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尔基曾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2010年10月,兰州市第四十九中学被确定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西部地区爱生学校实验校,在践行“爱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教育是从爱出发的,没有爱,教育的阳光就无法洒进学生的心田,爱是学校文化的本色,无爱即无教育。于是,我们以爱为起点,以责任为动力,以文化为手段,努力打造洁净祥和、书香盈门、儒雅文明、生机勃勃的精神家园。
一、树立形象力,
营造爱心育人良好氛围
学校文化中的硬件建设是可观可感的,大到整体建筑,小到每个角落,不仅要求做到净化、绿化、美化,更要达到草木劝学、砖瓦育人的效果,同时还要融合本校文化特色——爱心教育。我们将教学楼每个楼层的休息区设置成“爱心阁”,配置沙发、茶几、饮水设备、书柜等,学生在课间到此地休息、读书,教师与家长在这里沟通、交流,师生也可以在这个温馨的地方聊天、谈心。
二、凝聚精神力,
提升爱心育人深层内涵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是学校自身的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体。
(一)确立精神文化
经过思考与研究,学校最终确立了核心理念——爱心润莘,校训——博、爱、高、雅,校风——尚美、诚信、友爱、乐学,教风——厚德、精业、爱生、协进,学风——善学、慎思、乐群、行知。还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征集,确定了校徽、校歌,等等。
(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倡导用爱心工作,用感恩之心生活,用诚心做人,用善心处世,积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即和敬的同事关系、和善的师生关系、和悦的同学关系、和顺的家校关系。
1.和敬的同事关系。通过丰富多彩的职工教育学习活动、业务培训活动及其他文体活动,同事之间相互协作,互助互敬。每当教职工操办婚丧嫁娶等重大事情,学校都会给予人力和物力上的支持,并且领导班子集体参加。
2.和善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关爱每一位学生,学生取得成功或进步时,班主任要通过电话向家长报喜,把“报喜的电话响起来”作为考核班主任工作的一项指标;要求教师带着感情走进课堂,建设“微笑班级”“微笑课堂”;每年组织师生联谊活动,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评选活动。
3.和悦的同学关系。在学校里,每天的两操、卫生情况都由学生负责检查,自习课纪律由学生负责监控,校园广播站由学生播报,每月“文明班级”评比由学生会评选,学生在自治中学会管理,在同伴教育中共同成长。学校还成立了校园艺术社团、文学社团和各种兴趣小组,组织开展艺术表演、文学沙龙、国学经典讲坛等,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悦纳自己,学会相处。
4.和顺的家校关系。我们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家长开放周”活动,让家长听课、评课,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每学期期末,对全校优秀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表彰,两代人同台领奖,孩子亲手给家长佩戴大红花,表达感恩之情,许多家长流下了幸福的泪水。由此形成“平等沟通,各负其责,合作共赢,和气顺畅”的良性家校关系。
(三)定期开展“爱的教育”系列活动
“三八”节感恩母亲教育,教师节尊师教育,重阳节敬老教育,4月感恩励志教育,5月艺术教育,6月“感恩母校,放飞梦想”毕业年级师生联谊会,9月“我心飞翔,成长心连心”活动,10月“爱生学校”全员培训、学生干部培训大会等,以爱育爱,爱满校园。
三、加强执行力,
健全爱心育人长效机制
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考评制度、师生激励制度、人文关怀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管理民主、科学,促使人人思变,个个进取。在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对班主任提出了“求真、至善、唯爱”的要求。每月组织一次班主任学习交流会,评先评优向班主任倾斜,使班主任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成为最有话语权的人。认真落实“传帮带”制度,深入开展草根教研、赏识教育的研究,推进名师工程,重视课堂教学改革,摸索出了“导、学、展、启、练”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我们每年还给教师发放购书卡,举办教师“学习月”活动,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
