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深刻体会教学篇目所展现的主旨;寻找篇目主旨与社会实际的结合点,关注社会热点;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适时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这样才能达到人文关怀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关怀;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18-02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重要特征。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的偏颇。我们需要扭转这种局面,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其实也是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贯彻呢?我们需要把知识的学习与情感的培养结合起来。学生不仅要知道我们文化的发展,更要了解文化发展对于人的积极意义,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教师深刻体会教学篇目所展现的主旨
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对于所要教授的课程篇目有深刻的理解,有强烈的情感体验,才能抓住其重点,看到其积极之处,以此来引导学生。大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很多优秀的篇目,我们以史铁生的《命若琴弦》为例来进行探讨。
在这篇虚拟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史铁生把他自身在身体残疾之后的诸多对于生命的感悟融汇在其中。作品中,在苍凉而又辽远的背景之下,两个瞎子走在莽莽群山之中。相对于大自然,两个身有残疾的瞎子是渺小的,经历过生活的种种磨难。但也是充满活力的,因为老瞎子和小瞎子各有其生活的目标。老瞎子的目标是弹断1000根琴弦,取出琴匣内的药方,重见光明;而小瞎子正经历爱情萌芽的阶段,喜欢一个叫兰秀的小姑娘。但是两人的目标最终都是虚幻的。老瞎子发现药方是白纸,他根本没有重见光明的希望;小瞎子的爱情也破灭了,兰秀嫁到了山外。这对两个人的打击都是非常大的。老瞎子一辈子的目标,一辈子生活的动力竟是虚无的;而小瞎子爱恋的对象——兰秀嫁到了山外。老瞎子为了鼓励小瞎子活下去,告诉小瞎子自己记错了应该弹断琴弦的数目,应该是1200根。只要弹断1200根,取出药方,两人就能重见光明。在作品的结尾,瞎子师徒继续他们的艰辛,但是对小瞎子来说是充满希望的生活,因为他相信他可以重见光明。他们的经历值得我们同情,值得我们垂泪;他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人类所共有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歌颂,值得我们学习。只有教师先对篇目有了深刻地体会,才能满含感情进行教授。
二、寻找篇目主旨与社会实际的结合点,关注社会热点
史铁生《命若琴弦》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使读者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作品中的药方象征着人生的目标,而琴弦象征着生命的过程。作者为我们展示的是目标即使是虚设的,也能鼓舞人前行。人生需要有一个目标,这是生活的动力。小瞎子有这样一个生活的目标,才能勇敢的活下去,继续他的人生。但是从这篇作品中我们看到,小瞎子即使顺利弹断1200根琴弦,取出药方(白纸),也不可能重见光明。所以生命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我们的人生中,演绎精彩的人生过程很重要。当我们垂垂老矣,回首一生,一时一事的得失在人生长河中,就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了。
在这篇作品中,我们要使学生有所体悟,体悟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哪些是我们一生当中比较重要的,哪些是人生长河中微不足道的?对于学习、工作、生活,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能够认清楚这些,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都是很有益处的。
在当今社会,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生接受各种思想的渠道是非常多的,内容也是十分庞杂的,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比如说,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就阐明了“大学,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批判为做官发财而入大学读书者。而现在的情况是上大学为了以后找工作,这是很现实的。但是只为以后工作所需来学习,这是有局限性的。学习不能太功利,这对于个人的发展是不利的。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一时的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这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价值观,会指导学生不同的行为。通过这篇小说,我们就能看到目标即使是虚设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也能鼓舞人演绎精彩的人生。目标很重要,但对于人生来说,目标只是生活的动力。动力不等同于人生。所以,我们如何教育学生来度过难得的大学生活呢?应该是尽其所能地吸收知识,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这需要有针对性,但是也不能过于狭窄,也要注意全面发展。我们国家一直强调的素质教育也是为了突出这些,高等教育更是如此。我们要使学生抱着提高自身素养、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这样的目标来学习。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比如,中国和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如今国人最关注的就是和日本的钓鱼岛争端问题。现在社会上群情激奋,要捍卫我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我们需要教育学生正确、全面看待这个问题,理性爱国。我们有强烈的爱国热情,这种热情要用在实处,极端的行为并不能解决问题。所谓把这种热情用到实处,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投入到祖国的建设当中,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适时引导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关注学生对作品的情感,有没有一些独特的感受。而通过学生的表达,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动态。对于新时期的学生,他们有很多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但是有一些还不够成熟。对于学生不同的价值观和一些需要予以指导的地方,要特别关注。但是在引导学生时,又要注意方式、方法。直接的说教,学生不易于接受,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通过形象可感的文学作品,学生更易于接受。
