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知识对接心灵”的教学文化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g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大师黑格尔曾指出,凡生活中真实、伟大、神圣的事物,其所以真实、伟大、神圣,均基于理念。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理念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来,学校以“知识对接心灵”为核心教学理念,开展教学研究,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成长。
  
   “知识对接心灵”的内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拥有的知识总量不断增加,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构建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关系的初步认识,为自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学校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幸福、思维的快乐,将学生的个体认识与客观世界统一起来,以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知识”既包括常规的课堂知识,也包括课本外的知识。“心灵”指的是学生的心灵,即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接”是指在知识传授与学生心灵之间搭建起一个桥梁,引导学生将知识的学习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统一起来。
  从表面看,把教学文化表述成“知识对接心灵”不是特别好理解。但是这个理念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更应该关注人的生命本身,希望教师能够从过去偏重关注知识教学发展到关注学生心灵成长,让学习成为学生的生命自觉。
  
   “知识对接心灵”教学文化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对知识的认识和把握,是实现“知识对接心灵”的基础
  教师具有的学科知识是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也是让心灵变得丰富和深刻的基础。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认识,不仅决定着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也决定着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师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才有可能去创造一个真实、深刻和丰富的课堂,才能带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让学生的心灵可以自由舒展,个性可以充分张扬。
  在把握学科知识方面,教师应侧重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知识之间相互的联系,以及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从中去理解学科知识本身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每一门学科都不只是知识和方法的简单汇聚,在给予我们知识和方法的同时,更以学科文化的姿态改变人类的思考品质,拓展人类视野,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增进人的本质力量,所以教师还应掌握学科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界限和层次,甚至包括学科内学者、科学家身上展现出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超过学科知识所能提供的价值。
  2.基于逻辑的教学设计,是实现“知识对接心灵”的保障
  逻辑反映的是一种思维规律。课堂教学往往蕴含着很多的逻辑。“知识对接心灵”教学文化强调两个逻辑。一是教的逻辑与学的逻辑相统一,二是重视知识传授过程中的逻辑性。每一节课都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因此强调教与学两者逻辑的统一非常必要。学的逻辑回答的是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也就是要完成学习任务及具体的学习方法。教的逻辑回答的是怎么学的问题。教与学并不是割裂的,其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人类智慧的力量,体验思维的快乐,增强对自然、对人类的情感,形成完整的人格。
  教师只有重视知识传授过程中的逻辑性,才能使得学生在知识的内化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逻辑思维训练,一方面使得知识的内化更加扎实,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构建自身知识结构、形成认识问题的方式方法中,保持思想的连贯性、确定性和明确性,从而使人类文化的传承变得更加自觉,并不断创新发展。
  3.智慧、唯美、互动,是“知识对接心灵”课堂的特征
  作为教育教学主要阵地的课堂,是实现“知识对接心灵”的主渠道。我们主张:“知识对接心灵”的课堂类型,应该是充满智慧的课堂呈现和唯美的互动学习过程,从而营造变化、灵动、诗意与创意的课堂氛围。
  第一,智慧的课堂呈现。“知识对接心灵”的提出表明教育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转运”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充满活力的知识“改造”过程。对任何知识的理解、掌握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因为过程给了学生思考梳理及用实践印证的机会。许多新的探索、新的认识也是在过程之中得以重构,这就需要教师开放呈现学生的学习材料,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出能够引发认知冲突和学习思考的情境:一个能激发学生乐于参与、关注和活动的“情”,并引导学生浸润于探索、思维和发现之“境”。
  第二,唯美的互动学习过程。“知识对接心灵”的课堂学习是一个以知识为载体,生命与生命间的对话过程,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的一种生命历程。这种历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个体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结构,不断完善个体与世界、与他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引导学生个体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的过程。
  
