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目的论之反思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pan_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民事诉讼目的论作为一个民事诉讼法学的基础理论,在近年受到了我国诉讼法学者们的重视,他们就此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了民事诉讼目的多元论、程序保障论、纠纷解决论等观点。本文对于这些当前学界流行的民事诉讼目的论进行了一定的反思,以求对民事诉讼目的的科学界定提供借鉴。
  关键词 民事诉讼目的 多元论 程序保障论 纠纷解决论
  中图分类号:DF72       文献标识码:A
  民事诉讼目的论与诉权论一样一直是近代以来法治国家传统民事诉讼法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构建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起点。近年来,民事诉讼目的论受到了我国诉讼法学界一些研究者的重视,他们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形成了民事诉讼目的多元论、程序保障论、纠纷解决论等观点。笔者认为我们不能从各现有的民事诉讼目的论的优劣的简单比较就得出我国当前应该设定什么样的民事诉讼目的的结论,但通过对其反思可以为科学界定民事诉讼目的提供借鉴。
  一、多元论之反思
  民事诉讼具有主体多元化的特点,而不同的诉讼主体各有自己的诉讼目的,因此对民事诉讼制度目的的把握应在坚持以国家(制度设立、运营者)为主体的同时,兼顾当事人(制度利用者)的目的,那么以此得出民事诉讼目的多元的结论似乎理所当然。如新堂幸司教授所言,“如此看来,纠纷之解决、私法秩序之维持、权利保护、程序保障,都可以被视为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从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目的论中,应当获得的启示是,在上述分析的这些价值中,哪一个属于决定民事诉讼制度运作方向的基本价值?可以说,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价值相互处于对立的紧张关系。基于这种认识,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即在每个具体问题中,应当侧重于选择其中的哪一个价值,并应当侧重到何种程度,就成为民事诉讼法解释及立法的重要工作。”换句话说,新堂幸司教授的意思就是应在几种对立和排斥的价值中依具体情况的不同而随时在立法、解释及司法运作上进行调整并有所侧重。而依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要求国家在立法、解释及司法运作时依具体问题之差异对各项价值进行评估和选择,其结果必然无稳定性而使得相关主体都无所适从。并且新堂教授自己也说“将民事诉讼目的作为民事诉讼法理论起点予以论述的实益或效用,在于以下这一点,即将应然民事诉讼制度应实现的最高价值,作为解释论及立法论的指向标予以倡导。”而多元论则不对所谓的最高价值作出选择,而是留待民事诉讼法解释及立法去解决,这又如何能发挥解释论和立法论的指向标作用呢?此外,持多元论观点的人有些还有别的认识错误,有人就认为,一元论的诉讼目的观选择某种价值作为目的的同时,也否定了其他非常重要的价值目标,唯有将所有价值目标一并囊括,才能彰显各价值的存在。其实,一元论的民事诉讼目的观在将一种价值作为最高价值目标时,对其他价值也是有所关注的,并不意味着对其他价值的否定,而是按不同序列并存于立法司法之中。因此,笔者坚持民事诉讼目的一元论的观点。
  二、程序保障论之反思
  程序保障论者认为鉴于诉讼程序本身在民事诉讼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在经验和理念层次都表现出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倾向于民事诉讼目的的“程序保障说”。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都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做法,因此从批判传统的立场上提出程序保障论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笔者认为,将其设定为我国当前民事诉讼的目的实践上不可行。从实践的层面看,在很多时候,即使在程序公开、透明并给予当事人充分举证、质证的机会的情况下,若裁判结果违背客观真实或者违背实体法的规定,仍然不能平息当事人的不满。因为我们是制定法国家,在程序公正之外还有着长期追求客观真实的传统,仓促以法律真实取代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为大多数老百姓不能接受,而为老百姓不能接受的民事诉讼目的又怎能被利用并顺利运行进而实现国家的目的呢?
