以是一句话或一个片段。
  如何循序推进?
  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研究中,课题组采用了化难为易、循序渐进的方法,将实验分成三个阶段,逐步推进。
  写得了。主要采取了两种办法。首先,选择小、新、趣的活动。科学类的“连通气球”就是很好的选择。上课时,教师把吹得一大一小的两个气球用一根管子连通,然后问学生:“这两个气球里的气会怎么流动?”常规思维是大气球里面的气会流向小气球。实际结果是,小气球更小,大气球更大,小气球里的气全都流向了大气球。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不仅有趣,而且冲击了学生的现有认知,学生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其次,采用“分段描述法”。为了便于学生把握活动过程,实验教师把活动分成段,引导学生先一段一段地说,再连起来说,最后整体说。经过这样引导后,20分钟时间,大部分学生写出了400多字的习作,最少的也写了180字。
  写得清。90%的学生每次习作时能达到600字左右时,就可以进行这个阶段的训练了。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抓重点,写好细节。具体做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把活动过程分成节,一个节作为一个点;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拟的题目,选择其中的1—2个点作为习作重点,练习点面结合的写法。如《字谜游戏》活动结束后,师生梳理活动过程为:活动导入;第一轮淘汰赛,名为“各显神通”;第二轮打擂赛,名为“乘胜追击”;第三轮争夺赛,名为“智慧大比拼”;谈感受。教师明确地告诉学生,习作时不能每个点都详写,也不能每个点都略写,要根据题目要求选择详略点,然后指导学生自主确定详略点。这样指导后,学生一般能写出详略得当的习作。
  写得趣。江苏南通特级教师陈萍说:“作文教学的终极意义是告别言语生命的平庸。”意思是说,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出个性化的语言,让语言生动起来。给学生创设轻松、活泼、安全的语言环境,他们的语言就会渐渐变得有趣、幽默。我们看看《字谜游戏》后学生写的一段话。
  朱老师决定用最原始的“剪刀、石头、布”产生进入决赛的最后一个名额。我眼睛紧紧地盯着我们的组长,双手合十:“组长大人啊,能否进入决赛全靠你了。保佑!保佑!”幸运女神抛弃了我们,我们输了。晋级的机会就这样从我们眼皮底下溜走了,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座位上。
  这样的语言充满童真童趣。读这样的习作,你的眼前出现的只是文字吗?不,还会出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的喜怒哀乐那样真实地展现在你的眼前,让你欢喜着他们的欢喜,担忧着他们的担忧。
  如今,趣事活动研究课题已市级结题,约25万字的《小学趣事活动作文教与学》已由黄河出版社正式出版。更重要的是,一度困扰师生的作文问题走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教师爱教作文,学生乐写作文,正成为校园里的一道风景。
  (作者单位:公安县倪家塔小学)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奥林小学围绕“铸健康教育品牌,办终身回味的学校”办学理念,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统化”为支点,着力构建“尊重个性 聚焦素养”健康课程体系。  国家课程校本化  这里所说的国家课程指国家委托有关部门或机构编写的基础教育教科书。国家课程体现了国家意志,具有规定性和强制性,但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方的民情风俗、自然景物、气候环境等具有较大差异,教学时如果机械地使用国家课程的所有内容,必然会因资源不
活动是育人的载体。如何策划一项德育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和思考,在体验中获得成长,从而自觉提高道德认识?这是班主任需要思索和探究的问题。下面笔者以组织过的一节班会活动为例展开分析,总结德育体验活动的设计范例。  首先,根据班上学生道德认知的实际情况,确立班会活动的主题及目标。刚开学,新生来到陌生的环境,起初有点不适应,班主任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校、新的班级和新的同学。为此,笔者设
郭思乐  生本教育创始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协会学校文化建设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基础教育专家组成员,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专家咨询组成员,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生本教育改革项目研究和实验领导小组副组长,出版《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谛听教育的春天》《天纵之教》《思
如果说一节好的语文课是一株植物,那它一定是有着自己灵魂的,要不然它就只是一抹普通的绿色,无法在茫茫绿海中让你感受它生命的震颤;它也一定是有着稳稳的根的,要不然它很快就会面容憔悴、枯萎成泥;它也一定是有着繁茂的枝叶的,要不然它也无法葱茏你的眼,蓬勃你的心。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呢?笔者认为,应主要在守住“魂”、扎稳“根”和修好“枝”三方面下功夫。  一、教材的解读是魂  对于备课,许多教师是看看教参
一、贴近学生,展示数学之趣  儿童天性好奇贪玩,他们的学习活动多以兴趣为取舍标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架构和情感体验,利用数学文化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情境中亲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氛围中开始课堂探索之旅。  如教学《圆的认识》导入部分时,笔者首先用多媒体播放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一、二年级选用童话近30篇,占比超过全部选文的三分之一。教材为什么会密集出现童话?因为童话故事用充满童趣的故事情节为儿童构建了一个奇异的幻想世界。然而,许多教师只看到教材中的童话,或者把教学重点放在表演上,或者把教学重点放在童话启悟上,或者把教学重点放在对狐狸、小熊等动物的“裁判”上……“曲终人散”后,学生对童话本身的向往、关心、兴趣却荡然无存。? ?  下面,笔者以孝昌县实验小
教师专业发展关键在于其思维方式发展,因为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要素,统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变通性、独特性、敏感性等品质至关重要。教师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学生的智慧水平,这是“名师出高徒”道理的体现。  一、教师思维方式发展是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客观要求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首要问题在于发展教师的思维方式。世界发达国家业已把思维教育研究作为前沿课题,例如,思维训练研究居
《I’m Watching TV》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现在进行时态”的用法、构成及“现在分词”的变化规则。教学难点是“现在分词的变化规则”。为尊重学生差异,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教师在伴生课堂模式的各环节(①定向开启;②示疑互动;③悟理明法;④入脑融合)都实施了分层教学。  一、定向开启分层  定向开启环节的目的
我们先来看一则材料作文: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狼被对手从后面攻击时,总爱转身反抗。这是狼的一种习惯。食狼鹰正是利用了狼的这一习惯,用利爪刺进狼的双眼,从而轻易地捕杀了无数的狼。对于食狼鹰来说,用利爪抓住狼的脖子逼狼转身是最自然的捕杀方式。于是,这也成了它们猎杀狼的一种习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这样一匹狼,它被食狼鹰抓住脖子时,强忍着钻心的疼痛,竭力不依照同伴的习惯转身反抗,而是向不远处的灌木丛狂
先说说庖丁解牛的故事。有一个名叫庖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庖丁对牛的肌理结构掌握得十分准确,解剖时眼中只有个体,而无全牛(目无全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掌握事物的规律后,办起事来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目无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