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遐想

来源 :第二课堂(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an04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似乎在很多文章里,只要描写到壮阔的场景,总是伴随着初升的朝阳。
  然而我总感觉,月下的场景才更为壮阔。
  在天边的星空下行走,踩着树黝黑的剪影。
  华盖为铺,大地为家。
  这才是月夜应该有的样子,一半是深浓的黝黑,一半是清浅的银白。
  2
  我能理解文人们爱月光的原因,在月光下,一切事物都变得朦胧,笼罩着一层白纱,然而我却不喜欢。我喜欢阳光,金色的阳光,在阳光下一切都是清晰明朗的,比最香醇的红酒都还要醇厚、浓烈和绚烂。不过,当然,这并不妨碍我喜欢在月下工作。
  夜晚本就宁静,月下的夜晚则更显得安宁。
  灯光照到的地方清晰如白昼,灯光照不到的地方是昏暗的,而月光照到的地方则像是蒙了一层白纱。
  有时候我会盯着窗前月光照耀的那一片地方很久,心里想,月光真神奇,分明是很清晰的光,但照到物体上却反而模糊了起来。
  模糊成一片浅色光晕。
  3
  以前看到过一句话,说景点越是离你近的,你越是容易忽视。
  我觉得这话很在理,就比如说我作为一个长沙土著,就只去过大名鼎鼎的橘子洲两次。
  第一次大概是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时还是个“熊孩子”的我,在一次大雨刚刚结束,天空放晴的时候,愣是扯着要我妈带我去橘子洲。
  然后我们就去了。
  我还记得那时那里水泥路还不平,瓦顶或平顶的土屋隐匿在大片大片的橘树林里,橘树很高,空气里有着一种甜甜酸酸的味道。
  我们在日暮时分到达橘子洲,在皓月当空时抵达毛主席曾中流击水的橘子洲头。
  我们蹲在洲边,身后是高大橘树黝黑的剪影,前方是浩荡湘江粼粼的波光。
  第二次抵达橘子洲是在距此很久以后的高一,跟着全校师生去环岛跑了一圈。再次来到那里时,已然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橘树只留了一小片——也可以说是一大片,但与原来的规模相比,却实在是少得可怜。那一株株橘树竟是那么小,如同幼苗一般,低低地,挂着很多橘子。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长高太多而让那些橘树看起来如此矮小,但我知道橘子洲岛的另一头那片橘树林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毛泽东头像,他神采奕奕,目光坚定,短发像是被江风吹舞得迎风飘扬。
  多么宏伟的雕像啊!多么整洁而笔直的柏油路啊!多么整齐划一的景点啊!看看每一片景点前,竹园、橘园被砌成整齐的方形挂上巨大的指示牌,多么方便游客,多么贴心啊!
  江水粼粼地流走,金色的阳光在每一个浪尖跳跃。
  看着那些游客举着相机激动地在毛主席像前拍着照,脸上带着开心的笑。
  我只是默默地环着它跑了过去,默默地瞥了一眼很久以前我曾蹲过的那一片泥巴地,现在已然被青灰的石材盖在下面。
  我突然觉得被什么东西深深地刺痛了,它像是一把刀,将什么美丽的,曾经千百年一直存在的东西从我心里掏走了,又像是将什么毫无价值的东西毫不留恋地一把甩到湘江里,在我的胸口捅了几下,一下一下地绞着。
  我突然觉得有什么东西再也不会回来了。
  而那东西——从我心上割下的东西——丢入水中甚至没起一丝波澜,水流默然地将它带走,我注视着水,分不清是金光还是银光。
  4
  在一个无风的月夜,我关上灯,意外地发现房中仍显十分明亮。
  那个夜晚的月亮很大,月光很亮。我绕过书桌凑到窗前以便一见月亮的全貌,她一动不动地在夜幕中挂着,由白缓慢地渐黑,其上有许许多多黑的斑或圈,我看了好一会儿,又坐回床上盯着月光看了好一会儿,看月光投射下的防护窗,以及停在防护窗上一只鸽子的剪影。
  鸽子没有发出一丝声音,左右不断地摇着头,最后振翅飞走了。
  鸽子羽翼扇动着空气“哗啦哗啦”地格外响。
  5
  在很久之后的一天,我才终于又见到那样的月光,我坐在桌前写着作业,突然觉得眼前的月光似乎显得格外明亮。
  那样清亮的白色使我一阵心悸。
  我急忙放下笔,起身,凑到窗前,我在灰蓝的夜幕中搜寻月亮的身影,看到的却是不远处斜挂在建筑工地吊车顶端巨大的探照灯。
  再坐回桌前,我感到心里有一种深深的悲哀。
  我盯着灯下亮如白昼的一片天地,说不出话来。
  什么月下的灯光啊,不过是灯下的灯光罢了。
  灯下的灯光里,夜晚如白天一般喧闹地行进。
  这是灰蓝的夜幕下应该有的样子?一半是迷茫的深灰,一半是娇艳的五彩斑斓。
  华盖之下已无星辰,大地之上亦不需月光。
  (编辑 文 墨)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社会竞争的加剧, 一个前所未有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其正确的自我认识、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人格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青少年正处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形成健全的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就担负起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2014年6月7日是一年一度全国高考的日子。而在江西省宜春市人民医院的外科病房里,一个脑袋缠着绷带的小伙子躺在病床上,手里拿着一张高考准考证,脸上写满了伤感和遗憾。这个手拿准考证的小伙子名叫柳艳兵,他是怎么受伤进而错过高考的?这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要回溯到2014年5月31日下午。那天下午,江西省宜春市第三中学高三(17)班学生柳艳兵和谢宜军陪着同班同学易政勇,乘坐客车从宜春中心城去袁州
丹丹的烦恼  我是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可我生性怯弱,胆子非常小。在课堂上我看别的同学踊跃发言,自己也想跃跃欲试,可是我的手好像有什么东西压着似的,总也举不起来。那次老師让我回答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我却说得吞吞吐吐,而且声音特小,直打颤。有时候,课前在外面背得挺流利的英语课文,在课堂上却吓得结结巴巴背不完整。在大街上碰见老师或熟人,也躲躲闪闪,不愿和他们打招呼…我曾下决心改掉这个坏毛病,也曾绞尽脑
近来读史,读到两个有意思的故事。  商鞅帮助秦孝公变法后,秦国国富民强,凭借这个功劳,商鞅很是牛了一阵子。尽管他的变法,惹恼了太子身边的一些人,然而,有秦孝公这棵大树靠着,别人再咬牙切齿,也奈何不了他。  秦孝公一死,商鞅的灾祸便来了。  太子的党羽们告商鞅谋反,于是,新秦王举天下之力追捕他。商鞅如丧家之犬,一口气从都城逃到关下。疲惫至极的他,找到一家客店,他想住下来,躲避一时。店主不知道他是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