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育秧强化栽培技术在河市镇推广应用探析

来源 :福建农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ximu19840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水稻旱育秧强化栽培技术具有“嫩秧早栽、稀植壮株、湿润强根、控苗壮秆、足肥高产”的技术特点,从2010年开始,通过不断探索水稻旱育秧强化栽培技术在该镇试验示范和应用推广,发现该技术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一项新型栽培技术.,表现出了强劲的增产优势.同时具有节本增效、提早生产季节等特点,本文通过总结该镇近年来水稻旱育秧强化栽培技术在生产中的增产效应,以期为我镇大面积水稻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旱育秧 强化栽培 推广应用
  达川区河市镇位于达州市南13公里处,矿产丰富、交通便利、水域广阔、洲河穿镇而过,浅丘山区,气候适宜,是达川区重要的粮食生产乡镇。全镇幅员面积87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07个社,其中农业人口24852人,耕地面积11887亩,常年水稻种植面积6280亩左右,抓好水稻生产是我镇农业生产的关键。
  1.旱育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的优势
  1.1增产潜力大
  通过多年试验示范表明,示范片产量2010——2013年多点大面积调查,平均亩产566.5公斤,比常规栽培亩增53.8公斤,增幅为10.5%。其中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651.3公斤,说明该项技术的增产潜力很大。
  1.2经济效益高。
  该技术采用旱育秧中、小苗栽插能节省秧母田,降低育秧成本;单株稀植能较大幅度减少用种量和移栽用工;旱育秧移栽后以露田为主的湿润灌溉方式是一种节水栽培;旱育秧根系发达,植株健壮,抗病虫能力增强也有利于减少农药的使用。因此,降低能耗,节省成本。通过核算分析,增产、省工、省种、节水等,每亩可增效益100元以上。
  2.水稻旱育秧强化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
  2.1 早发优势明显
  水稻强化栽培的小苗移栽带来稻苗活力强,单株稀植又增大了生长空间,无水层湿润灌溉和增施有机肥增强了土壤通透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分蘖的早生快发。根据2011年对2个不同组合采用不同栽培方式田间考察记载,水稻强化栽培表现为平均每丛分蘖早生快发,但分蘖高峰较低,分蘖的增加相对常规栽培显得比较平稳,每丛成穗数要高2-3个。
  2.2 根系发育良好
  根据2010年对试验点强化栽培成熟期考查,强化栽培根系旺而长,并且白根多。因此,发根力强,根系发达是强化栽培稻苗的重要特点和优势所在,它有利于促进地上部分植株充分生长发育,从而为高产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3 植株生长强健
  根据田间观察,旱育秧强化栽培在生育过程中保持着旺盛的生长势,分蘖早分蘖快,植株健壮。据2012年对试验点成熟期不同品种植株形态考查,强化栽培株高均比常规栽培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出较明显的个体生长优势,强化栽培株高分别为118.5厘米、119.2厘米和118.8厘米,分别比对照增加2.3厘米、3.0厘米和2.8厘米。同时,由于其生长势强,茎杆粗壮,从而为其植株的个体生长与提高抗倒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旱育秧强化栽培技术的应用前景
  旱育秧强化栽培是一项高产高效技术,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3.1技术简便,有良好的应用基础。旱育秧强化栽培技术简便,容易掌握;该技术已推广多年,应用面积较大,过去我镇农民能熟练应用杂交稻的温室两段育秧技术,两段育秧中的小苗寄秧技术与强化栽培的小苗移栽也十分相似。因此,短龄早栽技术有良好的应用基础。
  3.2增产潜力大,符合水稻增产需求。推广应用结果表明,强化栽培技术明显地改进移栽秧龄、种植密度、水分管理、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充分发挥水稻植株个体生长潜能,以足穗大穗获得高产。技术增产潜力大,并且生产成本下降,有利于提高水稻单产水平,符合农民增产增收需求。
  3.3 节水灌溉少施化肥符合生态农业要求。该技术采用湿润灌溉,增施有机肥料,能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肥水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大幅度减少水分灌溉次数和用量,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
  4. 旱育秧强化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现状
  水稻旱育秧结合强化栽培技术是近年我镇引进的一项水稻高产栽培模式。在全镇范围内通过了多年多点试验示范,均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和明显的经济效益。该项技术体系的核心是“强根促蘖”。它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适时早栽、根系发达、耐肥抗倒、病虫害轻、高产高效的特点,是适合该镇水稻增产增收的重要技术措施。4年来累计推广示范面积共计1600余亩。经过几年生产实践证明,该技术在该镇表现出了节水增蘖、增产幅度大等优点。
  5. 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种田农户文化素质较低,新技术接受慢。据调查,农村大量轻壮劳动力转移后,留在农村的多数人口“386199”部队,文化素质较低,且多是些老、弱、病、妇、幼,劳动力严重不足。加之长期以来这些人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慢、积极性不高,传统的精耕细作已不复存在,栽插密度偏稀,施肥随意性大,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等现象相当普遍。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的难度也日益加大。导致技术推广不到位、管理粗放。