在史铁生《命若琴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取出药方,需要弹断琴弦的数目的不断增加,从小瞎子的师爷800根,到老瞎子的1000根,再到小瞎子的1200根。数目的增加,是代表生存的希望更大了,还是更渺茫了?对此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代表生存的希望更渺茫了,因为小瞎子要弹断1200根琴弦,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也可能因此劳累致死。有的认为代表生存的希望更大了,因为小瞎子越迟弹断1200根琴弦,越迟发现药方是白纸,生活越有希望。也有的认为既然药方是白纸,老瞎子就应该把实情告诉小瞎子,否则忙忙碌碌一生也是空。对此,我们结合篇目来看。小瞎子遭受爱情的重大打击之后,能够生存下去的唯一动力就是重见光明。如果老瞎子把实情告诉小瞎子,小瞎子没有了活下去的唯一希望,他的结果可想而知。他需要这棵救命稻草。终其一点,琴弦的增加解释了老瞎子没有重见光明的缘由,给了小瞎子活下去的动力。理解了这一点,就能使学生理解绝望之中的人,希望对他们是多么重要。在生活中,无论处于什么样的逆境之中,我们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都要看到生活的希望。我们给生活以希望,生活自然给我们以回报。
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的教育,比刻意的说教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当然,引导学生,不是通过某一篇目,或是某一节课来实现的,这需要教师长期的努力。
四、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发表意见、展示自我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作者、作品引申出的一些问题,可以留专门的时间供学生讨论。在讨论之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情感,发表意见。在每年的大学语文教学中,还要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每学期在每一个教学班级都举行一次话剧表演。教师只要做一些原则上的指导,从题材的选择,话剧的编排,道具的准备,到最终的表演,都由学生自行决定,教师不过多干预。这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又能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感情。这也是非常好的渗入人文关怀的方法。
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使之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付诸于教学实践当中。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为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
参考文献:
〔1〕丁帆,朱晓进,徐兴无.新编大学语文[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5).
〔2〕高春倩.大学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培养策略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6).
〔3〕韩亮.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3).
〔4〕廖园园.论新课改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神州教育,2012,(12).
〔5〕颜莺.大学生文学素养与人文素质的同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的之我见[J].钦州学院学报,2012,(2).
〔6〕张莉萍.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及其实施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
(责任编辑 张海鹏)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关怀;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18-02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重要特征。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的偏颇。我们需要扭转这种局面,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其实也是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贯彻呢?我们需要把知识的学习与情感的培养结合起来。学生不仅要知道我们文化的发展,更要了解文化发展对于人的积极意义,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教师深刻体会教学篇目所展现的主旨
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对于所要教授的课程篇目有深刻的理解,有强烈的情感体验,才能抓住其重点,看到其积极之处,以此来引导学生。大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很多优秀的篇目,我们以史铁生的《命若琴弦》为例来进行探讨。
在这篇虚拟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史铁生把他自身在身体残疾之后的诸多对于生命的感悟融汇在其中。作品中,在苍凉而又辽远的背景之下,两个瞎子走在莽莽群山之中。相对于大自然,两个身有残疾的瞎子是渺小的,经历过生活的种种磨难。但也是充满活力的,因为老瞎子和小瞎子各有其生活的目标。老瞎子的目标是弹断1000根琴弦,取出琴匣内的药方,重见光明;而小瞎子正经历爱情萌芽的阶段,喜欢一个叫兰秀的小姑娘。但是两人的目标最终都是虚幻的。老瞎子发现药方是白纸,他根本没有重见光明的希望;小瞎子的爱情也破灭了,兰秀嫁到了山外。这对两个人的打击都是非常大的。老瞎子一辈子的目标,一辈子生活的动力竟是虚无的;而小瞎子爱恋的对象——兰秀嫁到了山外。老瞎子为了鼓励小瞎子活下去,告诉小瞎子自己记错了应该弹断琴弦的数目,应该是1200根。只要弹断1200根,取出药方,两人就能重见光明。在作品的结尾,瞎子师徒继续他们的艰辛,但是对小瞎子来说是充满希望的生活,因为他相信他可以重见光明。他们的经历值得我们同情,值得我们垂泪;他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人类所共有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歌颂,值得我们学习。只有教师先对篇目有了深刻地体会,才能满含感情进行教授。
二、寻找篇目主旨与社会实际的结合点,关注社会热点
史铁生《命若琴弦》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使读者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作品中的药方象征着人生的目标,而琴弦象征着生命的过程。作者为我们展示的是目标即使是虚设的,也能鼓舞人前行。人生需要有一个目标,这是生活的动力。小瞎子有这样一个生活的目标,才能勇敢的活下去,继续他的人生。但是从这篇作品中我们看到,小瞎子即使顺利弹断1200根琴弦,取出药方(白纸),也不可能重见光明。所以生命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我们的人生中,演绎精彩的人生过程很重要。当我们垂垂老矣,回首一生,一时一事的得失在人生长河中,就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了。