学校文化是一种环境,影响着师生的行为;又是一种氛围,滋养着师生的身心;更是一种精神,引导师生前行。倘若没有精神的滋润和文化的营造,学校的软实力就无法提升,其战略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总之,学校应成为一个地区最美丽、最文明的地方,更应成为爱的乐园。
责任编辑/南 丽
一、树立形象力,
营造爱心育人良好氛围
学校文化中的硬件建设是可观可感的,大到整体建筑,小到每个角落,不仅要求做到净化、绿化、美化,更要达到草木劝学、砖瓦育人的效果,同时还要融合本校文化特色——爱心教育。我们将教学楼每个楼层的休息区设置成“爱心阁”,配置沙发、茶几、饮水设备、书柜等,学生在课间到此地休息、读书,教师与家长在这里沟通、交流,师生也可以在这个温馨的地方聊天、谈心。
二、凝聚精神力,
提升爱心育人深层内涵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是学校自身的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体。
(一)确立精神文化
经过思考与研究,学校最终确立了核心理念——爱心润莘,校训——博、爱、高、雅,校风——尚美、诚信、友爱、乐学,教风——厚德、精业、爱生、协进,学风——善学、慎思、乐群、行知。还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征集,确定了校徽、校歌,等等。
(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倡导用爱心工作,用感恩之心生活,用诚心做人,用善心处世,积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即和敬的同事关系、和善的师生关系、和悦的同学关系、和顺的家校关系。
1.和敬的同事关系。通过丰富多彩的职工教育学习活动、业务培训活动及其他文体活动,同事之间相互协作,互助互敬。每当教职工操办婚丧嫁娶等重大事情,学校都会给予人力和物力上的支持,并且领导班子集体参加。
2.和善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关爱每一位学生,学生取得成功或进步时,班主任要通过电话向家长报喜,把“报喜的电话响起来”作为考核班主任工作的一项指标;要求教师带着感情走进课堂,建设“微笑班级”“微笑课堂”;每年组织师生联谊活动,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评选活动。
3.和悦的同学关系。在学校里,每天的两操、卫生情况都由学生负责检查,自习课纪律由学生负责监控,校园广播站由学生播报,每月“文明班级”评比由学生会评选,学生在自治中学会管理,在同伴教育中共同成长。学校还成立了校园艺术社团、文学社团和各种兴趣小组,组织开展艺术表演、文学沙龙、国学经典讲坛等,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悦纳自己,学会相处。
4.和顺的家校关系。我们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家长开放周”活动,让家长听课、评课,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每学期期末,对全校优秀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表彰,两代人同台领奖,孩子亲手给家长佩戴大红花,表达感恩之情,许多家长流下了幸福的泪水。由此形成“平等沟通,各负其责,合作共赢,和气顺畅”的良性家校关系。
(三)定期开展“爱的教育”系列活动
“三八”节感恩母亲教育,教师节尊师教育,重阳节敬老教育,4月感恩励志教育,5月艺术教育,6月“感恩母校,放飞梦想”毕业年级师生联谊会,9月“我心飞翔,成长心连心”活动,10月“爱生学校”全员培训、学生干部培训大会等,以爱育爱,爱满校园。
三、加强执行力,
健全爱心育人长效机制
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考评制度、师生激励制度、人文关怀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管理民主、科学,促使人人思变,个个进取。在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对班主任提出了“求真、至善、唯爱”的要求。每月组织一次班主任学习交流会,评先评优向班主任倾斜,使班主任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成为最有话语权的人。认真落实“传帮带”制度,深入开展草根教研、赏识教育的研究,推进名师工程,重视课堂教学改革,摸索出了“导、学、展、启、练”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我们每年还给教师发放购书卡,举办教师“学习月”活动,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
学校文化是一种环境,影响着师生的行为;又是一种氛围,滋养着师生的身心;更是一种精神,引导师生前行。倘若没有精神的滋润和文化的营造,学校的软实力就无法提升,其战略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总之,学校应成为一个地区最美丽、最文明的地方,更应成为爱的乐园。
责任编辑/南 丽