  5.2 倒春寒天气易导致死苗。时而的强寒潮(降温幅度8—15℃)的侵袭,导致移栽返青期的秧苗僵苗、死苗现象严重。主要是由于秧苗矮小,无法关水护秧所致,部分田块死苗近20%,缺窝近5%,后经及时补苗才未造成影响。
  5.3 高温伏旱天气影响抽穗。由于近年遭受持续的高温伏旱天气,严重影响水稻幼穗分化和抽穗、灌浆、结实。该镇历年都受高温夏、伏旱灾害,一方面穗肥无法及时施下,对分蘖的上林成穗和幼穗分化造成了严重影响,另一方面扬花、授粉遭遇高温导致结实率降低、空秕粒增加。
  5.4病虫防治技术未完全到位。个别田块的病虫防治技术未完全到位,主要表现为未在最佳防治适期时用药和施药后受下暴雨影响,其防治效果不太好。   6. 对策建议
  6.1 合理区域布置
  水稻旱育秧三围强化栽培虽然是一种较好的栽培方式,但不适宜于栽大龄秧和种植小春的两季田。因此建议在我镇的冬水田、冬闲田、蔬菜田推广,尤以随时“能排能灌”的田块更好。
  6.2 主推关键技术
  6.2.1 选用良种,适时播种
  适宜优良品种的筛选,是强化栽培能否得到有效利用的关键之一。选用良种是水稻高产栽培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选用优质、高产、多抗,尤其是茎秆粗壮、分蘖力强、穗型大的中熟品种,能充分挖掘水稻增产潜力。主要有德香4103、川优6203、宜香2115、Q优6号和Y两优1号等。
  适时播种:平坝区一般在3月5-10日,丘陵区在3月10-15日。播种过早遇寒潮低温将造成烂种,播种过迟温度升高后苗厢上管理难度大,秧苗生长过快难以培育壮苗。
  6.2.2 加强管理,培育壮秧
  常言道:谷从秧上起,秧好半年粮。坚持选好苗床、精细整理、严格消毒、浇透底水、旱育旱管,以提高秧苗的耐旱能力,培育健壮秧苗。
  6.2.3 嫩秧早栽,合理密植
  中、小苗适时移栽是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关键。适时早栽能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延长营养生长期,提早分蘖,增加有效分蘖数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和抗病抗倒伏能力。同时,嫩秧早栽能促进水稻大量产生低节位分蘖,缩短有效分蘖终止期,促进幼穗分化,延长干物质积累期,有利于形成大穗,但也对气温要求和整田增加了难度,我镇的冬水田、冬闲田、蔬菜田,在秧苗秧龄(出苗后开始计)25—30天,叶龄3~5时力求早栽,以求丰产。并可与半旱式宽厢栽培结合,行距40—45厘米,窝距40厘米左右,窝植3株,株距10㎝左右,呈三角形排列。
  6.2.4 薄水插秧,湿润灌溉
  薄水插秧,插后8—10天施分蘖肥、除草剂,保持浅水层3—5天,待其自然落干后,实行湿润灌溉,在整个营养生长阶段采用干湿交替方式灌溉,保持田间湿润通气,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分蘖后期“够苗晒田”,即当全田总苗数(主茎+分蘖)达到每亩15~18万时排水晒田,如长势很旺或排水困难的田块,应在全田总苗数达到每亩12~15万时开始排水晒田,晒田必须达到田间土块开裂,不陷脚的程度,以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根系深扎,提高成穗率。在水稻拔节孕穗期,间歇建立1—2cm浅水层,灌浆期继续采取干湿交替灌溉,一直保持田间湿润到成熟。
  6.2.5 增施有机肥,实现配方施肥
  在施肥上做到适施氮肥、增有机肥和磷钾肥的施肥原则。一般亩施纯氮11~13公斤,氮、磷、钾配比2:1:2。具体用肥方法是,底肥一律亩施堆渣肥等有机肥800公斤、发酵菜籽枯饼20公斤,45%三元复合肥25公斤,碳铵25公斤或尿素8公斤,氯化钾5公斤,锌肥1.5公斤;分蘖肥在插后8—10天秧苗成活后,亩用尿素8—10公斤;穗肥于倒二叶露尖时(约在抽穗前15—18天)亩施尿素4—6公斤。
  6.2.6 综防病虫草害,确保水稻丰收
  主要抓好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蚜虫及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虫的防治。一般在移栽后7—10天亩用野老(18%苄.乙.甲可湿性粉剂)45克进行化学除草,5月10日前后亩施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商品名为“康宽”)10毫升防治第一代螟虫,6月10日前后亩施20%井冈霉素60克防治纹枯病,6月26日前后亩施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商品名为“康宽”)15毫升和40%稻瘟灵60克防第二代螟虫和穗颈瘟。
  7. 推广应用效果
  7.1 经济效益明显。
  我镇从2010年开始了相关技术的小面积示范示范推广,示范面积7.5亩,平均亩产650.5公斤,比同品种常规栽培亩产540公斤增产110.5公斤,增长达20%。2011年在该镇金滩3社20亩核心示范片建设中,各点均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达10—30%。
  全镇按大面积平均每亩增产稻谷60公斤,每公斤稻谷2.5元计算,每亩可新增产值150元,扣除每亩增加肥料投入20元,用工投入60元(每亩多投入1个工,每个工60元),使用本技术可增加收入70元/亩,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7.2 社会效益良好
  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从粮食生产全局来看,提高水稻产量是增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突破口,而旱育秧强化栽培技术是继宽窄行条栽技术后,新发展的一项省工、节本、增效、高产栽培技术,具有增产、省种、省工、省秧田、优质、节水等优点,能有效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水稻生产水平与效益,对稳定水稻种植面积,提高该镇粮食总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卫星工程中广泛采用的有效载荷支架结构可能会与卫星主体结构发生动力耦合,进而造成有效载荷响应显著放大。进一步将有效载荷支架与卫星主体结构考虑为一个整体系统(称为星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