  三、纠纷解决论之反思
  纠纷解决论者认为我国当前民事诉讼目的应该是解决民事纠纷,笔者认为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站不住脚。理论上,以刘荣军《论民事诉讼的目的》一文为例,他认为国家设立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应体现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权和当事人的民事请求权所追求的诉讼目的的结合,这一观点笔者也赞成,但其紧接着得出“解决民事纠纷作为民事诉讼目的正体现了这种结合”的结论,笔者认为从论点到论据没有令人信服的推理过程,笔者不敢苟同。其在后文中又说,“当事人要求法院通过行使审判权确认他们的权利,从而获得权利满足的目的‘即是以纠纷的解决为目的’”,其得出该结论的论据又是什么呢?“而法院以审判方式确认当事人之间存在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依法作出判决即意味着以国家强制力宣布纠纷的终了。”笔者认为“国家以强制力宣布纠纷的终了”只是民事诉讼的一个结果和功能而不能作为最高价值的目的。另外,以纠纷解决作为民事诉讼的目的,恐怕也太过实用主义了。实践中,不管有没有被意识到,我国当前正是将纠纷解决作为民事诉讼的目的,此种目的观导致了种种弊端。经济发展、人员流动、社会的陌生化,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中国社会的变迁,也导致了各种纠纷的增加,而与之前社会相适应的传统的纠纷防范和解决机制部分失效,由此导致更多的人将纠纷诉诸法院,法院案件压力沉重,于是所谓“大调解”、“能动司法”等应运而生,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大调解”、“能动司法”的确切含义。就“能动司法”而言,曾有的和现有的“能动”方式如自上而下提口号、开展各种教育活动、院长自上而下视察、调研、做指导性讲话、在压力下越权选择适用法律、强调司法调解、接访和截访、自上而下发文件指导办案、自下而上主动做案件请示等。种种“能动”都是在纠纷解决的民事诉讼目的观的指导下产生的现象,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司法固有的特性和规律、使司法缺乏了起码的独立性,不符合宪法精神,有损司法权威。因此,纠纷解决的民事诉讼目的观在实践中的弊端可见一斑。
  有关民事诉讼目的的研究,是一个涉及内容极广,理论性、实践性极强的课题。将民事诉讼制度作为国家制度的组成部分,阐明其目的,应是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课题。对于民事诉讼目的论的反思也许并不能正面回答何为民事诉讼目的,但从反面也可为民事诉讼目的的科学界定提供借鉴。
  注释:
  ①②(日)新堂幸司著,林剑锋译.新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③刘荣军.论民事诉讼的目的.政法论坛.1997.5.
  参考文献:
  [1](日)新堂幸司著,林剑锋译.新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8.
  [2]李祖军.民事诉讼目的论.法律出版社.2000.
  [3](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
  [4]王亚新.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5]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交通业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已成为主要的“道路杀手”之一,它对人类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我国年均发生交通事故9万起,2010年和2011年,交通事故造成死亡人数分别是65225和62387,已经连续十余年居世界第一。  本文从交通肇事罪的概念入手,分析了交通肇事罪界限的认定,以及对于肇事后逃逸的理解。目的旨在使人们对此罪能够有一步的理解,以此来争取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活动已经落幕。今年的纪念活动有声有色,隆重热烈,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期李忠杰的访谈录回顾这一纪念活动的历
建立健全政法工作机制强化党对政法工作领导rn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和制度作用,政法各部门形成紧密、协调、高效、有力的工作格局,确保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坚强有力、切实有效. 一
期刊
建筑行业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整体发展也呈现出比较稳定的发展趋势.现如今,我国城镇化的推进速度比较快,现代人以及各个行业已经逐渐意识到建筑行业在人们日常
兰州新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
期刊
第一次海湾战争后,伊拉克接受了联合国的全面制裁.但在12年的武器核查过程中,伊拉克与联合国特委会龃龉和矛盾不断,数次酿成危机. rn“9.11”事件后,美国对伊拉克的态度日益
摘要 目前学界对见危不救能否入罪,存在不同的观点, 大多数人认为见危不救应当构成犯罪,本文以一个案例为引导,结合论述了见危不救构成犯罪的要件。  关键词 见危不救 不作为犯罪 社会危害性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一、由一则案例引出问题  青年李某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女子胡某在车站等车,询问是否愿意同行。后胡某同意同行,中途不知何因,女子突然跳出车外,李某以为其他人会
农田水利工程基本都位于露天之下,受自然因素与生产经营模式及管理体制的影响,经常发生不同形式的破坏或损毁.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的功能,本文简述了农田水利中灌溉
营造法治环境转变执法理念rn为了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我们从内外两个方面狠抓 “十六条意见”的宣传贯彻:一是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 将学习服务经济发展“十六条意见”
期刊
如何针对产业特点,提高房地产项目工程的监理质量,为开发商提供优质服务,成为监理企业领先市场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房地产建设项目的特点和目前监理工作的现状,对工程监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