在这篇作品中,我们要使学生有所体悟,体悟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哪些是我们一生当中比较重要的,哪些是人生长河中微不足道的?对于学习、工作、生活,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能够认清楚这些,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都是很有益处的。
在当今社会,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生接受各种思想的渠道是非常多的,内容也是十分庞杂的,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比如说,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就阐明了“大学,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批判为做官发财而入大学读书者。而现在的情况是上大学为了以后找工作,这是很现实的。但是只为以后工作所需来学习,这是有局限性的。学习不能太功利,这对于个人的发展是不利的。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一时的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这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价值观,会指导学生不同的行为。通过这篇小说,我们就能看到目标即使是虚设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也能鼓舞人演绎精彩的人生。目标很重要,但对于人生来说,目标只是生活的动力。动力不等同于人生。所以,我们如何教育学生来度过难得的大学生活呢?应该是尽其所能地吸收知识,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这需要有针对性,但是也不能过于狭窄,也要注意全面发展。我们国家一直强调的素质教育也是为了突出这些,高等教育更是如此。我们要使学生抱着提高自身素养、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这样的目标来学习。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比如,中国和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如今国人最关注的就是和日本的钓鱼岛争端问题。现在社会上群情激奋,要捍卫我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我们需要教育学生正确、全面看待这个问题,理性爱国。我们有强烈的爱国热情,这种热情要用在实处,极端的行为并不能解决问题。所谓把这种热情用到实处,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投入到祖国的建设当中,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适时引导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关注学生对作品的情感,有没有一些独特的感受。而通过学生的表达,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动态。对于新时期的学生,他们有很多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但是有一些还不够成熟。对于学生不同的价值观和一些需要予以指导的地方,要特别关注。但是在引导学生时,又要注意方式、方法。直接的说教,学生不易于接受,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通过形象可感的文学作品,学生更易于接受。
在史铁生《命若琴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取出药方,需要弹断琴弦的数目的不断增加,从小瞎子的师爷800根,到老瞎子的1000根,再到小瞎子的1200根。数目的增加,是代表生存的希望更大了,还是更渺茫了?对此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代表生存的希望更渺茫了,因为小瞎子要弹断1200根琴弦,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也可能因此劳累致死。有的认为代表生存的希望更大了,因为小瞎子越迟弹断1200根琴弦,越迟发现药方是白纸,生活越有希望。也有的认为既然药方是白纸,老瞎子就应该把实情告诉小瞎子,否则忙忙碌碌一生也是空。对此,我们结合篇目来看。小瞎子遭受爱情的重大打击之后,能够生存下去的唯一动力就是重见光明。如果老瞎子把实情告诉小瞎子,小瞎子没有了活下去的唯一希望,他的结果可想而知。他需要这棵救命稻草。终其一点,琴弦的增加解释了老瞎子没有重见光明的缘由,给了小瞎子活下去的动力。理解了这一点,就能使学生理解绝望之中的人,希望对他们是多么重要。在生活中,无论处于什么样的逆境之中,我们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都要看到生活的希望。我们给生活以希望,生活自然给我们以回报。
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的教育,比刻意的说教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当然,引导学生,不是通过某一篇目,或是某一节课来实现的,这需要教师长期的努力。
四、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发表意见、展示自我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作者、作品引申出的一些问题,可以留专门的时间供学生讨论。在讨论之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情感,发表意见。在每年的大学语文教学中,还要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每学期在每一个教学班级都举行一次话剧表演。教师只要做一些原则上的指导,从题材的选择,话剧的编排,道具的准备,到最终的表演,都由学生自行决定,教师不过多干预。这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又能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感情。这也是非常好的渗入人文关怀的方法。
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使之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付诸于教学实践当中。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为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
参考文献:
〔1〕丁帆,朱晓进,徐兴无.新编大学语文[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5).
〔2〕高春倩.大学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培养策略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6).
〔3〕韩亮.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3).
〔4〕廖园园.论新课改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神州教育,2012,(12).
〔5〕颜莺.大学生文学素养与人文素质的同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的之我见[J].钦州学院学报,2012,(2).
〔6〕张莉萍.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及其实施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
(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