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一户一田”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研究——基于496个玉米种植户的调查数据

来源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qiang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释放土地制度改革红利,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基于山东省496个玉米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一户一田”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典型事实分析表明,是否实施“一户一田”的两类农户总成本和人工成本存在显著差异.基准回归分析表明,“一户一田”与玉米生产成本呈现显著负相关,即实施“一户一田”能够显著降低玉米生产成本.进一步使用村组干部支持率作为工具变量,经过筛选样本并且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和地区控制变量后,估计结果依然稳健.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实施“一户一田”降低了人工成本和机械成本,对农资成本和土地成本并无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未加入农业合作社和未进行农地投资的农户,实施“一户一田”后的生产成本降幅更大.农村土地三轮延包在即,政府可更加关注“一户一田”的节本成效,思考村组实施“一户一田”的意义,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其他文献
地方性是具有主体连带性、文化实践和价值导向意义,承载着情感内涵、行为规范和意识形态话语的文化体系.西方一元现代性的发展,以资本逻辑为宰制,将地方性肢解为碎片化的“文化乡愁”,文脉延续和身份认同出现危机.当下,宗祠的“礼俗化”重塑,正是旨在重建地方性的实践努力:塑造血缘文化共同体,强化身份认同;兴建宗祠博物馆,营造民俗文化空间;将祠堂改造为礼堂,打造新时代文化综合体.以此为鉴,要解决中国地方性的“现代性”问题,需要秉持守变结合、合力推动、文化自觉的原则,坚持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从而将文化遗产转化为适合并
陈彦的《喜剧》在生活与生命常态的表现中,融入戏剧性因素,形成了“不奇之奇”的风格.小说通过现实生活多层面的真实性表现,借助荒诞、魔幻手法,穿透日常经验,深入民族深层精神结构.通过时间维度上的“传统”和空间维度上的“乡村”,小说讲述不无矛盾又蕴含希望的繁复的中国故事.
近年来,中国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一直低于女性,且男女预期寿命呈拉大之势.这导致丧偶女性的晚年生活质量随之降低,也将导致国家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受损,亦不符合健康中国的战略要求.鉴于个体是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的,因此,男性预期寿命偏低的原因可从社会结构视角得到解释.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区域结构、职业结构、社会分层结构以及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等制约着男性预期寿命的提高,为提高中国男性的预期寿命,应从优化社会结构加以着手.具体而言:一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农村地区的民生保障水平;二是平衡地区发展,高质量推进区域协调
18世纪意大利主权性论战,是与欧洲理性主义和启蒙思想相并存的政治话语,不同于阿尔卑斯山以北欧洲地区的“主权”话语,意大利半岛的改革和论战呈现出“宗教-政治”特征,它与东方的“中国礼仪之争”共同构成了罗马教皇国扩张背景中的主权性叙事.意大利半岛“主权性”辩论是由受到启蒙运动影响、并在意大利完成范式转换的詹森主义者和其他君主主义者共同进行的,它是一个半岛内天主教启蒙和君主国家形态重塑的政治改革和思潮,具有“政治—宗教”特征.该论战,表现为“管辖权之争”的形态,即教廷对世俗统治的“篡权论”、君主的教会管辖权和世
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提出历史剧创作中“古今共通”的语言原则,既是对自己历史剧创作失败与成功的总结,也体现了在文艺大众化语境中的独特见解.相较于其他抗战历史剧,郭沫若对于《虎符》的修改主要集中在语言方面,可以从中探究其历史剧语言“古今共通”观念的形成,及相应的历史剧语言的创制和调整.一方面,在全面抗战背景下,郭沫若在历史剧创作中吸纳市民大众熟悉的“旧小说式的白话”,成功地营造了“古代的幻象”.另一方面,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的历史场域转换中,郭沫若侧重历史剧语言的当代性和规范化,使之符合“今语”的
明嘉靖年间,李默、邹守愚所编《全唐诗选》以儒家传统诗教为宗旨,强调诗歌的教化功用,倡导温柔敦厚、雍睦和平之风,重视诗歌对人性情的归正与涵养作用.其选诗以高棅《唐诗正声》为主要底本而参之以高棅《唐诗品汇》和杨士弘《唐音》,具体选诗体现出以李白五古为正宗,重视李商隐、张籍、王建等中晚唐诗人的鲜明特色.此选给予盛唐以下诗人,特别是晚唐诗人以高度关注,在明中期的诗歌复古思潮中弹出异响,客观上为中晚唐诗的传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进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稳定脱贫、防止返贫成为我国贫困治理、实现共同富裕中亟须攻克的难题.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分析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缓解家庭贫困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缓解家庭的贫困状况,但减贫效应随着区域、受教育程度和城乡差异而存在显著差异.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这三个分指标均显著降低家庭的贫困发生率.数字普惠金融对东、中部地区的减贫作用显著大于对西部地
2021年12月30日,由济南大学、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主办,济南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中国近代女性文学大系》首发式暨中国近代女性文学专题研讨会”在济南大学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学校校长张士强,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杨宗杰,《大系》总主编郭延礼,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杜泽逊,省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孙之梅,齐鲁书社社长昝亮等领导和专家出席线下会议.
期刊
新闻App发端于美国,引入我国之后发展迅猛,成为媒体融合的重要标配.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新闻App大体形成了以传统媒体、商业门户网站、聚合类平台为主体开发的三种主要类型.新闻App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最便捷、可行的抓手,也成为商业门户网站进军传媒市场、强化数字世界权重的重要通道.伴随着新闻App竞争加剧,出现了规制政策困境、版权保护困境、信息安全困境、盈利模式困境.未来如何突破困境,如何实现健康有序发展?我国新闻App需要把握“平台化”转型、“视频化”趋势、多元化发展,更需要抓好生态化治理.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体经济步入了新旧动能转换、结构性改革的阵痛期,正规金融服务的缺失催生了规模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在此背景下,基于高阶梯队理论,以2010—2019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理论和实证分析了高管特征对非金融企业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探讨了内在传导机制及外部监督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管的金融背景通过提升管理层的风险偏好进而促进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化.分析师关注、机构投资者持股、期末报表审计等外部监督对管理层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削弱了高管金融背景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