   落实“知识对接心灵”教学文化的途径
  1.研究学生
  研究学生是践行“知识对接心灵”理念的起点。过去,教师更多地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基础,而较少关心学生的心理发育。有人说:“儿童眼中的世界是整个魔方,而不只是其中的一小块,目前这种科学结构主义让儿童心理变得干燥。”的确如此,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仅仅了解学生的外在表现,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研究分析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感受。
  那么,如何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呢?教师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作学情研究时,不仅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关注学生的各种想法;教师家访时,除了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情况,也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成长中的心理变化情况等;做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研究分析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等等。
  2.打造“知识”与“心灵”对接的课堂
  学校主张,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要考虑学生的心灵,要利于知识与客观世界的对接,引导教师备课和上课均围绕“知识”“心灵”“对接”这三个要素进行。
  教师首先要掌握所授知识的内涵,了解所授知识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分析客观世界中哪些资源可以转化为课堂资源。“知识对接心灵”理念所称的“知识”,绝不仅仅指课堂上所传授的学科知识,还包括各种生活知识。学校倡导知识要与生活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世界。
  在课堂上,学校要求特别强调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需求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一致就轻易否定学生,要尽量保护其可贵的探究精神。例如:一年级数学课“认识钟表”的教学目标比较简单,只需要认识整时就可以了。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基本上已经认识钟表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需求就变成了一个个问题:我想知道钟表里面是什么?为什么12时的时候,时针要在分针的下面,而不是在分针上面?12时为什么还可以说是零时?这些问题,有的是学生以后要学习的内容,有的是机械方面的问题。这时,教师要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能解决的就在课堂上解决,不能解决的就下课解决,以保护其探索世界的原动力。
  3.搭建教师理解、深化理念的平台
  为了使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学校出台了“阳光杯”比赛制度和教师工作室管理办法。为了促进“知识对接心灵”理念的落实,学校还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如请美国、澳大利亚的专家来校作报告,使教师们了解国外先进的课堂文化,并与我校的教学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围绕学校的教学文化理念,举办诵诗会、秋季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活动等。
  4.更新课堂评价标准
  常规的课堂评价标准关注的是知识的达成度、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学生的参与度等。“知识对接心灵”教学文化理念的提出,要求课堂评价标准随之做出改变。在尊重原有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学校新出台的《课堂评价标准(试行稿)》加入了“知识对接心灵”教学文化的元素,即评价标准要关注学生无穷探究的乐趣和不竭的学习动力,关注这节课是否触动了学生,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内心需求,所学知识是否能与客观世界对接。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最能充分地发挥人的潜在能力,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作为学校中最重要的成员——教师,学校有责任满足教师在专业方面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文中提到的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障,通过教师文化的建设提升自身素养,通过教学文化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学校的工作重点,也是校长发挥领导力的一个具体体现。学校以文化建设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旨在使学校文化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为,使之逐渐成为一种追求、一种激励、一种规范,最终达到师生共发展的目的。
  一位教育学者说过,“我每一次进入课堂,都是赴一次生命的约会”。课堂教学就应该是感动心灵,润泽生命的过程。学校进行的“知识对接心灵”教学文化的研究,不仅满足了教师在专业方面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更是唤醒教育回归其本质,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最终达到师生共发展的目的。
  ■ 编辑王宇华 ■
  
其他文献
除了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言语鼓励,很多教师也喜欢用制作精美的“小红花”作为奖励,尤其在低年级段。作为一个工作没几年的“新人”,我也是这样做的。  一次语文课,语文科代表H和他的同桌D由于配合得当,都得到了“小红花”,并且在课堂上同时被表扬了一番。  然而,下课后H的行为给我浇了盆凉水——他很随手把“小红花”摘了下来,丢在了一边。反而是学习成绩不好、平时表现几乎没有什么亮点的D让我得到一点安慰——他小心
和统计法相比,物理反演法不需要常规探空资料,但是需要大气透过率方面的计算,而且对仪器、谱参数等各种影响因素要求较高,所以用它反演温度难度较大,我们在国家高性能计算中
德里达的思想道路是由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跟进开始的,本文试图从德里达早期的一书来看他如何从胡塞尔现象学本身返问出胡塞尔思想隐藏的矛盾,由此激发出德里达的“延异”思想.
摘要:目的: 研究运动配合药物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 所有90名患者被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共治疗12周。治疗后进行FuglMeyer平衡积分、Sheikh躯干控制积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运动治疗配合药物治疗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Fuglmeyer平衡积分、Sheikh躯干平衡积分、日常生活指数等各指评价中均有明显的改善,而基础
目的:观察点压肾俞穴、照海穴对网球运动员定量负荷后心率(HR)、血乳酸(La)含量、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影响。方法:受试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点穴组。分别于试验前和8周
好莱坞大亨——杰弗里·卡森伯格(Jeffrey Katzenberg)的独角兽新公司诞生了.这家公司拥有最普通的名字——NewTV.虽新成立,但估值却已超过10亿美元,这是以前从未发生过的事
期刊
表扬有着正面的作用,也有着负面的影响。那么,怎样的表扬才恰当?我想,必须得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的地方。  一是表扬的范围要更广泛一些。  每次,班级孩子参与活动时,我都会尽可能将表扬的范围扩大,让更多孩子能获得肯定。  记得有一次,班级选派孩子参加才艺展示,最终确定了四个孩子参加语言类节目的表演。这四个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发挥非常好,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我的内心也是非常高兴的。  当回到学校,向全班同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对一次性力竭游泳运动后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影响。
恒春海脊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与其相邻的南海海盆、吕宋火山弧和北吕宋海槽等地质构造单元所反映的特征明显不同 ,主要表现为低密度、弱磁性。推测其地壳性质为陆壳 ,是恒春
任何生命过程都与分子间相互作用有关.这些相互作用决定了生物分子间的“交流”方式,组成了生物过程的基本语言.Müiller教授研究组发展了一种全自动“机器人”(一种全自动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