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寻找“美”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hise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美——一篇篇文质兼美、情理并重的古文,渗透着美,激发着学生情感的共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古典人物形象,传递着美,拨动着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的认知能力、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在传统文化课程中渗透、融合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把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与培育学生审美能力相结合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审美教育不能靠理论说教,而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体验,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对美的渴求与欣赏,培养感知和赏析美的能力。
  传统文化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课程依据“感性认知—深入分析思考—在阅读中梳理思路—多维度输出学习成果”的教学逻辑,设计出学生学传统文化知识、习得审美能力的逻辑主线。
  以传统文化中“汉字演变与书法赏析教学”为例。
  课程之初,我在课堂上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展示学生参观中科院地理所时映入眼帘的中科院院风书法作品,带领学生欣赏书法作品,领会传统书法作品中浑厚圆润、潇洒飘逸、遒劲有力的美感,激发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的兴趣。最初,多数学生能初步判断书法作品的风格,但是却不能以审美的眼光赏析作品。由此,我明确了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赏析能力及艺术表达能力。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感知不同风格的名家作品,从而学习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的角度及方法。
  之后,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出汉字的产生是中华兒女的智慧,汉字的使用是华夏文明的瑰宝,而这都源于汉字独有的“音、形、义”相结合的功能属性,进而激发学生对于汉字产生、演变的历史的兴趣,让学生理解汉字之美的起点。然后,带领学生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研究汉字的变迁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进而,学习赏析“汉字书法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在欣赏传统文化之美中提升文化认同感及民族自豪感。
  这样,本主题课程的设计紧扣汉字的功能,结合汉字本身承载的工具属性,体现出历史文化之美和书法艺术之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编辑 _ 于萍
其他文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农村中学数学课堂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让数学课堂更高效?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1.优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在《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一课中,上课前让学生进入到Pad分配好的五个小组,然后将活动任务推送给学生,要求在设定好的时间内完成对平行线性质的猜想、探索,并将任务成果拍照上传到教师端,教师会第一时间浏览到所有小组的活动成果。  之后,选择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集社会性、资源性、活动性为一体的活动课程。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愿望和要求,同时创造机会让学生思考、交流、活动、探索和发现,给予学生充分发展主体地位的时间和空间。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图、文、声并茂等特点,把抽象的、难以触摸的学习内容变得形象、生动,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积极的
期刊
本文从圣桑的乐曲《天鹅》入手分析,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剖析圣桑的《天鹅》及《动物狂欢节》的作品魅力,结合作者自身观点,进而了解音乐家圣桑的作品风格。
期刊
执著于现实主义创作的当代作家孙春平,三十年来用一支朴实的笔为我们讲述着生活的酸甜苦辣,细数着生活的点滴变化。无论是曾经亦或是现其作品诱人阅读的原因应该是源于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