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南京!》试图抽离意识形态的因素,以免拨动民族仇恨这根敏感的弦。片中只有日本军人角川的一条线索有内视角,而他的内视角难以引起中国观众的认同,同时抑制了中国观众的感情投入,取得了一定“间离”的效果,但也使得片中人物形象模糊。叙述者需要对普遍的人性的理解,需要观众进行深入的反思,而不是与剧中的受害者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